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高水平農村流通體系,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及培育大循環新動能至關重要。數字賦能是驅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文章分析了數字賦能農村流通的作用機理,以及農村流通數字化現狀與問題,提出了數字賦能農村流通的具體實施路徑。數字技術通過重塑傳統流通模式、催生流通新業態新模式、整合集聚要素優化產業鏈來賦能農村流通體系。當前,農村流通面臨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數據整合共享不充分、數據要素價值挖掘利用不夠、數字化應用人才不足、流通主體數字能力不強等問題。應通過加強農村流通主體數字化建設、加快完善農村數字流通基礎設施、加強農村流通數據的挖掘應用、加強農村數字化流通環境和服務體系建設等舉措推進農村流通數字化轉型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數字賦能;農村流通;流通創新
[中圖分類號]F7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4)04-0047-07
一、引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鄉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場。農村市場銜接產銷、貫通城鄉,是國家整個流通體系的基礎,也是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加快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農村商貿流通體系,是促進商品和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實現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撐,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及培育大循環新動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數字中國”發展戰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自2018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均對數字鄉村建設做出明確指示和部署。數字鄉村建設是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①,將有力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數字鄉村建設,顧名思義,就是要加快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全面深度融合。流通數字化是數字鄉村建設、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加快推進農村流通體系數字化轉型升級和價值再造,既是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內在要求,也是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加快數字經濟建設的關鍵舉措。
當前,新一代信息和數字化技術正在轉變為新的生產要素和治理工具,為推進數字經濟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須抓住數字經濟機遇,加快農村流通數字化升級,為流通插上智慧的翅膀。應著力“上行”和“下沉”兩個重點方向,健全商業流通體系,完善物流配送網絡,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以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更好發揮流通聯接產消的功能,提高產業鏈和供應鏈質量,以數字化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為鄉村振興、構建國內大循環新格局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文獻回顧
(一)數字賦能已成為流通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
流通連接生產和消費,流通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傳統流通業由于數字化水平低、數字流通主體發育不足、創新能力弱,難以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數字經濟利用數字化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來優化經濟結構,通過數字信息技術使整個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發生根本性變化[1]。數字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商業邏輯,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驅動產業效率提升、推動產業跨界融合、重構產業組織競爭模式及賦能產業升級等多個價值維度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2]。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商貿流通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已成為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環節[3]。現代流通體系呈現出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共享化、體驗化、定制化、品牌化、連鎖化、去中間化、移動支付、快遞配送、商流與物流分離等趨勢和方向,高速發展的網絡購物、在線支付、快遞配送、跨境電商等是現代流通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4]。
梁鵬等(2022)[5]從流通功能重塑、流通業變革、流通效率提升視角分析了數字經濟助力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理論機制,認為微觀層面上實現流通功能和流通價值重塑,中觀層面上實現流通業變革,宏觀層面上效率導向型的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形成。葉悅青等(2021)[6]研究了數字經濟發展如何賦能商貿流通業效率提升,提出應構建數字經濟賦能區域商貿流通業發展效率提升的良性互動機制。陳娟等(2021)[7]提出連鎖經營企業數智化轉型是破解客戶穩定性和忠誠度不高、運維成本高效率低、決策反應遲滯、數據孤島等發展痛點的有效手段。李朝鮮(2022)[3]認為數字技術能夠通過降本增效、業態創新和創新生態構建三個渠道賦能商貿流通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數字化是農村流通轉型發展的必然路徑
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農民消費意愿和消費特征變化的影響具有積極作用[8]。城鄉雙向流通體系的建設是新發展格局下的必然選擇,是拓展農村流通市場、激發農村消費潛力的重要渠道[9]。由于經濟發展、媒體歧視、人員素養、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我國城鄉數字鴻溝現象,對農村地區商貿流通產生了一定阻礙[10]。
數字經濟已成為驅動農業提質增效、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民消費升級的新動能。數字經濟能夠顯著提升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水平[11],有利于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融合發展[12]。流通數字化能有效促進農村三產融合水平提升,通過流通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流通渠道數字化和流通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對農村三產融合產生正向作用[13],對農村現代化水平提升體現出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14]。吳瓊等(2022)[15]研究認為,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商貿流通業增長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呈現出邊際收益遞增的特征。楊海麗等(2022)[16]研究表明,省域農產品流通數字化水平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和集聚效應;農產品流通數字化對本地和鄰近地區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均存在正向促進作用;人力資本水平較高的農戶,能從農產品流通數字化進程中享受更多的數字紅利。
三、數字賦能農村流通的作用機理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賦能傳統流通體系轉型,使流通現代化具有了新的時代特征與內涵。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暢通上行下行,也成為很多農村地區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數字化驅動農村流通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字化重塑傳統流通模式
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大量應用到流通領域,重塑傳統流通模式,推動流通向數字化、智慧化高效協同發展。數字經濟下,用數字化手段升級改造流通環節與產業鏈,推進數字經濟與傳統流通體系深度融合,構建全鏈條全場景的數字化,從而有效實現動態實時反饋、高效供需對接和智能化決策,推動流通供應鏈向數字化、智慧化高效協同發展。
數字化驅動在促進農村流通產業提質增效方面展現出強勁作用。通過數字化賦能,一方面使流通組織及個體有效融入數字化流通機制、流通體系,賦予農民渠道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精準了解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而構建起更為靈活、高效的產銷對接渠道,重塑傳統流通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農村流通的智能化、信息化、現代化,讓優質農產品搭乘數字快車走進城市、賣出好價,加速實現商業價值創造,并使流通環節的參與者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為鄉村產業振興增添新動能。同時,以數字化手段改造提升農村傳統零售業,構建產銷一體化信息平臺,大力發展智慧零售,完善縣鄉村數字化物流配送,為農村居民提供品種豐富、質優物美的商品,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以浙江省遂昌縣為例,該縣率先建設數字鄉村物流中心,通過數字賦能、資源整合等方式,打造“線下服務網、農村物流網、交易平臺網”的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實現“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該縣延伸中國郵政、申通、圓通、韻達、順豐等物流網絡,打破各快遞公司數據共享壁壘,以數字化打造高效智能物流網絡,實現快遞統一分揀、統一運輸、統一投遞、統一收寄的一條龍服務,精準解決快遞包裹進村“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并與阿里云合作建立鄉村數字公共服務中心,集物流、電商、數字鄉村指揮于一體,線上線下融合,通過數字平臺的精準分析,實現各類農產品需求與物流服務可視化,幫助政府精準判斷市場趨勢、科學決策,指導農民種養,及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真正意義上實現線上線下打通“最后一公里”,為農民增收服務。
(二)數字化催生流通新業態、新模式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形態和商業模式,并使數字經濟時代的產品具備了數字內涵、數字文化。當產品被賦予了數字性能之后,就會帶來消費模式和消費習慣的很多改變,進而給市場注入新的活力,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不斷涌現的新模式、新業態,催生了數字化生活新方式,并通過不斷激發和釋放新消費活力,成為推動新消費快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深度滲透,使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傳統農產品流通,主要以商販到田間地頭采收為主,亟待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化賦能,將農村商貿流通發展成為“點對點”“端對端”的模式,使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鄉村產業呈現“新業態”。數字經濟下,通過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5G、AI等數字技術與各類資源要素重新整合,并深度融合,創新產業發展的場景和模式,打造出生鮮電商、中央廚房、社區團購和基地直采、直播帶貨、超級IP運營、短視頻營銷等新型運作模式和數字商貿新業態,促進農產品銷售便捷化、精準化、智慧化,進而打通“供產銷”全鏈路,實現供需的精準對接,不僅為源頭生產者提供了更多的議價空間,提高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率,也為終端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價優質好的農產品,優化產銷關系,形成更廣闊的價值增長空間。數字拍賣是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革命性創新,通過數字拍賣平臺讓農民與消費者直接對接,既拓寬了銷售渠道,讓農民獲得農產品定價權,又縮短了流通環節,可以讓消費者買到更多質優價廉的好產品,實現農民和消費者的雙贏。
(三)整合和集聚要素,打通產業鏈
數字經濟下,數據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數字化流通主體基于大數據對消費者進行深度挖掘和精準畫像,進而對供給端進行需求牽引、消費拉動。數字化、精準化的流通推動供給體系變革創新,深化客戶識別、市場營銷、運營管理、倉儲物流、產品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從銷售端的數字化推動流通端和供應端的數字化,實現生產與消費的聯通互動。與此同時,數字技術賦能全產業鏈主體間數據信息的高效流通、共享,顯著提升了全鏈條的協同互動水平。數字化流通,能幫助流通領域的眾多參與主體鏈接更多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市場等資源要素。優勢發展要素的聚集和整合,有利于推進精準化種植養殖,吸引高素質勞動力資源進入,并根據市場更靈活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用數據貫通種、養、存、加、銷、研等各個環節,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使數字化場景從消費端的“餐桌”延伸至生產端的“土地”,重構產業價值鏈,促進生產流通效率提高,讓農民富起來。“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的碭山縣,聚焦產供銷服務模式優化,整合現有農業數據和應用資源,開發數字化應用場景,打造集倉儲物流、產品加工、智能分揀、市場交易、平臺結算、品牌創建、社會化服務等于一體的梨產業互聯網平臺,推動酥梨產業全周期數字化管理。拼多多等新型電商平臺也成為傳統農業數字化改造的主要動力之一。
同時,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數字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也是市場主體需求的實現條件,有利于釋放多元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建立基于數字化的合作關系和合作空間,培育數字生態,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并以流通進一步優化城鄉與區域要素流動和配置,推進產、城、人、文融合,用產業的發展帶動公共服務、社會性服務,朝城鄉服務均等化方向發展。
四、農村流通數字化現狀與問題
數字經濟是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在培植新經濟增長點、激活產業創新活力、助力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已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已駛入快車道,《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其中,數字產業化規模為835萬億元,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我國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在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積極推動農村數字化建設。從數字基礎設施來看,2021年,未通寬帶行政村通過電信普遍服務實現“動態清零”,99%以上的行政村已實現4G、光纖雙覆蓋,農村和城市實現“同網同速”,城市優質服務資源以數字技術為載體在鄉村全面覆蓋,農村居民將獲得更加精準化的服務和更為便捷化的生活體驗。從農村網民規模來看,截至2022年6月,農村網民規模達293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88%,是“十三五”初期的兩倍,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差距縮小近15個百分點。從數字技術及大數據開發應用來看,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種業、農機裝備全面深度融合;2021年農業生產信息化率為254%,其中,大田種植信息化率為218%,畜禽養殖信息化率達340%,水產養殖信息化率為166%。生豬、棉花、大豆、油料、糖料等一批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建設完成。2021年,中國農藥數字監督管理平臺初步建成,農業農村部大數據中心成立。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農業服務企業等市場主體積極投身鄉村數字經濟,推動智慧種養、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業務在農業農村領域不斷拓展。
農村數字化流通實現長足發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數商興農”工程深入實施,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農村電商雙向流通格局不斷鞏固提升。2022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6%。截至2022年7月,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累計支持1489個縣,建設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2600個。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平臺已成為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通過電商渠道實現銷售,借助直播、視頻等新形式走進了千家萬戶。2021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銷售總額的148%,通過接入自建或公共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實現質量安全追溯的農產品產值占比247%,較上年提升26個百分點。快遞服務不斷向鄉村基層延伸,“快遞進村”比例超過80%,2021年農村地區收投快遞包裹總量達370億件。截至2021年底,363%的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電商開展銷售,利用電商銷售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08%②。同時,物流是電商發展的重要支撐。數字技術賦能使冷鏈物流的集成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推進冷鏈物流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升級,“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流通新模式廣泛應用,大力促進了農產品流通的便捷化、智慧化、精準化,高效打通農產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但目前,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建設仍落后,農產品出村進城和農村生產、生活資料下鄉進村一直是農村商貿流通的“痛點”。從農產品上行來看,一方面,農產品供需的結構性、時空性矛盾加大,對流通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傳統農產品流通從田間到餐桌環節多,過程繁雜,成本高、損耗高、效率低,流通環節參與者特別是上游農戶的利潤低,且交易多集中于產業鏈上游的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市場化能力弱。從農村生產生活資料下行來看,我國農村電商雖有了較大發展,但快遞進村一直是電商發展道路上的難題,網店布局不健全,配送成本高,服務效率和質量低。流通體系數字化發展中還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數字化生產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影響流通能力。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裝備方面的基礎研究不足,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滯后,主要表現在高端復雜智能農業裝備核心部件需從國外進口,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專用傳感器缺乏,智能裝備智能化水平較低,難以更好滿足農業數據采集的實際要求。我國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信息化程度較低,大數據平臺支撐不足,從產地到銷地無法形成匹配的鏈條信息,導致產銷銜接不暢,造成農產品賣難與消費者買貴并存現象。特別是支撐“最先一公里”的產地冷庫及預冷設施建設不足,導致很多農產品采摘之后無法進行預冷和錯峰銷售,很難保障新鮮程度,也易造成難賣、甩賣。同時,物流企業的信息化不足和信息開放程度不夠,也不利于資源的整合優化,造成整個行業冷藏冷凍車輛空載率高、物流成本高。另外,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不健全,標準銜接不緊密,溫控手段原始粗放,帶來了很大的“斷鏈”隱患。
二是數據整合共享不充分,數據要素價值挖掘利用不夠。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數據資源分散、精準性差,有效數據資源不足,決策分析的支持度低。面向全國性和全產業鏈的數據共享平臺建設、公共數據開放共享不充分,覆蓋率低。數據不準,數據缺失,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實時數據沒能有效記錄利用,難以利用數據進行趨勢性決策分析,農業經營管理效率提升有限。數據要素價值挖掘利用不夠,農業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滯后,融合應用場景不夠豐富,無法為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性大數據分析決策應用場景提供有效數據支撐。
三是數字化應用人才不足,流通主體數字能力不強。一方面,城鄉數字鴻溝仍較大,農戶普遍數字素養不高,且地區差異較大,數字化應用的“底盤”還不足。截至2022年6月,我國互聯網整體普及率達744%,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88%,兩者還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鄉村數字化復合型人才不足,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字應用能力不強。小農戶受資本和知識技能所限,數字化投入和數字技能匱乏。同時,傳統農產品流通主渠道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零售企業數字化發展變革不足,大型流通企業延伸供應鏈,開發深耕農村市場不夠。農村小超市、小門店、小集市等數字化改造及場景開發應用還遠遠不足。
五、數字賦能推進農村流通創新發展路徑
著力于培育農村數字“流通紅利”,構建農產品上行與消費品下行雙向暢通的農村流通體系,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數字化發展。
(一)加強農村流通主體數字化建設
流通體系的數字化首先是流通主體的數字化。應充分發揮數字流通主體的帶動作用,打造數字流通“生力軍”,以數字流通主體建設帶動農村流通數字化發展。一是支持大型商貿流通企業數字化轉型,探索實施產品、服務、運營管理的全方位變革及組織、流程重構,推進其以鄉鎮為重點下沉延伸供應鏈,整合上下游資源,打通線上交易和線下物流堵點,建立本地化、連鎖化、信息化的商品流通網絡,推動農村電商物流快遞與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實現統倉共配。二是推進商貿批發市場完善數字化交易和服務設施,利用數字技術發展平臺經濟,推動農商互聯產銷融合。三是推進農民合作社數字化升級轉型,發揮好“領頭羊”作用,為農戶提供精準化的生產、銷售、金融、物流等社會化服務,實現農業數字化和生鮮零售網絡化。并通過電商培訓和電商創業,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規模和水平,實現農民個體和農產品競爭力的雙提升,讓農民真正成為數字農業、數字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受益者。四是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農村實體店,加快農村小超市、小門店、小集市等數字化改造升級,培育新零售,推進以“數字化門店、社群營銷”為代表的鄉村流通渠道數字化,圍繞數字化應用場景,健全流通數字化產業生態。
(二)加快完善農村數字流通基礎設施
應進一步加快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夯實數字“底座”,為農村流通數字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一是增強農村光纖寬帶、4G網絡建設成效,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提升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水平,解決“接入端”數字鴻溝,打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安全適用的鄉村信息基礎設施。二是重點加大對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投入,加快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化智能分選分揀設備應用。大力推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先進信息技術在冷鏈物流的全流程、全環節、全場景應用,促進冷鏈物流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級。建設農產品綜合服務平臺,推進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助力產消高質量對接,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整合和優化配置冷庫、冷藏運輸車輛等冷鏈物流資源,構建“產品+冷鏈資源+服務”信息平臺,提高冷鏈物流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農產品從源頭到消費者的全程質量追溯。三是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城鄉電子商務和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加快推廣農村寄遞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提升農村三級物流體系全流程、全要素資源數字化水平。
(三)加強農村流通數據挖掘應用
應通過挖掘應用農村大數據,充分發揮數據價值,以數字化理念、技術、方法,重塑產業關系、組織關系和運行機制,推進農村流通數字化發展水平。一是加強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村流通消費數據資源,實現與供給方的精準匹配和對接,指導商貿流通企業利用農村流通消費大數據更好滿足農村居民生活需求,夯實大數據基礎,圍繞鄉鎮零售店的“人、貨、場”三個維度提供全面數字化改造、互聯網營銷服務,并基于全面的農村消費大數據分析,實現反向定制商品與服務,建立流通大數據生態體系。二是重點推進農業經營主體互聯網融合應用,加快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電商、追溯”各環節數字化改造,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升級。進一步加強農商互聯,推動農業經營主體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對接,建設農戶、企業線上平臺一體化生產銷售網絡,構建產供銷緊密結合的數字化農產品流通鏈條,打造全鏈路全方位賦能服務體系。銜接貫通農產品數字交易、數字支付、數字物流配送等數據,從銷售端數字化推動流通端和供應端的數字化,推進數字農產品生產和數字農產品流通、數字農產品消費有機銜接,實現從基于經驗的服務供給向依據大數據分析的服務供給轉變,充分發揮農產品流通對農業柔性生產的先導作用。三是推廣線上支付和網絡消費平臺,幫助村民學會“網購”,使農村居民有效融入現代消費體系,讓農村電商成為激活農村消費市場的引擎和動能。通過數字化、互聯網化改造盤活農村零售資源,推進實體門店和電商平臺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并基于數字化平臺,以智能零售門店為核心觸點,構建農村全產業鏈交易服務平臺上的場景化數字應用工具,打造“實體門店+互聯網”的全渠道智慧解決方案。創設應用場景,創新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基于產業生態的流通創新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發展,形成適應數字經濟特征的產銷匹配、城鄉融合、合作共贏的流通發展新方式,加速推進“數字紅利”向鄉村溢出。
(四)加強農村數字化流通環境和服務體系建設
應以營造良好環境,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服務,引導和促進農村流通數字化發展。一是加大數字監管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利用大數據提升市場監管水平,推進綠色產品電子身份證、“一物一碼”溯源系統,推廣農田智能監測、養殖環境監測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流通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新服務的跨部門協同監管,提高事中監管能力。二是構建數字化流通的標準體系,建立統一規范的標準術語和參考架構,強化流通業數字化轉型的行業標準與規范建設,并要將形成標準的工作成果及時提升為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乃至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為構建高質量流通體系、促進流通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提供重要保障。三是保障網絡安全,嚴厲打擊網絡詐騙,優化農村消費環境,讓農民放心安心地網絡消費。特別要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深耕農村市場,優化產品和服務,讓更多優質消費品走進鄉村。四是加大對農村居民網絡消費的引導和推廣力度,帶動群眾革新傳統的買賣習慣,通過降低網絡資費等措施鼓勵農民網絡消費。加強針對農村居民的數字技術應用培訓,縮小城鄉居民數字“使用鴻溝”。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面向農村實用人才的數字化技術和電商技能培訓,激活農村要素資源。
六、結束語
加快構建高水平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培育國內大循環新動能至關重要。數字經濟已成為新時代的重要經濟形態,是新發展階段的重要特征。通過數字賦能,推動數字經濟與流通體系的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化流通體系,是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數字技術以其重塑傳統流通模式、催生流通新業態、整合生產流通產業鏈,賦能農村商貿流通;農村商貿流通也為數字技術應用深耕,釋放“數字紅利”提供了重要機遇和場景。數字化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將在激發農村市場新動能、暢通國內大循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注釋]
①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2019年5月。
②農業農村部:《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
[參考文獻]
[1]白世貞,黃紹娟.數字經濟賦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轉型升級[J].商業經濟研究,2021(19):137-140.
[2]肖旭,戚聿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維度與理論邏輯[J].改革,2019,306(8):61-70.
[3]李朝鮮.“雙循環”背景下數字技術如何賦能商貿流通企業高質量發展[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7(5):59-70.
[4]王先慶.新發展格局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戰略重心與政策選擇——關于現代流通體系理論探索的新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20,34(11):18-32.
[5]梁鵬,李寧宇.數字經濟賦能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理論機制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22(3):13-15.
[6]葉悅青,王東.數字經濟賦能區域商貿流通業發展效率提升的作用機制——基于浙江省的經驗[J].商業經濟研究,2021(14):18-22.
[7]陳娟,呂波.連鎖經營數智化轉型的路徑選擇與實踐創新——第十屆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論壇暨數智化連鎖經營高峰會觀點綜述[J].中國流通經濟,2021,35(1):113-128.
[8]劉洋.農民消費意愿及消費特征變化分析——面向農村商貿流通的實證[J].商業經濟研究,2022,849(14):138-141.
[9]項松林,強奕菲.數字賦能城鄉雙向流通體系建設的問題與路徑——以安徽省宣城市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16(5):72-80.
[10]曾紅.農村地區商貿流通的數字化鴻溝與改善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21,821(10):124-127.
[11]高躍.數字經濟對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驅動效應分析——基于共同富裕背景[J].商業經濟研究,2022,858(23):134-136.
[12]嚴敏,嵇正龍.數字鄉村建設對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融合發展賦能效應檢驗——以農村電商發展為中介變量[J].商業經濟研究,2022,859(24):105-108.
[13]郝愛民.流通數字化對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22,36(2):36-44.
[14]劉雷.流通數字化建設對農村現代化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22,854(19):136-139.
[15]吳瓊,江朦朦.數字普惠金融助力農村商貿經濟增長的動態約束特征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2,856(21):134-136.
[16]楊海麗,向能,羅越月.農產品流通數字化能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嗎——來自省域面板數據與空間杜賓模型的經驗證據[J].宏觀經濟研究,2022,287(10):88-102.
OnInnovativeDevelopmentMechanismandPathforDigitalEmpowered
CirculationinRuralAreasundertheRural
RevitalizationStrategy
ZhangXiaolin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ianjinAgriculturalUniversity,Tianjin300392,China)
Abstract:Buildingahighlevelcirculationsysteminruralareasiscrucialtocomprehensivelypromoteruralrevitalization,accelerateagriculturalandruralmodernization,andfosternewdriveforceforthedomesticcirculation.Digitalempowermentisanimportantpathtodriv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irculationinruralareas.Thispaperanalyzesthemechanismofdigitalempowermentinruralcirculation,aswellasits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andputsforwardthespecificpath.digitaltechnologycanempowercirculationinruralareasbyreshapingthetraditionalpatternsofcirculationmode,creatingnewbusinessformsofcirculation,andintegratingelementstooptimizetheindustrialchain.Astotheproblems,whichruralcirculationisfacingatpresent,suchasinadequatedigitalinfrastructure,insufficientdataintegrationandsharing,inadequatevalueminingandutilizationofdataelements,lackingdigitalapplicationtalents,andweakdigitalcapacityofcirculationsubjects,thispaperproposessomecountermeasurestopromotethedigital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ruralcirculation:strengtheningthedigitalconstructionofruralcirculationentities,rapidlyimprovingruraldigitalcirculationinfrastructure,enhancingtheminingandapplicationofruralcirculationdata,and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digitalcirculationenvironmentandservicesysteminruralareas.
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digitalempowerment;ruralcirculation;innovationincirculation
(責任編輯:張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