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ChatGPT之后,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又扔出一顆“深水炸彈”——視頻生成模型Sora。該模型一經發布便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討論。Sora可以根據用戶輸入的相關文本信息構建長達60秒的視頻片段,呈現“具有多個角色、特定類型動作以及特定主題和精準背景細節的復雜場景”,還具備靜態圖生成視頻、視頻擴展與視頻缺失幀補充等強大的功能。Sora在日語中意為“天空”,正象征著該模型廣闊的發展前景與無限的創造潛能。盡管目前Sora仍存在一些視頻邏輯上的問題,但通過研發人員的不斷探索與突破,這些問題的解決指日可待。Sora的橫空出世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給影視行業帶來無限可能;同時,它也引發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影響著人工智能的產業格局。然而,在其巨大的優勢背后也不乏社會爭議。Sora帶來的虛假信息傳播與詐騙風險、潛在的侵權隱患以及對影視行業不可避免的沖擊等問題,讓人們不禁反思人工智能對社會秩序的種種挑戰。
適用話題 創新與創造、科技的利與弊、科技與人文
1.創新精神為社會發展賦能
ChatGPT風靡全球,Sora橫空出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效率與質量上的雙飛躍。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與創造,科學家們秉持創新精神,不斷探索突破,推動技術迭代與升級,翻涌出新的時代浪花。
2.技術熱潮背后的冷思考
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Sora的出現對影視行業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沖擊。一方面,Sora生成視頻的能力為電影制作人提供了便利,為電影創作注入了活力;而另一方面,Sora的出現使得一些動漫、攝影和特效等行業的從業人員都面臨即將被取代的壓力。其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讓人深刻地認識到科技發展是把雙刃劍。
3.AI在藝術創作上的局限
AI能否真正取代人類,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但無可否認的是,人類的情感與對藝術的審美能力,目前是無法被AI模仿的。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人類用真情實感為作品注入靈魂。AI雖然可以成為人們創作中的幫手,提高人們創作的效率,但目前AI自主生成的作品難以達到藝術的高度。
AI續寫:人工智能代替人類作家?
最近,AI續寫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一些經典名著被AI“魔幻”續寫,這在網友看來頗有趣味。比如在蒲松齡《狼》的AI續寫中,屠戶被狼吃掉,兩只狼隨后殘殺村民、襲擊城市,縣衙派出衙役捕捉卻鎩羽而歸,拿它們毫無辦法,直到多年后兩只狼的壽命走到盡頭,尸體在深山中被發現,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網友對此展開熱議,并稱其“竟然有《聊齋志異》那味兒了”。類似的AI續寫還有很多: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垂楊柳口吐人言,大罵魯智深;兩小兒辯日,孔子竟攛掇兩個小孩打架……這樣的AI續寫合適嗎?這到底是“奇思妙想”還是“嘩眾取寵”?未來我們的寫作會被AI取代嗎?
(撰寫: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 汪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