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雅婧 張浩 李睿芊
就業困難是我國大學畢業生面臨的最大的問題,畢業即失業在音樂專業行業更為嚴峻。很多音樂學院畢業生或者綜合大學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進入社會以后,都無法找到符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很多畢業生只能選擇和音樂無關的行業,這一情況在音樂表演、音樂教育和作曲的專業領域與學生群體中更顯嚴重。本文從現代音樂畢業生就業問題和傳統解決方案、國內外的就業現狀和措施對比入手,闡述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開啟時代國際化的創新創業就業方案,探索新型就業模式和平臺的創建,融合多方崗位來形成新型就業崗位。
音樂畢業生就業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及傳統解決辦法
一、音樂表演專業就業崗稀缺“擁擠”
不少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還停留在傳統的搜集招聘信息、組織供求對接、統計匯總畢業去向等層面上,對用人單位招聘需求的變化、畢業生求職意向、求職行為的變化、畢業生流向的深層次分析以及就業趨勢的預測等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究其原因,是受到了原有工作習慣的掣肘,更多的是缺乏統計、分析、預測的相應數據和技術支撐。如何有效提高高校畢業生數據分析工作質量、有力促進畢業生就業,成為當前高校就業工作的重要課題。而作為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更加體會到這一問題。在音樂專業中,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尚且可以從事學校音樂教學工作,由于受職位需求限制,加之擇業范圍相對窄小,對口的音樂教育專業就業渠道都趨于飽和;音樂表演專業的畢業生對口專業更多傾向于表演方面,而能夠從現代社會脫穎而出成為表演家的人是屈指可數的,而給予表演專業的就業崗位,大多是與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去競爭教育專業。原本就由于擇業范圍窄小而趨于飽和的教育工作崗位,在這一背景下,更顯得“擁擠”。
二、音樂表演專業就業出路亟待“創新”
教育行業本身性質決定了其需求量有限,加之用人單位所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在關注專業技術的同時,對綜合素養也有高要求,這對畢業生而言也加重了壓力。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政府、高校都在創新思路,研究對策。但高校擴招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時代走向“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生就業也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就業難”這一問題已經不是單單依靠政府臨時出臺的一系列加強就業工作的政策或是各高校就業部門的各種幫扶和指導能從根本上解決的了。在國際上,不同的國家對于音樂專業教育者的就業也可以給我們作為參考,例如德國的音樂教育專業的三種模式中,普通學校音樂教師教育、專門音樂教師教育以及音樂教育學理論,它們分別設置在不同的高等學校,有不同的培養模式。三者在培訓機構、培養模式和就業出路等方面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我們可以以“三分法培養模式”作為參考,這有利于學科建設與發展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高等學校音樂教育資源;有利于明確分工、準確定位,音樂學院可以側重于培養音樂學校的專科教師和私人音樂教師。但是在改進過程中,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音樂表演技能課教師雖然在各學校教師編制中都占較大比重,但由于課程特性,教學工作量巨大,并且很多大學管理制度上一刀切,對于擔任極多教學任務的表演技能課教師,在職稱評定、工資分配等上也要求科研成果,以學術論文的發表為硬性指標,是對表演技能課教師的不公。而德國的做法可以準確而有效地解決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參考德國高校的運作現狀:國家與地方財政聯合資助,學生免收學費或象征性地收取少量學費,因此,基本不存在校際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問題。
具有借鑒意義的國外就業路徑
一、政府學校疊加介入
國外大學生就業依照市場規律進行,國外高等學院完善的教師培養體制,再疊加上政府制定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法律政策,以及就業社會保障制度與體系完善,為大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就業環境。
二、指導與干預并行
美國大學畢業生可以利用良性的就業運行機制,將具體的崗位信息,就業環境以及就業形勢趨勢,及時公布發表出來,指導和幫助大學生在畢業季進行就業。美國畢業生以各種就業立法,如薪酬平等法案、民權法案、反年齡歧視法案、職業安全與健康法案等,以保障大學生就業。
日本文部科學省在制定大學畢業生就業促進政策上也有一定的措施,同時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調查和統計分析做好并公布出來。除此之外,也協調勞動省和各經濟團體的關系,組織各式聯絡會。
德國如前文所說,是筆者認為比較完善,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就業高效運作方法。法律和政策調整為高等學校畢業生規定最低底線,創造了良好的就業環境。對企業而言,降低勞動成本和稅率減輕企業負擔,鼓勵企業開辟新勞動崗位。制定各種政策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在經濟方面也考慮到了畢業生由于初步步入社會,經濟條件方面并不寬裕,因此,為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了銀行貸款。在工作時間方面減少加班時間,政府予以補貼,設立志愿者崗位每年可安排80萬人就業,采取“美因茨模式”,通過補助低收入崗位以擴大就業。
音樂表演專業國內就業方式的開拓創新
一、線下校企合作推動畢業音樂生就業
我國高校在校內方面,可以幫助有意愿從事基層音樂教育普及的音樂畢業生了解相關情況,鼓勵畢業生就業創業,從而進一步拓展拓寬就業渠道。當然,現階段也有不同高校采取了相關措施,例如中國音樂學院,王黎光院長就提議過,校考級培訓中心積極制定“考級”助推畢業生就業。中國音樂學院作為我國著名音樂高校,在校外方面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學校每年積極開拓就業市場,共簽訂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8個,以此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專業技能扎實、綜合素質過硬、適應就業市場需要的優秀藝術人才。
二、通過線上網絡平臺創業就業
除這一線下創新就業之外,現代網絡的發展可以為音樂畢業生提供一定的平臺,去涉及一些不同于傳統就業崗位的工作,比如前段時間風靡的“線上練琴”,現有平臺有“一葉子練琴”“多多練琴”等平臺。由于前幾年疫情的出現,鋼琴學子和鋼琴教師無法線下見面,從而開始線上教學,網絡延遲和音色失真等一系列問題,使得這一模式的教學應運而生,這些App也立足于現在飛速發展的網絡。這些App通過特定的攝像頭和音色捕捉器,實現線上教學。這對于音樂畢業生而言也有一定的就業參考價值。
三、通過系統環境搭建和后臺數據更新創新搭建新型就業平臺
從現有的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現實不難發現,很多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沒能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使得畢業生們就業期望值普遍太高。而在現在社會發展中,音樂畢業生自身也應該因勢利導,考慮搭建新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在這一理想平臺上,去選擇有前景的就業崗位。像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除了教師職業以外,可以考慮本專業與其他領域相結合,進行創新型工作,例如:廠企工會藝術指導、節目活動中音樂演奏主持、演藝公司活動策劃、音樂藝術培訓等職業;還可以考慮如音樂導游,或者是音樂禮儀等等。當然,這些也要建立在有各種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上來實現。如果存在一個可以選擇各個領域與某一領域相結合,自動系統匹配出合適的公司或者單位,以此提供新型就業崗位的系統平臺,畢業生就業問題就能得到大幅度解決,減輕就業難的現狀,這不僅僅適用于音樂畢業生,也適用于多專業的畢業生。筆者暫時拿自身專業舉例,鋼琴表演專業的畢業生在這一理想平臺上,輸入自身專業“鋼琴”,在匹配的專業欄目輸入自身所感興趣的專業,例如“旅游”,系統自動生成“音樂導游”這一專業。這一專業就可以適用于喜歡旅游的音樂畢業生,在導游旅游這一工作中,也能推動新型就業崗位的產生和發展,從而推動多個產業鏈的發展。同時這一就業崗位如果可以像筆者所說這樣理想地產生,那么這一行業所需要的不只是會音樂的導游,也需要不同專業的畢業生,比如旅游策劃,活動策劃等。
四、“瞄準”產業轉型升級及時代化發展對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國際化需求
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城鎮化的轉型加速,迫切需要更多從事基層音樂傳播工作的專業人才,這其實是音樂表演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機遇。并且隨著國際藝術教育的發展,藝術從為少數人服務的高雅藝術和精神產物發展到千家萬戶的普遍愛好,也代表了音樂產業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互聯網+”在我國逐步發展的趨勢,也恰恰說明,音樂畢業生可以將此當作一個重大機遇,開啟一個新的發展模式,網絡的介入必定導致音樂發展空間繼續擴大, 音樂的欣賞和傳播將會突破傳統模式。現有的無線音樂門戶公司通過無線數據獲取盈利,而現在畢業生們除了要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就業機會之外,也可以嘗試著開啟新型的創業模式,搭建新型的就業平臺。
除開音樂畢業生們就業這一必經之路,普通的音樂表演學者也該來考慮這個問題。世界新音樂不斷地發展,帶有強烈現代主義的新音樂開始壯大起來。結合專業音樂院校的情況來看,作曲和音樂學兩大專業在新音樂上是作出變化較大的兩個板塊,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無論是從主科教學還是從音響、風格、技巧抑或是表演內容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導致音樂表演專業的學者哪怕是在社會上就業了,也有一種被“壓制”無法施展才能的感覺。就音樂專業教學內容的時代更新上,音樂表演專業所面臨的情況是十分緊迫的。為何我們不換個思路,既然在內容和技法方面很難有時代性的新音樂發展,那么,是否能在音樂表現和音樂展示方面有國際化發展呢?把音樂表現途徑用國際化視野展現在大眾面前,來適應市場化的需要是否更適合現代網絡發展和音樂就業結合呢?
當然,除了考慮這些新型模式之外,作為音樂表演專業的學者,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本領。提高復合型培養模式下,音樂學院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也是很重要的,不然有途徑但是缺乏競爭力也是不可取的。例如,教育方面,復合型培養模式在課程總體內容補充方向上,依然要遵循市場需求的原則,加入一些熱門崗位的教學內容,提高音樂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在具體策略上,應該繼續堅持聲樂、鋼琴、舞蹈、合唱指揮等傳統課程的教學內容,同時還應該補充播音與主持、音樂教學、藝術管理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加入一些音樂版權管理等細分方向的教學內容。這樣以后,音樂課程的內容和總體體系就會變得多樣化,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傳統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同時也讓他們對其他音樂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與掌握,拓寬了他們的崗位勝任范疇,真正培養出復合型音樂人才。現在各行各業對于復合型人才和綜合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音樂行業也不例外。在當前我國音樂行業中,大部分音樂相關類崗位不僅需要學生掌握較為熟練的音樂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他們了解音樂衍生知識和崗位涉獵內容。
在網絡時代和國際化發展的今天,如何抓住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同時,明確復合型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并積極了解社會市場的需求變化,真正建立起一套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體系,促進個人能力與社會崗位需求之間的融合,才能真正解決我國音樂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作者簡介:
龔雅婧,2002年生,女,漢族,湖南益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演奏;張浩,1968年生,女,漢族,湖南益陽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李睿芊,2001年,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演奏。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