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黛
火紅的5月,又一個草根網紅突然爆紅全網,且熱度空前——山東菏澤一個名叫郭有才的農村小伙在擺攤賣燒烤之余,因直播翻唱一首20世紀90年代的歌曲《諾言》而火得一塌糊涂:從5月12日到5月22日,短短10天內,粉絲量從十幾萬一下子飆升到1196萬,其直播間高峰時段的人數達到5238萬之多!5月中旬以來,全國各路主播蜂擁而至,打卡菏澤南站,使這個本已廢棄的火車站每天涌入40多萬人流量。當地為此還翻修了道路,投入人力、財力提供服務和維護秩序。其間,“哪吒”“取經4人組”“濟公”等特色主播也穿越時空,紛至沓來,開直播、湊熱鬧、蹭流量,很有一些“群魔亂舞”的味道。
無獨有偶。近日來,全國各地的大大小小的火車站前,也涌現出大量追捧者、效仿者:或跟唱,或跳舞,或搞怪……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與此同時,關于郭有才“苦難家事”“愛情奇事”“奮斗往事”等勵志故事也是一時間傳遍網絡,甚至出現了“郭有才被北大特招”等傳言(5月18日,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出面進行了辟謠)。
如何理性看待當下這一熱門的文化事件?網上,網友們的評論也是褒貶不一,見仁見智,紛紛擾擾,莫衷一是。
褒者認為:郭有才的翻唱融入了個人情感,很接地氣,賦予了歌曲以更多不同的內涵,唱出了底層人的辛酸與無奈、絕望與不甘;戳中了人們的淚點、痛點、興奮點和共鳴點;郭有才的成功,給廣大草根逆襲與進階以希望,其背后的故事也相當勵志,具有一定的正能量。
另一種不同的觀點則認為:郭有才故作撕心裂肺的翻唱,過于忸怩作態,有太多作秀成分;同時郭有才在直播間翻唱歌曲接受打賞,屬于營利行為,涉嫌侵犯他人著作權。他們發出“靈魂三拷問”:這種“一朝爆紅”背后有無資本的追捧與運作?此類“一夜暴富”的現象會不會產生“讀書做事創業不如當網紅”的負面導向?一些地方文旅業的宣推與發展是否一定要借助此類“劍走偏鋒”的偶發現象?

應該說,網友們的風評為我們客觀觀察和理性應對這一熱門事件和文化現象,提供了多維的、通透的視角,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流量熱的思考:身處輿論場的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追逐流量,卻不被其裹挾?
流量不是洪水猛獸,追逐流量也無可厚非。所謂流量,本質上是一種關注度。自媒體時代,有關注度,有流量并非壞事,它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當下,互聯網技術沖破了時空、地域等限制,讓大家獲得了平等被看見的機會。直播帶貨讓大山里的農產品“飛”到了百姓家;文旅局長花式“卷”給各地上大分;讀書博主董宇輝帶動了大眾閱讀經典文學的熱情。可以說,善用流量拉動經濟、傳播正能量,流量效應帶來的好處多多益善。在這樣的前提下,網紅們追逐流量,或者角逐流量背后的利益,若是各憑本事吃飯,并不可恥。回到郭有才的走紅,他通過多年的堅持和努力,從無人問津的“草根”到火爆網絡,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并獲得大眾的關注和喜愛,這本身無需批判。
流量炙手可熱,但如果打開方式不對,也容易被燙傷。如今,哪里有關注度,哪里就有蹭流量的人,一個個擠破腦袋想要做“紅人”。前有王婆爆火,主播們涌入開封,現有郭有才爆紅,主播們攻陷菏澤。在這流量的秀場中,我們也看到了各種亂象。一些主播大聲喧嘩擾民,扎堆直播影響交通,甚至還有一些低俗內容十分辣眼睛。流量雖不可恥,但取之還須有道,一味地無腦蹭,或是不顧公序良俗甚至挑戰法律底線,終究會被流量灼傷,即便有一時的關注,也終難長久。
流量經濟反映的是人心的浮躁,流量效應的產生多少和人的攀比、跟風心理有關。在眾聲喧嘩中,我們要保持獨一份的冷靜與清醒,守住純凈和本真,絕不能被其裹挾。而更為重要的是,平臺也應守土有責。作為平臺,盈利是第一要務,但如果在這種流量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機制驅動下,讓越來越多的用戶都沉醉在低俗化、功利化的互聯網文化之中,這并不是一種健康的價值取向。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積極引導流量向善,滿足大眾對于內容質量的需求,平臺責無旁貸,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任由流量兇猛發展。
相關職能部門則理應從中看出門道,深入思考,繼而采取積極的應對之策,從強化平臺監管入手,趨利避害,興利除害,引導媒體從業者和社會公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環境。畢竟,“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沉重歷史,以及“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的“喧囂過后一地雞毛”的場景,是絕大多數國人都不愿意看到且深惡痛絕的!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