摘要:在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政策背景之下,將語文學科教學與美育融合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語文教學的內容之美、形式之美和師生的關系之美,都為語文教學與美育的融合提出了切實可靠的依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將教材選文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感知文與質,認知作品的統一之美;探知形與神,發現作品合一之美;體味剛與柔,理解作品中的對立之美;融合虛與實,領悟作品中的含蓄之美。
關鍵詞:語文教學;美育;美育浸潤行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5-0107-05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美育資源”[1]。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指出:“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盵2]“新時代美育工作要充分挖掘所有學科的美育價值,設計出契合各個學科特點的美育活動,創設出彰顯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美育?!盵3]學科美育交叉融合給美育實施提供了新的路徑。就語文教學而言,統編版教材中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其本身的審美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融合美育的獨特價值。
一、語文教學融合美育的依據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4]1,“人文性”的特點,必然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內容、方法和主體間的關系都具有審美的特質,也是其融合美育的主要依據,為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建立審美觀念,獲得審美體驗提供可能。
(一)語文教學的內容之美
當下語文課程和教學的主體內容是教材中文質兼美的選文。所有選文均是編者精心挑選出來的典范性的文章,也必然肩負起傳遞文化之美和形式之美的責任和使命。
語文教學內容的文化之美主要表現為豐富的文化精神,既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吸納優秀的外來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選文,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盤古開天地》《牛郎織女》等神話故事,都傳遞了古人的超凡智慧和對宇宙起源的浪漫理解;革命文化類選文,如《黃繼光》《白求恩》等體現了英勇奮戰、無畏犧牲的抗戰精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類選文,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等展現了祖國山河的富饒和壯麗;而外來的優秀文化,如《麻雀》,弘揚了人類共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摯愛之情。
語文教學內容的形式之美主要表現為多樣的體裁,有小說、劇本、散文、詩詞等,每一種體裁都有自身獨特的形式之美,如格式嚴謹的古典詩詞體現了整齊之美,現代詩歌體現了錯落之美,散文多變的形式體現了結構之美,劇本自身固定的文體結構體現了縱橫起落交織之美。此外,教材中的每篇選文在文字旁還配有與內容對應的插圖,圖文并茂增強了文學作品的形式之美。比如,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貓》一課的文字旁,就配有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米春茂畫的《貓》,活靈活現;而豐子愷《白鵝》的文字與他的畫作更是相映成趣。
(二)語文教學的方法之美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敖虒W藝術,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遵照教學法則和美學尺度的要求,靈活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圖像組織調控等手段,充分發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造性教學?!盵5]教學藝術之美通過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呈現,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巧妙性體現為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與應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引導學生感悟語文內容之美,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靈活運用自讀、對讀、誦讀和表演讀等教學方法。
以不同的文體為例。教師在教學詩歌時,可以采用范讀、引讀、議讀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并體會詩人的情感美;小說側重人物分析和現實反映,教師可采用美與惡、善與惡等強烈對比的方法,幫助學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散文中,作者通常用傳神的詞語、優美的句式來表情達意,教學時教師需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揣摩,以此得到美的熏陶;童話和神話中無窮無盡的想象最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教給學生想象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展開想象,插上美的想象的翅膀。
(三)語文教學的關系之美
語文教學是師生在語文學習中多元互動的過程,師生在互動中建立審美型師生關系,從而使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理念落到實處。
在審美型師生關系中,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鬃诱f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記》中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都是古人對學習過程中學生地位的界定,認為學生要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自“主體教育”實驗至今,語文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已化為教師的自覺意識。無須外界壓力和特別提醒,課堂上自然形成一種自由、輕松而積極的氛圍之美。學生座位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采用、教師的提問方式,無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一種為凸顯學生的“學”的主體性活動,構成一種和諧、自然的審美場域。
在審美型師生關系中,教師是語文教學的主導,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是辯證統一的?!皩W,是在教之下的學;教是為學而教。換句話說,學這個主體是教主導下的主體;教這個主導,是對主體學的主導。”[6]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做法是,學生能自己探究解決的,就創建真實的審美情境讓學生自己探究,在學生需要技術支持的關鍵時刻給予幫助。教師尊重和引導學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和能力,一種平等、互助和共同成長的新型審美關系自然形成。
二、語文教學融合美育的實踐路徑
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之美以及審美型師生關系為其融合美育提供可能,學生在理解和應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發現美、體驗美、感受美、創造美。文與質、形與神、剛與柔、虛與實是常見的美學范疇,經過教育學原理改造,可作為語文教學融合美育的具體教學策略。
(一)感知文與質:認知作品的統一之美
“文與質”,指文學作品中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經典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因適合的形式得以完美表達,其形式也借助豐富的思想綻放光彩,內容和形式相互成就?!拔呐c質”教學注重認知,教師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感受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統一之美,具體有以思想內容認知藝術形式和以藝術形式理解思想內容兩種教法。
第一,以思想內容破解寫作形式之謎,就是通過對思想內容的理解,解開寫作形式之巧。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兩篇課文分別謳歌少年周恩來志向高遠的品質和梅蘭芳高尚的民族氣節。學生在閱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很容易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但對這兩篇課文寫作形式的把握有一定難度。教師以“少年周恩來為什么會有如此驚人的抱負”“梅蘭芳的民族氣節是通過哪些事表現出來的”作為由“質”解“文”的轉折點和思維驅動器,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透過語言表層探索其中奧妙,進而體會兩篇文章寫作形式的差異?!稙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為突出少年周恩來志向高遠,將三件事以“先果后因”的方式呈現;《梅蘭芳蓄須》為凸顯梅蘭芳高尚的民族氣節,運用開門見山的方法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從而為下文寫拒絕為日本侵略者演出和為慶祝抗戰勝利演出做了鋪墊。
第二,以藝術形式解開思想內容之謎。有些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隱藏在文字背后,不容易被發現,但可以從寫作形式切入抽剝文字,一步步揭開蒙在思想上的面紗。例如,學生很容易發現《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是“潮來前—潮來時—潮走后”,但難以理解文章要體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潮來時和潮剛走后時大潮給你留下怎樣的感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描寫大潮壯觀景象的文字,體會大潮給人帶來的震撼,進而感受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人應敬畏自然、按自然規律行事的思想在反復誦讀中遷移進學生心底。《走月亮》是以“走月亮”為線索寫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嗅所感,學生對此也容易理解,但不易體會文章隱藏的“感激母親,思念母親”的情感。學生明晰課文的寫作順序后,教師引導其跟隨“我”的腳步,通過品味語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在品讀文字中理解母親對我成長所起的作用,領悟課文表達的思想內涵。
(二)探知形與神:發現作品的合一之美
“形與神”,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為寫作手法、創作結構與文章主旨的合一美。經典文學作品既追形似更求神似。形似指對文學創作對象的外形或表象的描寫,神似是指對文學創作對象的內在本質特征的描寫,形與神相互為用?!靶闻c神”教學重在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從文章中的形入手,捕捉文章的神,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體會文章的形似與神似合一之美。
第一,由形入神,學習形神兼備之文,即基于文本中的形體會文本中的神韻。以邊塞詩《涼州詞》教學為例,詩歌的主旨是歌頌邊關戰士熱愛國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這也是此詩內藏的神韻,該神韻又寄寓在邊關戰士的行為上。教學時教師可以由形起步,首先,帶領學生通過朗讀了解詩歌大意;然后,展示反映戰士們在宴會上高興地喝葡萄酒和戰士們醉臥在戰場上的場景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戰士們在邊地軍營開懷暢飲的形象;最后,引入古代帝王和將軍通常以賞賜美酒的方式激勵戰士英勇殺敵的資料。至此,學生就把狂飲、醉臥之形與視死如歸之韻聯系起來了。
第二,由神到形,創作形神兼備之文,即以要體現的神韻為統領,描寫能體現神韻的各種形象。以創作《捉蚊趣事》為例,教師先引導學生確定該文要表達的主題,即文中的人物是有智慧的、愛動腦筋的。為了支撐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帶領學生根據生活體驗設想與此相關的捉蚊子的具體做法:或使用電蚊拍,或把藏在角落的蚊子引誘出來,或自制引誘蚊子的裝置捉住最狡猾的蚊子。創作過程中,學生把這三個做法連貫起來,再通過相關描寫手法具體化,一個與蚊子斗智斗勇的兒童形象就躍然紙上。
(三)體味剛與柔:理解作品中的對立之美
“剛與柔”,即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在文學類文本中體現為兩種不同且對立的創作格調,也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不同且對立的性格特點。“剛與柔”教學重在體驗,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同一作家的不同文學作品,感受同一作家不同的藝術風格,以促進學生對作家的深入了解;也可引導學生分析同一人物的不同形象特點,以促進學生對該人物的全面認識。
第一,了解作家通過不同的藝術表達所體現出的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之美。例如,《夏日絕句》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慷慨激昂,體現了詞人李清照激情高亢的作品風格,此可謂“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體會她不同的創作風格,教師引入《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讓學生對比閱讀,學生從中體會到詞人孤獨凄婉的形象和作品傷情低沉的風格,此可謂“柔”。
這種策略還可用于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和《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都是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作品,但藝術風格迥異。《賣火柴的小女孩》通過小女孩的凄慘遭遇來表達低沉和悲憤的基調,《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以小女孩的幸運經歷體現風趣與歡快的風格。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兩個小女孩為什么會有不同遭遇”,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兩文的內容,對比兩個小女孩的做法和心理活動,理解作品塑造的女孩,一個凄慘柔弱,一個幸運頑強,繼而了解作家對立的創作風格,既能創作低沉哀婉的作品,也能創作高亢歡快的作品。
第二,了解人物不同的形象特點。例如,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將相和》,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串聯起來。教學時,教師就需要抓住文中精彩的故事情節和對人物的多種描寫,引導學生品味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的“剛”和他面對廉頗時處處避讓、顧全大局的“柔”。此外,藺相如與廉頗這兩個人物的“剛”與“柔”的形象,也需要通過多次對比去逐層深入地品悟。
(四)融合虛與實:領悟作品中的含蓄之美
“虛與實”,在美學中指直接性與間接性相互交織,融為一體。在此美學觀指導下創作而成的文學作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特別能引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文學作品中的虛實關系主要有兩種形式:以虛代實和以實寫虛。以虛代實指以虛構反映真實,以實寫虛指言此意彼?!疤撆c實”教學旨在領悟作品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品讀作品中虛構的人物,領悟作品要反映的現實;也可以引導學生細讀作品中人格化的景物,領悟其真實所指。
第一,領悟作品要反映的現實。“以虛代實”指小說等作品以虛構反映真實,小說是虛構的,指小說中的景物和人物不可能與現實中的景物和人物一模一樣;小說又是真實的,指小說中的景物和人物總能從現實中找到原型。小說既虛構又真實,是基于生活的藝術創造。例如,《蘆花鞋》節選自曹文軒的小說《草房子》,文中的人物青銅在現實中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但是他又有真實的原型,特別是人物身上顯現出的各種品質能從現實中的孩子身上發現。教師引導學生品讀對青銅各種正面描寫和環境襯托的文字,發現其具有的優秀品質,再聯系整本書內容,學生又領悟到青銅具有的優秀品質在那個年代具有普遍性。
第二,領悟作品真實所指?!耙詫崒懱摗敝高\用象征手法,將景物人格化,表達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例如,教學清代詩人鄭燮的《竹石》時,不能僅限于讓學生感受竹子堅韌不拔的形象?!耙Фㄇ嗌讲环潘桑⒏谄茙r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句表面在描摹竹子形象,實際上把詩人自己不愿向世俗低頭的志向隱藏其中,這便是“虛”由“實”生,引導學生領悟詩人自己的形象特點是教學的關鍵。當學生感受到竹子的堅韌之時,“詩人僅在表達竹子的堅韌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詩人自身。教師出示詩人鄭燮的資料,學生由此豁然開朗,明白了竹子正是詩人自己。
文與質、形與神、剛與柔、虛與實,既是文學作品的創作之法,也是文學作品的鑒賞之法,更是教學文學作品之法。在語文教學中不應滿足于向學生講授其美學內涵,而應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具體的文本和語言提升“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4]5,建立美的觀念,使以文化人和以美育人真正統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4-01-02].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trs=1&ivk_sa=1024320u.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0)[2024-01-0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
[3]程嶺,宋夢園.美育融入全學科教學的問題、路徑與策略研究[J].中國德育,2022(11):2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85.
[6]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79.
責任編輯:殷偉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小學語文‘審美—立美教育模型構建與運用研究”(D/2021/02/807)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2-20
作者簡介:許林寧,鹽城市青年路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