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素花 吳益斐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提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教育者要確保幼兒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戲的時間,因地制宜為幼兒創設游戲環境,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支持幼兒探究、試錯、重復等行為,和幼兒一起分享游戲經驗。
日常生活是“兒童發展”的起點。在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中,教師在操場一角給幼兒準備了塑料框、布、梯子、輪胎、木板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低結構材料,教師們將這個角落稱為“散件區”,幼兒則稱為“快樂的垃圾游戲場”。當幼兒們在游戲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拿取堆放在周圍的散件材料。通過玩耍這些最常見的材料,幼兒們打破了班級界限,獲得了自主探索、想象創造和挑戰冒險的機會。以下是幼兒們在游戲中發揮創造力的兩個場景。
“鏈接”平衡小車和倒下的大樹。當散件材料與平衡小車相遇,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孩子們不斷挑戰新的困難,創造了很多新玩法:小車之間相互競技比賽;利用滾輪工具輔助,合作探索小車加速的方法;大膽地將散件材料進行組合拼接,出現了導彈投射車、裝甲平衡車、坦克滑輪車。每輛組裝小車的背后,都藏著孩子們不斷迸發的創意、思維想法的融合和堅持不懈的用心。
游戲不是靜止的,它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流動不斷變化,當幼兒身邊出現一棵倒下的大樹時會發生什么?他們圍繞大樹觀察、討論:“大樹在睡覺,像一個巨人一樣在躺著睡覺”,“樹好疼啊”,“我們用布將大樹包起來,這樣大樹就不會冷了”。他們將梯子、板子等抬到了大樹上,搭出了斜坡;運來了塑料筐,開始探索軌道、滑行;他們利用大樹、墊子和布搭建了公主的城堡,在城堡里,用輪胎做平底鍋,用樹枝做鍋鏟,用樹葉、花瓣做美食,在陽光的照射下,還發現了“布與光”的秘密。
此外,還有大量場景都證實了“散件材料”在幼兒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它可以開拓幼兒的感官體驗,能建立聯系、友誼,也能引發疑問、挑戰,以及提供給幼兒自己解決沖突的學習機會。戶外游戲中,散件材料的支持,不僅給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探索機會,更打開了他們思維的空間,極大促進了幼兒的成長。
幼兒是有巨大潛力的、主動的學習者。幼兒有意義的學習,隨時隨地在發生,這種學習不是一種為了結果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經驗在自我建構、大腦在深入思辨、能力在創造中發展。因此,教師除了要提供一個有安全感的陪伴環境外,更需要理解幼兒,用心靈去觀察和欣賞幼兒是如何游戲的,去發現幼兒在游戲中能做什么,在發現中深刻反思過去對幼兒的看法和做法,在此基礎上實現兒童觀的“破”與“立”,建立起全新的兒童觀。與此同時,教師也正是在這種陪伴回應和支持拓展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的專業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正則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