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劉錦濤表示,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發展兼容并進,應該注重加強數字化和綠色化的協同發展,支持對綠色技術初創企業的融資創新。
兼容并進
“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發展密切相關,二者是兼容并進的。”劉錦濤指出,實現綠色發展所重點面向的行業基本都符合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具備綠色化、數字化、低碳化特征,例如清潔能源、零碳和負碳技術等,不僅是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樣也適用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另一方面,綠色發展目標還包括高排放行業的綠色轉型,而新質生產力對于傳統制造業的升級與綠色轉型的方向是一致的。
他建議,從綠色發展的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需要考慮注重加強數字化和綠色化的協同發展,加大對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的投入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之一,將低消耗、高效率等綠色生產目標引入先進制造、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升級之中,可以充分提高生產效率,滿足新質生產力的綜合需求。
其次,需要增加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行業評價指標,重視能源利用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等指標在成本管理中的決定性地位,并納入社會責任評價。“新質生產力具有溢出效應,承擔社會責任并提高企業透明度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關注社會效益和環境利益,有助于推動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他說。
劉錦濤同時強調,加強對綠色技術初創企業的融資創新,從事新技術研發的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需要充分滿足其融資需求,提升相關企業在綠色融資活動中的參與度。
降低單位GDP能耗目標明確
政府工作報告對“單位GDP能耗”時隔兩年再次給出了明確的量化目標:降低2.5%左右。對此劉錦濤表示,過去十年間,中國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率和質量,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充分降低資源消耗并減少相應的環境影響。2021年中國單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6.4%,年均下降3.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單位GDP能耗降低2.5%的目標,充分表明了對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視。”
劉錦濤認為,降低單位GDP能耗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所強調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帶動和促進了產業與技術創新,意味著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利用,從而推動生產力的新質變革。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和創新生產方式,企業能夠在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充分提高最終產出。這種高效的生產方式將會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引擎之一,使企業在限制資源消耗率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實現可觀的增長。
當前,距離2030年碳達峰目標僅有6年時間,碳達峰進入倒計時。劉錦濤指出,必須充分挖掘提升生產效率的路徑,結合剛提出的“啟動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建設”,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成為了當前部署經濟工作需要重點考慮的目標。同時,碳達峰目標實現之后,中國需要在30年的時間內達成碳中和,平均每年大約要實現4億噸碳減排,相當于英國目前一整年的碳排放,“及早探索和形成清潔低碳的生產方式和路徑,才能為碳排放達峰之后穩中有降提供充足動能。”
此外,他認為,為產業轉型升級建立新的約束性指標,不僅僅以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而是要綜合考慮能耗、污染排放等因素,將經濟增長與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目標緊密結合,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
全國碳市場擴容
全國碳市場自成立以來已平穩健康運行兩年多,通過市場機制不斷釋放減排動能。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劉錦濤認為,目前碳達峰目標臨近,碳市場適時展開擴容提速恰逢其時。他表示,將更多的企業納入碳交易體系有助于更多行業直面碳排放的管理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責任,激發企業主動采取低碳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實踐,通過設定碳排放權的上限,向企業施加了減排的政策引導。隨著碳市場覆蓋范圍的擴大,將有更多企業有充足動力采取切實的減排措施,以符合碳市場的規定,從而促使產業整體向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同時,碳市場擴容引導了更多企業參與碳金融業務,參與主體多樣性擴大了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產品和其他碳金融工具的流動性和覆蓋面,推動了碳信用體系的市場建設。”2024年初,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劉錦濤認為,碳市場與自愿減排市場交易將迎來更多的聯動。
全國碳市場上線之初,納入了約2162家電力行業企業,電力行業占據了約40%的碳排放,在全國碳市場擴容提速進入快車道的過程中,合計占據75%碳排放的八大行業(除火電以外包含建材、鋼鐵、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會相繼納入碳市場擴容范圍。劉錦濤介紹,根據業內估計,這些行業中的鋼鐵、石化、建材可能會較早進入碳市場,而目前的關鍵在于相關行業的碳配額、碳核算、交易制度等框架是否成熟和完善,在市場擴容的時點選擇上做好充分準備。
支持發展“綠色貿易”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并表示綠色貿易是外貿的新增長點。劉錦濤解釋,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要求下,綠色貿易集中體現在綠色商品及綠色服務的國際貿易行為。發展綠色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綠色貿易發展報告2023》顯示,近年來中國綠色貿易規模基本保持增長態勢,2013-2022年年均增長3.18%,在全球占比提升2.3個百分點。以綠色產品為例,2023年,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新三樣”成為外貿新動能,合計出口1.06萬億元人民幣,合計增長29.9%。劉錦濤預測,未來,在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綠色轉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標準的綠色產品和服務將會實現高質量的出口增長。綠色貿易成為中國貿易出口的新增長點。
他還指出,高附加值、高新技術、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貿易產品和服務有助于優化出口貿易結構,擴大外部需求,同時占據更多全球綠色產品市場份額。在國內則能帶動更多綠色技術創新發展,并通過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來增強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綜合競爭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深刻影響了21世紀的生產活動和貿易活動,而成為全球綠色貿易的引領者可以提升中國的國際聲譽,并贏得競爭優勢。“因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跨國企業開始認識到,環保和可持續性已成為吸引國際投資和貿易伙伴的關鍵因素。”劉錦濤說。
李春暉 中國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