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應清醒地意識到,延時服務的相關理論、配套措施都亟待完善。在具體實踐環節中,學校要從深度解讀延時服務的基本概念、理清課后延時服務的基本困惑、推行“小先生制”施行之思等層面入手,做出符合地域教育教學實際、社會現實的理性判斷,將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融入課后延時服務中,并以此制訂可行的方案,凸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為學生快樂成長支撐起一片理想的天空。
【關鍵詞】“雙減”;課后延時服務;質量提升;“小先生制”
探尋多種科學舉措,有效開展課后延時服務,為“雙減”政策落地助力、賦能,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探索。開展課后延時服務,旨在減輕學業負擔,增強生命活力,而引入“小先生制”是完善課后延時服務的創新之舉。其實踐不僅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苦悶的延時學習演變成一種幸福的探索體驗,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強有力地支持“雙減”政策的落地。因此,學校在開展課后延時服務時,應融入“小先生制”,發揮學生主體性,讓“雙減”貫徹到底。
一、深度解讀課題的基本概念
課題項目組在課題方向初擬期間,就投入文獻、政策、研究成果學習之中,以此來明晰課題的基本思路,確定主題—“雙減”背景下“小先生制”在課后延時服務中的應用研究。基于學習、分析、思考和調研,初步理清課題的核心概念,在此進行簡單闡述。
(一)“雙減”政策概念
“雙減”政策的核心思想:一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二是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其目的是落實學校主體責任,抓實校內教育教學質量,讓教學朝著高效的層面推進,讓學生在一種自然發展的狀態下學習知識、發展技能,以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同步監控好校外培訓機構的種種亂象,讓校外教育回歸正常。采用“小先生制”來輔助課后延時服務,成為踐行“雙減”政策的重要方式。
(二)課后延時服務
“加強學習管理,建立健全課后服務制度”,是教育部于2017年3月頒布的《關于做好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的核心內容,其宗旨是“解決雙職工家庭接孩子的困難,減輕課外輔導班給家庭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可見,把課后延時服務與“雙減”政策落實整合,能夠發揮一舉多得之效。
“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有序推進“三點半”課后服務活動,便于學生在教師的監督、指導下完成相應的課外學習任務,參與自主閱讀、文體活動、拓展訓練、觀看兒童影視劇等,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狀態下不出門就能完成作業,實現素養發展的理想局面。課后延時服務是學校教育服務能力的延伸。
(三)“小先生制”界定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其主要內容是發揮學生之間的傳幫帶作用,讓先學者擔負起教師之職,履行相應的教育、教學、管理等職能。“小先生”在具體輔助式活動中能夠學會審視自我,總結自我不足,及時學習,不斷提高,達成教學相長的目的[1]。
“小先生制”踐行“即知即傳”的原則,主要是采用“學生教學生”的策略來助力課后延時服務活動,讓學生在主人翁的姿態下展開學科復習、作業練習、新課預習以及其他文體娛樂活動,進而發展綜合素養。
二、理清課后延時服務中的基本困惑
課題組正視“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課后延時服務活動,思考“小先生制”實行策略,理清其中存在的困惑,初步梳理出以下問題。
(一)師資匹配度不夠,教師壓力增大
落實“雙減”政策的主陣地在校內,其責任落實主體是教師。隨著課后延時服務的全面展開,學校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玩、學、思、創”的機會,這就需要素養全面、能力超強、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師資隊伍來支持。然而,許多學校的師資配備參差不齊,對一些樂器、民間工藝、地方戲曲等項目的組織實施就顯得“捉襟見肘”。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和課后延時服務,學校不得不把更多的策劃、組織任務分配給教師,使得教師面臨的壓力增大,有時搞得教師身心俱疲[2]。
(二)活動內容單一化,服務活力欠缺
因師資的缺位,或是教師難以勝任部分課后延時服務的任務,使得課后服務活動如體育鍛煉、科學活動、益智游戲等項目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逐漸演變為完成課后作業、做一些課外補充練習等,這就使得活動成為一種監管,變成托管式活動。部分學校、教師甚至把課后延時服務看成是提高升學率、學科學業水平的障礙,淪為應付服務,把原本預設的活動變成講習題、上復習課和練習課等[3]。
(三)“小先生”自主乏力,活動實施低效
引入“小先生制”的確是一種創舉,但是因為教師的輔導、指導乏力,使得“小先生”難以擔負起先生之職,讓對應的課后服務活動也變得索然無味。再加上小學生自主意識、自控能力比較薄弱,這就導致小學生難以較好地把握課后服務活動的執行力度,使得活動出現跑偏、低效等系列問題,進而造成“雙減”政策貫徹落實力度不夠、課后服務育人效度不足的問題。
三、推行“小先生制”施行之思
立足“雙減”背景,關注課后延時服務活動實效,探尋“小先生制”在課后延時服務活動中的實施策略,是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有益嘗試,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探索之舉。為此,學校在謀劃課后延時服務活動之際,需深化“讓課堂回歸兒童”的教育理念,把學生推向“先生”的角色,使之成為課后服務活動的“小先生”,并把課后服務打造成“活動的課堂”,實現課后服務向兒童主體的回歸[4]。
(一)探究“小先生制”可行之路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在“教學做合一”思想之上的創造。它旨在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體現“聞道有先后”的教育理念。“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對于“雙減”背景下的課后延時服務有深遠的影響,其不僅能充分激發學生自主管理、自主學習活力,提高課后延時服務效率,而且還能培育學生自主探究、創新學習、團隊合作、表達與溝通等素養,讓課后延時服務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實滿足學生未來學習、生活的需要,為“雙減”助力,為教育變革助力。
1.成為執教助手,緩解壓力
班級授課制是我國教學的基本形式,它可以大面積地展開知識傳授,有利于更多學生習得知識。但是它也有缺點,如不能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難以實施因材施教原則等。基于此,學校可以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課后延時服務活動中引進“小先生制”,讓學生成為教師的助手,協助教師維持活動紀律,讓活動有序推進;幫助教師分發器材,讓活動得以順利展開;配合教師進行活動示范等,成為另一個“主講”教師,讓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這樣便能較好地緩解授課教師的壓力。可見,在課后延時服務活動中推行“小先生制”,讓那些有基礎或是先一步掌握知識的學生來做“主講”教師,達成先學教后學、先學帶動后學的目的,能切實減輕教師負擔,提高課后延時服務活動實效。
2.彰顯個性特長,加速發展
每個學生都是一顆光芒閃爍的明珠,教師要發揮其特長,引導其將特長用于課后延時服務教育之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學習引領,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從中獲得更多的學習啟示和感悟,從而助力自身的發展與提高。為此,在學校課后服務活動中,教師應學做一個智者,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并發展表現突出的學生為“小先生”,讓他們擔負起一定的教學任務、指導任務和管理任務等,幫助教師做好課后服務,改善課后服務僵化的弊端。如在健美操社團活動中,教師需選擇有舞蹈基礎,且有著教師天賦的學生當“小先生”,讓他們擔負起教師的職責,幫助其他學生練習舞蹈。針對班級中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擔任瓦楞紙手工大師,指導其他學生開展瓦楞紙創意活動;讓他們擔任淮劇社團活動的輔導員,指導其他社團成員進行淮劇的學習、表演等,讓“小先生”發揮出大作用。
(二)探尋“小先生制”實踐之策
基于“雙減”政策,開展課后延時服務是探尋“小先生制”的實踐之策,是把“5+2”理念落實在具體行動之中的探索,體現了“雙減”背景下學校教育主體性角色的回歸。關注“雙減”政策本質解讀,正視它給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帶來的挑戰,是學校管理走向理性、邁向科學之列的切入點;重視“雙減”背景下“小先生制”的實踐探索,是增強課后服務教育活力的智慧之舉。
1.借助個性差異,助力活動開展
隨著“5+2”延時服務政策的出臺,有序平穩推進該項工作,已經成為學校、教師需要深度思考的課題。采用“小先生制”,可以給課后延時服務教育注入新鮮血液,讓服務活動更具魅力,有利于學生發展和成長。以數學益智活動為例,教師需重視“小先生”的選拔與任用,讓其真正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引導者,擔負起教師的使命,協助教師完成工作。如教師可引導數學智力較好、學習比較扎實的學生做“小先生”,讓他們來主導活動。“小先生”會在任務驅動下,自然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深入探討主題內容,并在課前進行資料搜集工作,或是向家長、教師進行咨詢,做好課前準備。
如針對“收集整理有關‘圓的認識素材,設計一份制作思維導圖的作業”課后服務活動,教師可以要求“小先生”發揮自身的智慧,帶領其他學生投入“圓的認識”思維導圖繪制之中,通過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復習“圓的認識”知識,促使學生理清相關認識。在此過程中,“小先生”還可以設計諸如“把圓沿著半徑切成若干個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發現它的周長是82.8厘米。原來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的數學問題以及數學閱讀作業。
2.依托個人優勢,增強活動效度
“雙減”政策的出發點是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使得教育真正服務于學生,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成長。依托個人優勢,把學生發展成“小先生”,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進取心,還能助推師生關系的構建,增強課后延時服務活動的效度,讓學生在活動得到鍛煉,獲得更好的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小先生”展開結對幫扶活動,用自己學習上的優勢來輔導完成作業有困難的學生,讓所有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完成作業,實現學科能力發展。以問題“學校食堂有一批大米,第一周吃掉的千克數與總數的比是1∶3,第二周吃掉了500千克。這時剩下的大米剛好是原來大米的。食堂中原有大米多少千克?”為例。“小先生”應主動地擔負個別輔導的職責,引導學生閱讀習題,通過畫示意圖來理解題目中的關系。由此案例可以看出,落實“雙減”的主陣地是學校,提升學校教學水平、提高學校育人質量是關鍵點。學校從有利于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理念出發,采用“小先生制”,能夠助力課后延時服務的落實,為更多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做好課后延時服務,是貫徹“雙減”政策的有力實踐,是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有效舉措。鑒于此,學校需從教育教學實際出發,全力整合教師、家長、學生力量,探索“雙減”背景下減負提質的有效途徑。“小先生制”在課后延時服務中的應用能夠給予課后延時服務更科學的引導,發揮學生主體性;切實減輕家長的焦慮,助力學生幸福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艷,李成彬.在小學課后延時服務中推行“小先生制”的可行性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0(21):17-20.
[2]楊富裕.成都市小學校內課后延時服務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2021.
[3]龔俊紅.小學課后延時服務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優化策略[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2):3-5.
[4]施志平.“小先生制”思想燭照下的“生本課堂”建構探析:以孫雙金老師的《只揀兒童多處行》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1(1):80-8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先生制在課后延時服務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立項編號:B/2022/03/219)的成果。
作者簡介:任向群(1970—),男,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新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