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蘇荷 李富環
通過深入調查“2023花婆節”獲取有關材料,分析研究2023年花婆節活動內容與過程,結合功能學和美學理論分析文化現象,揭示花婆節背后隱藏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功能,了解花婆節在新時代下的意義,發揚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使花婆節傳統重獲生機。
研究目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年輕人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節日文化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分支,是文化遺產的重要體現,研究花婆節不僅僅是分析一個文化現象,更是深入文化中心探討精神內核的關鍵,也是能夠讓該地文化遺產歷久彌新、不斷保持生機和活力的重要步驟。
我們試圖吸引年輕人參與到花婆節的活動中來,提倡親身體驗花婆節文化氛圍,了解花婆節活動具體流程。通過調查探究花婆節舉辦流程和環節與花婆節不斷延續的原因,揭示傳統民俗節慶蘊含的審美與文化內涵。結合理論知識分析花婆節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在調查研究中傳播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呼吁更多人了解和保護傳統文化,激起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理論依據
本課題研究依賴功能學與美學理論來分析花婆節中的文化現象。在本課題中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功能主義在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方面的解釋,利用該理論為我們研究花婆節提供多層次的視角。功能主義也是美學的理論之一,它對于分析審美對象具有指導意義。
一、功能學理論
功能學派起源于社會人類學,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功能學派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即有一定的功能?!瘪R氏和拉氏的功能學理論各有側重,前者側重于文化能夠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一切的文化都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后者則側重于把文化整體性視為研究的基石,在《現代社會的人類學研究》一文中他認為,任何文化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主張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各種文化現象??傊鐣W功能派理論一致認為文化是一種工具,文化具有整體性,主張對于文化的正確認識應從社會實踐中獲得。因此,我們要形成文化整體觀,將花婆節文化現象放置到當地人日常生活中去研究。功能學派的框架擴寬了民俗學研究的范圍,能夠研究的角度也更加多元,這為我們小組的調查提供非常清晰的理論框架。
二、花婆節活動的審美和文化價值
在花婆節慶中,人們會穿著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來慶祝這個盛大節日。花婆節傳統服飾為塵封已久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展示的舞臺,這些傳統服飾不僅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還為各種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歌舞作為我國文化中最為古老的藝術形式,在許多地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邕寧的八音壯鼓是該地音樂文化的一大遺產,是廣西地區頗具影響力的民間器樂藝術,近年來,不斷有專家學者研究這項器樂藝術,這為廣西地區音樂藝術文化的多元性研究提供了條件。舞春牛也是花婆節舞蹈表演傳統曲目,春牛象征著豐收和繁殖,舞春牛則是對農業繁榮的美好愿景。
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是民間美工技藝的重要載體,重要節日來臨之際,人們邀請民間手工藝人進行裝潢,為節日營造濃厚的氛圍。傳統節日正為民間手工技藝的傳承提供了機會,也是在民俗節慶活動中,這些技藝才能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我們可以從節慶習俗中看到凝結在其中的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花婆節的文化價值在整個審美價值體系中意義非凡,始終指導著花婆節的傳承和發展。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和書法、戲劇一樣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傳統節日更是展現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花婆節的節慶目中包含了祈福和祭祀的文化習俗與傳統,是中國寶貴民俗文化的歷史遺產,體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向往。
蒲廟地區花婆節文化能夠經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其強大的包容性和適變性。邕寧當地百年以來的航海貿易和人口遷徙,導致了多元文化的產生,在時間的推移中慢慢形成了和諧的發展態勢。它與粵商文化、海洋文化等外來文化相互合作,在邕寧地區形成了獨特的多種文化和諧共處的面貌,影響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強大的包容性讓它在發展過程中主動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華,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內容和內涵,煥發出新的面貌。如花婆節祭拜的神仙中不僅有花婆,還有五圣宮中的北帝與龍母。包容的同時本土文化能夠產生適應性變化,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地調整結構和形式,因此,在文化發生碰撞中不至于被破壞,甚至為了在時代的浪潮中不被淘汰而選擇了創新,例如在花婆節活動中加入新的環節,增加花婆節活動的互動性和社交性。
調查內容及取得成果
一、花婆節由來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一至十二,是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的開圩周年紀念日。相傳在南寧蒲廟鎮五圣宮對面的大眾碼頭,有一位阿婆常常給過往的客商賣粥,如碰上窮人則免費施粥。阿婆過世后,鄉親們為了紀念她,在每年農歷三月十二舉行紀念活動,此后逐漸形成當地特有的花婆節。在這個傳統民間習俗節慶里,周邊群眾及邕寧外出務工的子孫都會回到蒲廟,祭拜蒲廟始祖形成盛大集會,喝花婆送給的“吉祥粥”祈福,放自制的花婆水燈。
二、主要活動內容
第一,風情大巡游。4月30日上午8點左右開始,由當地蒲廟商會成員如本地店家、農貿市場商戶、民間歌舞團體等組成一支龐大的巡游隊伍,從蒲廟老街出發。他們身著特色民族服飾,敲打特色樂器,跳著特色舞蹈,繞蒲廟一圈,邊表演邊巡游。領頭的人手舉標牌站到一個固定地點開始表演,結束后往前走由下一個隊伍接力表演。隊伍行至五圣宮前,巡游的人會拉著民眾一起互動,飾演“花婆”或者“財神爺”的老人會拿出一些福佑之物送給圍觀的人們,花婆節在一片鑼鼓喧天的熱情巡游中拉開序幕。
第二,“花婆”燒香拜神仙。在施粥之前要先請神,由道士依次祭拜五圣宮中的5位神仙。祭拜這5位水神可以保佑臨近邕江的這片土地和人民風調雨順不受洪旱之災的侵襲。道士們一邊念經一邊祈福,老道士站在北帝像前擺弄法器準備“請神”,頭戴花婆面具的老人們站在北帝像兩旁,念經時信徒可以依次拜北帝,在爐鼎里插上香,許下自己的愿望。信徒大部分是當地的居民和文藝演出團的代表,上香是為了保佑活動順利開展以及祈求神仙福澤萬民。
第三,花婆施粥。道士請神后便可以開始施粥,由一位專門負責的主持人說開場詞,緊接著邀請大家一起合唱施粥歌,“花婆們”也會跟著一起唱,唱完歌之后,“花婆們”便開始分粥,每個人都可以分到一碗粥和一些咸菜,在分發的過程中,音響里面會循環播放由白話演唱的施粥歌。施粥歌的完整歌詞是用白話演唱出來的,帶有濃厚的民俗氛圍,當地的居民幾乎每個人都會唱。從上午9點開始到12點結束之前,排隊領粥的人絡繹不絕,從五圣宮門口排到蒲津書院,施粥歌也沒有間斷,可以感受到當地人民的熱情和對花婆節的重視。
第四,文藝演出?;ㄆ殴澊硇詡鞒腥藦堅抡鋾谘莩稣介_始前,向參與節日的大眾們講述花婆節的由來、互助向善的花婆精神,讓在場的群眾進一步了解蒲廟花婆文化,發揚互助向善的花婆精神的同時也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起到了宏闊的推廣作用。
2023年蒲廟花婆節暨蒲廟建圩292周年慶典活動的主題是“花婆幸福笑,歌舞贊蒲廟”,本次參加的歌舞樂團有幾十個之多,如:七彩飄帶舞團、邕寧扁擔舞團、八音壯鼓……五彩春牛祈福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表演,他們甚至有一個五彩春牛隊,材料記載,春牛是用來賀新春送財神的象征,牛在傳統圖騰中有利繁殖的說法,因此,五彩春牛也有送子的意義,在表演和巡游的時候都出現了五彩春牛,可以看出當地人民對多子多福的美好祈愿。
第五,轉長生塔。這個活動在很多報道和文獻中都沒有具體描述。五圣宮對面的大眾碼頭在中午時會擺放一座約有10米高的紙制佛塔,上面點綴著絲帶和彩花,下方是由紙幣鋪成的路和由紙扎的拱門,紙路兩旁還有紙馬和一座座小塔,孫婆婆告訴我們這個叫長生塔,是用來祈求保佑身體健康長壽的專門活動。道士大約下午4點在拱門和高塔兩旁轉圈,隨機走上紙路開始念經,圍著這些東西轉上10圈左右。由相關的人員將圍觀的民眾組織起來,他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圈,繞著長生塔轉圈,一起跳舞唱歌,許下自己的心愿,祈求神明實現自己的愿望。在轉完長生塔之后,道士會將長生塔焚燒,當地人認為焚燒過后的長生塔會帶著大家的愿望飛上天界,告訴神仙實現這些愿望。
第六,放水燈。作為花婆節的收尾,放水燈意義非凡,水燈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的祝愿祈福,也飽含了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水燈活動晚上8點開始,6點時便會有一群老人圍在河邊準備水燈,他們把彩紙貼在裝蠟燭的容器四周,將貼好彩紙的容器拿出來往里面放上蠟燭,當蠟燭完全放好后將水燈內的紅燭點燃,不少老人拿著經書念經祈福,焚燒紙做的物品。放水燈和念經祈福需要同時進行。水燈放入河里之后,河邊聚集的人民會在心里默默許愿,祈求一切順利。當地人會將紙做的一些衣物、用品燒給鬼魂,撫慰他們的孤寂與怨恨。
三、舉辦意義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個民族的文化之間又存在著差異,因此,由于人口遷徙和戰爭頻仍導致民族文化極其容易發生錯漏和失傳現象。蒲廟地區是花婆傳說的源頭,但由于地處廣西內地,文化影響范圍較小,僅為邕寧地區小部分人知曉,小城傳播媒介有限,導致花婆節文化在某一時期內面臨失傳的危機。為了不讓其失傳,當地人民開始有意吸引人參與到花婆節活動中,自覺豐富節慶活動內容,提升民俗節慶活動的娛樂性和互動性?;ㄆ殴澔顒拥呐e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維護壯族文化的活力,保留壯族文化傳統不至于失傳。
時代飛速發展,人們失去了感知快樂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麻木。而在古代,人們對于物欲的渴求較少,文化便是人們的精神支柱,他們的精神信仰來自對于神明力量的相信,因此重視傳統節日和民俗禮儀,他們通過儀式活動寄托自己的愿望,讓自己的欲望有歸息之地。正是傳統節日的力量使古時候的人民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懂得規范和約束行為,有利于人們消除浮躁、返璞歸真,對于精神家園的構建起到重要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溝通古今文化的橋梁,從民俗節慶中可以體會歷經百年的壯族文化魅力,了解壯族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脈絡,借鑒花婆節文化經久不衰永葆活力的原因,保護其中瀕危的習俗或傳統。為花婆節不斷供給的源流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由花婆節作為這些成分的載體,承載著他們跨過歷史長河仍然可以不斷涌流。
花婆節中繼承的古代習俗和傳統,現今仍有重要的研究意義,研究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使我國五千多年來豐富的文化在原有基礎上更加繁榮,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在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欣賞中國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
研究南寧蒲廟老街花婆節現狀的目的開始之初是為了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逐漸認為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人們心中激活是更為重要的意義?,F代人的精神危機已經成為非常大的問題,因此,我們更應該宣揚傳統文化,通過文化的精神涵養功能將當地這種開朗樂觀、樸實兼容的精神特點滲透到更多大眾的精神中,這對于穩定精神狀態、豐富精神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花婆節文化能夠永久地保存和發展下去,不僅是作為一種原始古老的節日風俗傳承,更要成為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新勢力文化。
(作者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