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處于思想道德發展的階段。語文教材中的紅色經典作品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培養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但是部分教師所開展的紅色經典作品的閱讀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鑒于此,以紅色經典作品為例,從把握情境的切入點、找準情境的立足點、著眼情境的融合點三個方面探析情境德育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實施,旨在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情感,在情境中深化認知,汲取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境德育;紅色經典作品
在“立德樹人”這項教育的根本任務提出的背景下,情境德育要重視德育作用和育人功能。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紅色經典作品能夠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也能夠幫助教師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滲透于語文閱讀教學中。但如果教師在學生閱讀完紅色經典作品后,只是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或者讓他們寫關于自己應該怎么做的讀后感,那么紅色經典作品的感染力就會被削弱。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并不喜歡聽生硬空洞的說教,而容易被有趣、形象、生動的內容觸動。對此,本文將從課堂教學實際出發,通過案例探析在紅色經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的途徑,用作品中的情感直擊學生心靈。
一、把握情境的切入點
(一)品讀意象,激發愛國熱情—以《艾青詩選》為例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經典的愛國名言出自《艾青詩選》。部編版九年級上冊教材將《艾青詩選》作為學生的必讀名著。學生在閱讀該作品時,對于詩歌中真摯的情感表達,能夠通過詩人樸素的語言直接感知。而詩歌更深層的象征意義,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給予他們引導,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愛國主義是艾青詩歌的主題。土地和太陽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對于這兩個意象,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經驗來初步感知,其次要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所創作的詩歌主旨,通過生動的語言創設情境,感染學生。例如,對于太陽這個意象,詩人在《太陽》中寫道:“太陽向我滾來……它以難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太陽是光明、生命的象征。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國人強烈地渴望光明,努力地追求理想和美好的生活,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將這種渴望和追求融入太陽等意象中,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歌頌。在學生品讀《陽光在遠處》《向太陽》《太陽的話》《火把》《黎明》《黎明的通知》等詩歌中出現的意象時,教師要在相關情境中讓學生從整體出發,關注意象所寄托的深沉的愛國情感。
(二)角色扮演,感受革命激情—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
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紀實性很強的紅色經典作品,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教材對其進行了介紹。作者通過自身的實地采訪和調查,用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中國工農紅軍、紅軍將領以及共產黨領袖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處在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下,因此這些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感受其中的深層內涵。學生除了解相關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外,還要感受革命英雄的形象。因此角色扮演是非常好的切入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也能夠讓學生在體驗中對作品中的人物產生親切感,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中飽含的革命激情。
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創設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對于這部紀實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要扮演的人物,并為學生提供一些臺詞模板,讓學生進行二次創作。學生要想扮演好人物,凸顯人物的特點,就需要仔細揣摩人物的語言(語調、語速、語氣)。例如,毛澤東這位偉大領袖的語言體現了他的睿智,也不乏幽默性。為了更好地貼合他的特點,創設更加真實的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他的臺詞中加入一兩句湖南方言。除了扮演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作者斯諾。斯諾在作品中是一個觀察者、采訪者和記錄者。通過扮演斯諾這一人物,學生不僅可以進行模擬采訪,學習與作品體裁有關的內容,還可以從作者的視角出發去認識革命領袖,感受英雄人物的魅力。
(三)話題演講,認識革命理念—以綜合探究學習為例
聞一多的演講詞《最后一次講演》,被編排在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教材“活動·探究”單元中,非常適合作為學生的范文,也有助于教師結合名著導讀的相關內容,進行情境創設和話題演講的任務驅動。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設計探究學習任務,一方面能夠深化學生對于作者和文本的認知,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在撰寫話題演講稿的過程中查找資料,再次閱讀紅色經典作品,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逐漸形成對紅色故事的價值和對革命理念的理解和體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如下話題演講活動。
活動示例1:假設學校準備舉行以“精神傳承,紅色脊梁”為主題的演講活動,請同學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結合所學文本撰寫演講稿,進行演講。供選擇的話題(1)為“你覺得聞一多的哪些事跡表現了他是一名革命英雄?”話題(2)為“你如何看待‘槍打出頭鳥這種行為?如果國家和民族處于危難之中,你愿意成為‘出頭鳥嗎?”
活動示例2:有資料提到,昆山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熱土,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的百余年間,昆山人民在愛國思想感召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參與了五四運動﹑五卅運動﹑淞滬抗戰﹑淞滬會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用熱血忠魂培育出了昆山人民特有的紅色基因。請同學們搜集材料,了解昆山的紅色故事,選取典型事例,并結合所讀紅色經典作品和演講詞的特點,寫一篇演講詞《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師如何將紅色精神滲透到教學中呢?紅色經典作品的閱讀如何結合文本學習達到“1+1>2”的效果呢?以上兩個示例給出了答案。在教學時,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活用教材,讓學生通過紅色故事更加深入地領會文本的主題思想和革命內涵。教師結合文本特點,將紅色經典作品作為學習資源,把學生學情和昆山當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能夠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在具體的任務驅動下,與教材深度對話,與紅色故事建立聯系。教師利用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正確地解讀文本,再通過演講任務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悟,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能夠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和紅色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上述活動,學生會思考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會感悟到只有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才能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二、找準情境的立足點
《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學生所處的和平年代相距較遠,加上學生的經歷有限,因此他們對于作品的內容可能會感到陌生,也較難體會主人公在革命中經歷的艱難困苦。而作品中滲透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是需要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斷追求、弘揚的。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達到升華情感的教育目的,教師在創設情境時需找準立足點,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情感生長點,穿針引線,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一)再現歷史現場
除閱讀紅色經典作品的文字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展示和播放相關的圖片和視頻,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帶領學生穿越到當時的歷史現場,通過現場再現,拉近學生和作品的距離。不過,這種視聽結合的方式僅僅是一種輔助工具,教師不能以圖片、視頻觀看代替文本的閱讀。
文學作品《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目前均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例如,結合《紅巖》的相關閱讀內容,學生對于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物,能通過他們的行為感受到他們對中國革命和歷史的影響。基于此,教師可以截取影視作品《覺醒年代》中陳獨秀、李大釗演講的相關片段,讓學生在邊聽邊看的過程中回憶起所閱讀的內容,在這種情境下理解革命人物當時做出的選擇,感受革命人物身上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無畏等品質與使命擔當。
(二)創造共情心理場
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共情心理場時,可以通過選取類似“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愿把這牢底坐穿!”(出自革命烈士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這種極具感染力的語言,并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體會革命烈士的一腔熱血和浩然正氣。教師也可以選取恰當的、符合情境的音樂片段進行播放。在音樂播放時,相關的英雄人物仿佛擺脫了時空的限制,出現在了師生眼前。教師要想讓學生感動,首先就要用自己的情感創設情境;教師要想引導學生汲取作品中的精神力量,首先就要以身作則,向學生展現正確的處事態度。這樣能夠讓學生愿意多讀《紅巖》等紅色經典作品,不斷得到情感的陶冶、心靈的洗禮,并努力成為一個勇敢、正直且有信仰的人[1]。
三、著眼情境的融合點
(一)聚焦學科融合
紅色經典作品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閱讀和欣賞,需要結合不同學科來學習相關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其與歷史學科相結合,讓學生根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繪制思維導圖,結合時代背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去品讀作品,把自身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結合當下特定的環境,思考自己作為當代青年該如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該如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肩負時代重任、續寫時代新篇[2]。如對于《艾青詩選》中的詩歌的教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反復誦讀,了解不同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結合詩人的經歷,查找史料,豐富情感認知,從而拓展情境德育的深度和廣度。
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將其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相結合。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3]。紅色經典作品的閱讀離不開對中國共產黨精神的學習。教師可以將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進行總結,讓學生在情境中接受精神的滋養。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情境都應從教材出發,更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避免把作品閱讀課變為歷史課和道德與法治課。
(二)融入校外資源
情境德育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語文閱讀并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和課堂,還與社會這本大書有關。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將校外環境作為情境的重要載體,讓環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結合當地紅色文化特色,開發語文課外活動資源和綜合性學習資源,充分發揮當地紅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
初中生的語文學習需要具有實踐性和探索性,對紅色經典作品的品讀則需要在入情入境中強化情感體驗。如《白洋淀紀事》《紅星照耀中國》等作品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實的,還有與之相關的革命根據地和革命紀念館。這些場所都可作為課外實踐基地。師生在實踐過程中會產生或震撼、或激動、或悲傷、或崇敬的情感。這樣能讓學生激發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另外,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參觀當地革命人物的故居或紅色文化展覽館,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將讀與行相結合,讓學生在實地參觀中進行沉浸式體驗。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處在上海周邊地區,學校教師會組織學生參觀中共一大會址,讓學生學習革命先輩崇高的革命精神,激發使命感和責任感。
結語
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開展情境德育時,應當妥善處理好語文學習與思想情感教育的關系。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應當尊重學生實際,注重真實性、生動性,自然地引發學生共鳴。在紅色經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情境,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情境中了解革命英雄的偉大事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以境育情、以情動人。
【參考文獻】
[1] 陳雪玲.情感教育視域下的紅色經典課文教學[J].福建教育,2021(23):14-15.
[2] 唐惠忠.高擎“立德樹人”的鮮明旗幟:2021年高考全國卷4道作文題評析 [J].高中生學習(閱讀與寫作),2021(7):4-9.
[3] 黃健珊.立德樹人:高考作文的起點和歸宿:以2021年高考全國卷、新高考卷作文題為例[J].中學語文,2021(23):79-84.
作者簡介:吳玉南(1990—),女,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花橋集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