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顛覆性技術的國家視角:源起、概念與應用

2024-06-19 12:43:46劉安蓉曹曉陽張科苗紅波張建敏
理論與現代化 2024年3期
關鍵詞:概念戰略

劉安蓉 曹曉陽 張科 苗紅波 張建敏

摘要:顛覆性技術被稱為“改變游戲規則”“重塑未來格局”的革命性力量,已上升為國家非對稱戰略的破題之舉?;趪乙暯翘剿鞲鼮楹暧^和戰略的概念詮釋具有時代意義。首先,本文多維度溯源國家視角的形成,從歷史邏輯上探查了顛覆性技術、康波周期與世界科技強國崛起的內在關聯,從戰略成因上梳理了顛覆性技術應用于大國轉型性創新的戰略化歷程及其內在邏輯,從理論源由上闡釋了顛覆性技術變革過程的戰略情境與顛覆性技術概念認知中蘊含的國家視野。其次,分析了顛覆性技術國家視角的本質與著力點,給出“愿景驅動、需求導向、源頭供給、格局重塑”的基本定位,并歸納了國家視角顛覆性技術的概念框架。最后,結合國家視角在新型舉國體制的應用,提出國家戰略實施的重點類型和實施策略。

關鍵詞:顛覆性技術;國家視角;戰略;概念;新型舉國體制

中圖分類號:F273.1;F276.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4)03-0052-15

一、引言

顛覆性技術被稱為“改變游戲規則”“重塑未來格局”的革命性力量。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而美國近期在多點部署發展顛覆性技術的同時,于2023年2月16日宣布成立“顛覆性技術打擊部隊”,瞄準半導體、人工智能、未來通信、新能源、新材料、醫藥等顛覆性技術領域,明確將中國、俄羅斯、朝鮮和伊朗作為技術打壓對象。種種跡象表明,顛覆性技術在大國博弈中的突出效果和特殊作用,不僅深刻體現出科技創新在國家戰略中的核心地位,也表明國家早已成為參與或主導顛覆性技術創新的特殊和重要的角色。當歷史走向大國博弈時代,顛覆性技術內在的戰略屬性逐漸顯性化、工具化,并上升為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要抓手,其蘊含的國家定位、國家立場色彩得以彰顯。因此,從國家視角認識顛覆性技術,已成為重要的、緊迫的時代命題。

二、顛覆性技術國家視角的歷史邏輯

歷史上重大顛覆性技術總是周期性群體涌現,引發康波周期進而推動世界科技強國的崛起,形成歷史大尺度下的國家視野。

(一) 重大顛覆性技術引發康波周期

歷史大尺度客觀呈現出“科學—技術—經濟”轉化的周期性規律,其本質表現為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的遞次推進過程,顛覆性技術為科學技術革命向經濟的轉化創造了巨大能量,成為引發康波同期興起的基礎性創新,促使產業發展、技術—經濟范式乃至社會生產結構和生產關系發生顛覆性變革[1]。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經歷了五輪康波周期,承載著由三次技術革命導致的三次工業革命,每一康波周期都是以重大顛覆性技術突破為特征的技術革命的相互融合,每一輪周期的起始或者結束都是以一個重大顛覆性技術作為標志,如紡織工業和蒸汽機技術、鋼鐵和鐵路技術、電氣和重化工業、汽車和計算機等[2]。這些技術都有一些共同特點:(1)能夠使現有技術、產業和規則“歸零”,使現有的力量結構和基礎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替代現有主流技術成為未來主流;(2)技術的應用領域廣、影響深,可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發展。因此,重大顛覆性技術周期性群體涌現并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是引發工業革命助推康波周期興起的重要動因之一。

(二)重大顛覆性技術、康波周期影響世界體系變遷

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認為,世界體系有一種“中心—外圍”結構,因為后發優勢的存在,外圍國與中心國之間綜合國力的差距呈現出一種“收斂—發散”的周期特征,周期長度為20—60年,其長邊正好與康波的長邊對應。一般而言,中心國是創新的引領者,由于創新具有外部性,外圍國在追趕過程中差距收斂。在有些歷史節點,外圍國甚至會趕超中心國家,從而重構世界體系的結構[3]。歷史上,科技強國的崛起都抓住了重大顛覆性技術、康波周期的機遇而成為世界體系的中心國,主導或引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科學革命或技術革命,成為歷次工業革命的倡導者、核心力量和主要受益者。表1梳理了顛覆性技術與世界科技強國崛起的對應關系。不難看出,最先產生重大顛覆性技術的國家往往具有先發優勢,可以不斷保持領先地位,拉大與后發國家之間的差距。重大顛覆性技術的群體涌現會產生技術分叉、轉移浪潮,催生新興產業,助力后發國家打破中心國技術壟斷鎖定,為后發國家的崛起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每次顛覆性技術的群體涌現和康波的興起促進了中心—外圍國的更迭,世界科技強國崛起正是把握了顛覆性技術“換軌”的先機,抓住新一輪康波周期興起的機遇,成功撼動了世界格局,實現了大國的替代和超越。

三、顛覆性技術國家視角的戰略成因

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取決于自身的實力,也取決于相對競爭優勢的此消彼長及其對國際格局的重塑。這種重塑表現出大國面對既有優勢弱化、對手差距縮小等挑戰,或自身后發趕超形成非對稱優勢等意愿,主動謀求戰略變革,引導形成顛覆性的科技優勢,并促進軍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種轉型性創新,其目的在于超常規提升自我、改變國家之間力量對比之現狀,鞏固或贏得大國競爭優勢[4]。因此,大國轉型性創新的戰略意識和目標導向推動顛覆性技術的形成、發展和應用,使之客觀上具有了國家目標、國家定位、國家立場的戰略化性質,凸顯國家視角。

(一) 顛覆性技術的戰略化歷程:萌生、興起及興盛

科技革命和大國競爭促使二戰以后美國政府率先介入顛覆性技術創新,把顛覆性技術正式納入大國博弈的戰略視野,成為構建和鞏固大國競爭優勢的戰略工具,并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世界體系的變遷,進一步上升為世界科技強國共識,在支撐大國轉型性創新中發揮了先導性引領性的戰略作用。顛覆性技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大致可劃分為3個階段(見圖1)。

1. 顛覆性技術戰略化的萌生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

顛覆性技術由自然演進向國家干預的戰略化轉變肇始于核技術的突破及其對戰爭規則的顛覆性影響,這使得美國極其重視維持其軍事技術優勢。1953年美國提出以核技術優勢抵消蘇聯軍隊常規兵力數量優勢的“新面貌”戰略(第一次“抵消戰略”)。蘇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引發“Sputnik”危機,促使美國1958年設立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1972年更名為DARPA),用以主動、系統培育能夠構成“技術突襲”的顛覆性技術,解決如何“制造和預防技術突襲”,從執行層面為顛覆性技術服務國家安全提供突破口[5]。在“一代半”前瞻思維驅動下,第一次“抵消戰略”啟動了ARPA網(即后來的互聯網)、激光和無人機等顛覆性尖端技術的研發,這些技術為下一次戰略成功提供了關鍵組件的技術基礎[6]。這一階段基于非對稱競爭的戰略思想以及抵消與突襲的戰略目標,使美國構建了主動提出、捕捉、孕育顛覆性技術的途徑,由此開辟從戰略高度上引領顛覆性技術發展并服務于戰略需求的國家干預模式,并表明顛覆性技術的戰略化不僅可能而且必要,國家視角得以初步顯現。

2. 戰略化的興起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

在此階段,來自戰略轉型的軍事需求引領顯著催生出一大批顛覆性技術并得到快速發展和應用。面對美蘇核均勢,美國尋求新的非對稱方式,1980年提出第二次“抵消戰略”,旨在以先進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為核心實現“技術賦能價值”,通過發展隱身技術、精確制導和計算機網絡等顛覆性技術,大幅度提升了常規武器平臺的作戰效能。1980年太空技術的發展催生“高邊疆”戰略,由此產生戰略防御創新計劃(SDI),基于戰略防御需求催生出定向能技術、高速數據鏈等顛覆性技術,并物化為武器裝備投用于1991年海灣戰爭中,展示了出乎意料的壓倒性優勢,塑造了全新的戰爭形態[7]。隨后通過1993年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美國將顛覆性技術在軍事變革上的成功向商業轉移并帶動了信息經濟的繁榮。這一階段,美國憑借其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創新精神,提出一系列轉型性創新戰略,從源頭上引領和塑造了一大批服務于戰略目標的顛覆性技術,其由軍到民的發展和應用為美重奪對蘇全面競爭、對歐日經濟與技術挑戰的戰略主動權,極大彰顯戰略引領發展顛覆性技術的作用和價值,由此奠定了顛覆性技術的國家視角地位。

3. 戰略化的興盛階段(21世紀初至今)

這個階段最顯著的特點是顛覆性技術的戰略化由軍向民推廣在主要科技強國得到全面凸顯。科技強國把顛覆性技術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各類戰略強化前沿核心技術創新領域的研發布局和創新組織建設,掀起新科技革命下戰略驅動培育和發展顛覆性技術的高潮。圖1列舉了歐盟及美、英、日、俄、德、澳、中等主要國家實施顛覆性技術的相關計劃與戰略目標[8-10]。這一時期,美國強化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興顛覆性技術領域的全線布局[11],軍事戰略上先后部署國防部2013—2017年科技發展“五年計劃”、改變“游戲規則”的“下一代技術”項目以及第三次“抵消戰略”,重點布局、發現、辨識和培育具有潛在軍用價值的前沿性戰略性顛覆性技術,強調顛覆性技術的識別、開發、試驗、推演,通過發展人工智能和自主化等新興顛覆性技術,實現作戰效能的階梯式飛躍,以非對稱手段尋找自身優勢和利用對手弱點以達到威懾目的[12]。

(二)顛覆性技術戰略化的內在邏輯:動因、條件、支撐

戰略化歷程表明,顛覆性技術的戰略化并凸顯國家視角不是與生俱來的,其形成來自技術與國家的戰略關聯,具有思想動因、前置條件、支撐能力的內在邏輯。

1. 國家轉型性創新的“抵消”意識是促成顛覆性技術戰略化的思想動因

正如美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前主席馬丁·登普西所言,美國永遠也不愿把軍隊派遣到一場“公平”的戰斗中。在這一理念驅動下,美國先后提出的三次“抵消戰略”以及SDI計劃都是非對稱思維的鮮明體現,一直試圖通過發展獨有的技術、獨特的方式來占據競爭的主動。可見,轉型性創新產生于大國博弈情境下非對稱優勢的國家戰略意圖,其本質是“抵消”,在抵消競爭對手優勢的同時,也對大國自身由利益固化、思想固化和價值網絡固化等深層次矛盾產生的劣勢實施抵消[13]。思想決定行動,轉型性創新的非對稱競爭思維由此催生戰略的變革,并轉化為對顛覆性技術的戰略引領。美國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戰略需求的引領作用,在《國防戰略報告》和《國家軍事戰略報告》等綱領性文件中都予以強調。我國近期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把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列為戰略之重優先發展,從決策意圖上賦予了戰略引領發展顛覆性技術的主觀能動性。

2. 戰略變革的目標與行動計劃是催生和應用顛覆性技術的前置條件

新科學原理催生新技術的同時,國家戰略變革的意圖與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干預進而改變了技術的進程,尤其是顛覆性技術在引發軍事領域革命時并非是自發的過程,而是戰略思想選擇新技術并使之成為一定時期核心軍事能力創新“游戲規則”的過程。從DARPA“制造并預防技術突襲”到美國三次“抵消戰略”,從國防領域到民用領域的顛覆性技術科技計劃,國家追求轉型性創新的戰略思想,創造出巨大的全新戰略場景,由此決定了國家需要發展哪些顛覆性能力,提出、選擇和培育什么樣的顛覆性技術。如美國為實現第三次“抵消戰略”,制定《長期研究與發展計劃》,識別出可確保美軍在2030年關鍵的軍事優勢的技術清單,提出了航天技術、水下技術、制空權和空襲技術、防空與導彈防御技術、其他新興軍用和商用技術等顛覆性技術[12]。可見,從國家意志與目標出發,以戰略思想的變革為源頭,以具體的計劃或行動指導顛覆性技術的發展,為驅動多域顛覆性技術的群體式開發和應用創造了前置條件。

3. 顛覆性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是促成戰略變革效果得以實現的核心支撐

新技術始終是奪取競爭主動權的關鍵一環。美國第一次“抵消戰略”重點強調了核技術優勢抵消蘇聯常規數量優勢,但由于蘇聯已掌握了核技術,一定程度上因對手在同一技術軌道的后發趕超而抵消失?。坏诙巍暗窒麘鹇浴币韵冗M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為核心,在新的技術軌道上賦能武器平臺新價值,通過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裝備上的應用,創造出新的戰爭形態和作戰場景,從而形成降維打擊的顛覆性效果[4]。通過顛覆性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形成全面或非對稱優勢的技術、競爭力和戰略優勢,是促成戰略變革效果得以實現的核心支撐?;谶@種認識,DARPA將“拓展技術邊界”作為核心工作,通過克服看起來不可能跨越的物理和工程障礙,將技術突破帶來的新能力直接應用于國家安全,使得技術決定戰術進一步發展成為技術決定戰略的趨勢[7]。因此,以顛覆性技術為核心打造新的非對稱優勢助力大國博弈,成為主要科技強國謀求轉型性創新的撒手锏。

四、顛覆性技術國家視角的理論緣由

顛覆性技術作為“當下的邊緣力量,未來的主流技術”,被視為戰略工具。國家視角是一種高維度的戰略視角,其理論依據來源于顛覆性技術變革過程的戰略情境上升到國家層面的一種戰略反應,以及在概念認知上與國家主體實踐的深度融合。

(一)顛覆性技術變革過程的戰略情境

顛覆性技術由邊緣力量到未來主流的變革過程蘊含技術的創新擴散、后發趕超等眾多產生格局重塑的戰略情境,通過傳導上升到國家層面,形成國家的戰略視野。

1. 顛覆性技術創新擴散的變革過程具有國家視野

顛覆性技術從低端切入最終取代已有技術,開辟出新市場,形成新的價值體系,表現為技術競爭邊界轉移對市場的破壞,也是創新得到新市場認可從而不斷擴散的過程[14]。一方面,這個過程在微觀路徑上完成“技術→產品→企業→產業”,在技術體制的中觀路徑上完成“技術體系→企業群體→產業集群→區域發展”,在產業創新的宏觀路徑上完成“生態位→社會技術體制→社會發展愿景”,這是一個從技術研發到技術市場化再到技術社會化的過程,涉及科研主體、市場主體、社會主體與政府主體的博弈與競合,并從基于技術/商業模式的戰略規劃、顛覆戰略實施、顛覆戰略實現等方面,賦予顛覆性技術獨特的復雜的戰略情境[15],它不只限于技術和市場范疇,而且涉及產業體系和社會范式的變革[16],使顛覆性技術從微觀到宏觀,由技術替代的變革影響跨越到技術—經濟范式、技術—社會體制的格局重塑,由此傳遞到國家層面產生重大的戰略關切與不同程度的治理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引導和促進顛覆性技術早期識別[17]、選擇與培育以及實施前瞻性治理[18]等重大舉措,再由宏觀到微觀深入到關鍵節點給予國家戰略驅動和創新治理的閉環回應。上述變革過程的戰略情境客觀上凸顯出顛覆性技術具有的國家視野。

2. 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后發趕超情境由企業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

顛覆性技術基于新進入者對在位者的挑戰并由此帶來全新的產品、產業或市場模式,是一個潛在市場進入者與在位者的相互博弈過程[19]。顛覆性技術往往比主流技術更加昂貴且有些性能難以超越主流技術,因而不受主流客戶重視,但對后發企業存在“引爆點”的價值優勢卻吸引著新的客戶群,沖擊了傳統技術體系,為后發企業帶來了不同的競爭模式[20],也帶來后發國家趕超的戰略情境。路風剖析在液晶顯示技術由美國發明—日本實用—韓國鎖定—中國主流爆發歷程中的創業史,揭示了國家產業技術戰略在國家趕超的競爭優劣勢轉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21],進而通過對中國高鐵替代傳統鐵路的復盤,指出國家對于發動具有重大變革影響的顛覆性技術創新具有關鍵作用[22]。顛覆性技術的趕超情境置身于國家特定階段特定領域,本身離不開國家的發展意志與工業戰略的支持。羅暉總結了后發國家科技趕超的歷史經驗,提出顛覆性技術為非對稱趕超提供突破性機遇[23],回答了國家作為創新者的理論意義,這是在宏觀層面國家視角的表現。

(二)顛覆性技術的概念演進與國家主體認知深度融合

國家主體與顛覆性技術的概念生成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不僅深刻影響顛覆性技術思想的萌芽,也融入概念的演化中,使概念的發展上升到戰略引領的高度。

1. 顛覆性技術概念萌芽于國家實踐

顛覆性技術概念溯源于經濟學家熊彼特“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這一變革性思想,并受到托馬斯·庫恩關于常規科學與革命性突破的非線性的、顛覆性思想的影響[24]。國防與科學領域最早將創造性破壞的變革思想運用于實踐。1958年美國DARPA以制造與防范技術突襲為目標,最早提出突破性技術(breakthrough technology)的概念,并將技術突破性、效果顛覆性和研發高風險等理念應用于研發活動中,從而產生并孵化出一系列顛覆性技術。1967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出變革性研究的科技政策概念,在科學研究范疇為顛覆性技術的形成創造原理突破的條件[25]。可見,顛覆性技術概念的萌生受到來自理論研究與國家實踐兩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表明顛覆性技術從一開始就既未局限于技術也非單純的經濟學概念,而是國防與科學研究領域的典型應用,從思想源起表現出國家視角的色彩。

2. 顛覆性技術概念的擴展從市場競爭向國家戰略引領高度提升

自克里斯坦森1995年提出“顛覆式創新”概念以來,其市場導向的理解延伸至科學技術和國防領域,從而擴展了新的內涵。在科學技術領域,2007年美國發布《NSF加強支持變革性研究》,第一次提出科學研究項目評審的關注點從“高風險”到“變革性”的轉變,正式界定了“變革性研究”的概念,形成“有潛力徹底改變對現有科學或者工程概念的想法,創造研究新范式或科學(或工程)的新領域”的思想,并從研究到知識的變革發展到具有真實轉化價值成果的“變革性創新”[26]。在國防軍事領域,美國國防研究與工程署規劃計劃主任Alan R.Shaffer指出,顛覆性技術是從既定的系統和技術體系中“衍生”“進化”出新的主導性技術,取代已有技術,使軍事力量結構、基礎以及能力平衡發生根本性變革[27]。上述認識推動“顛覆性技術”概念跳出了商業領域,在國防軍事領域完成徹底的技術變革、能力變革和軍事格局變革,在科學技術領域改變現有科學或工程概念,挑戰傳統科學范式并能改變游戲規則。進一步來看,上述領域均處于國家戰略關口,國家關注的“顛覆性技術”不一定強調競爭情境,更強調技術的突破性與效果的變革性。這一理念的提出使顛覆性技術由市場競爭范疇向國家戰略引領的高度提升,呈現國家視角特性。

五、概念框架:顛覆性技術國家視角的內涵與定位

綜上分析,一項新技術最終能否成為顛覆性技術,并非單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出發,還受到國家戰略、政府治理、社會—技術體制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顛覆性技術的國家視角,就是以國家為主體對顛覆性技術的總體認識和價值取向,使顛覆性技術的概念認識超越市場競爭的層次,上升到國家戰略引領的高度,更強調技術的戰略價值,既有現實基礎,亦凸顯時代價值。

(一)國家視角的本質

顛覆性技術對社會經濟軍事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處于國家戰略關口的“顛覆性技術”,關乎國家安全與發展,其技術的突破性、效果的變革性、顛覆的廣泛性,直接使技術與國家戰略高度相關,成為國家轉型性創新的戰略重點并影響大國興衰。把握國家視角下顛覆性技術的本質離不開其技術屬性、主體屬性和社會屬性,表現出以下特征。

1. 新領域新賽道,顛覆性技術對國家戰略邊界的規定性

1945年范內瓦·布什等發布的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將科技比喻為美國亟待開拓的新邊疆,由此影響到二戰后美國國家安全觀,即從關注核能技術、信息技術、太空技術、海洋技術、生物技術到當前關注納米技術、智能技術,在這一過程中,美國以引領第三次科技革命為契機,基本壟斷了信息、能源、交通、物質與生命科學等領域重大顛覆性的科技突破,在新的科學技術領域和賽道建立起了全球科技與產業版圖。顛覆性技術代表科學創新的最高峰,由顛覆性技術帶來的技術飛躍為技術的漸進發展開辟了道路,形成了科技革命最具根本性和主導性的技術邊疆,進而拓展了國家戰略可延伸和觸及的邊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就是要以世界經濟體系中最為活躍、最具爆發式增長潛力的通用性、顛覆性、創新性、先導性的關鍵新技術和戰略新產業,作為引領國家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面向人類認知和科技創新的“無人區”,開辟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星辰大?!盵28]。因此,從技術屬性來看,技術邊界決定國家戰略邊界,是一種基本的客觀存在,這是國家視角的基礎。

2. 新型舉國體制,戰略引領顛覆性技術發展的必要性

轉型性創新的強國發展始終將戰略引領貫穿于顛覆性技術的發展進程,戰略引領本質上體現國家作為主體主動謀劃和主動作為的意圖與作用。二戰以來,美國通過未來戰爭設計、作戰概念創新、對手體系弱點分析等多種方式,“設計”新的軍事需求牽引顛覆性技術的發展,在美蘇爭霸、美日半導體主導之爭等軍事經濟領域贏得了戰略博弈的優勢[29]。由此可見,國家主體的作用首先在主觀上建立特定的戰略意愿進行主動謀劃,在遵循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同時,國家的戰略意圖與需求對發展哪些顛覆性能力進行干預,提出、選擇和培育哪些顛覆性技術,引導顛覆性的科技優勢達成國家的戰略目標。在此基礎上,國家主體的主動作為轉化為新型舉國體制,以國家戰略計劃、戰略平臺、戰略科技力量等載體的組織動員,超越市場自由競爭,對事關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屬性的顛覆性技術進行主導或參與,實現政府推動與市場選擇的有機結合[30]。因此,從主體屬性來看,運用新型舉國體制對顛覆性技術進行戰略引領體現了國家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國家視角的關鍵。

3. 新變革新治理,顛覆性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與變革風險的治理保障性

顛覆性技術對傳統社會生產和生活秩序可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具有強大的破壞性,能以革命性方式對應用領域產生“歸零效應”,重構應用領域的體系和秩序,并由此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和作戰方式[31],使其創新的不確定性與潛在風險超越政府、組織、用戶、社會公眾現有認知的極限,對既有格局、規則和框架沖擊迅速、影響劇烈,不可逆轉地沖擊國家創新治理邊界與社會管理模式,甚至可能突破治理框架體系的自適應調整能力,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極易引發社會的失序與動蕩,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全與發展。變革風險的治理需要國家出手,組織動員社會力量應對顛覆性創新引發的技術管理沖突與各種潛在風險,提供國家層面的宏觀視野與綜合方案,并給予長期動態的過程治理,科學引導發展和規制風險[18]。因此,從社會屬性來看,國家視角的核心是如何實現對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有效治理。

(二)國家視角的著力點

顛覆性技術國家視角的本質特征基礎在于技術邊疆的規定性,關鍵在于國家戰略的引領性,核心在于國家創新治理的保障性,由此可見,國家視角的顛覆性技術已超越技術和市場范疇,它基于國家主體屬性,立足于引領國家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體系和社會范式的變革,既強調“有為政府”,又涵蓋“有效市場”,從而具有戰略的高度、全局的廣度、實用的深度。從系統觀和時空觀來看,國家視角的著力點突出表現為以“謀”發力[31]。

1.“謀全局”,重在意圖與方位

國家視角首先是一個整體的全局性的視域。放眼外部,立足世界體系變遷的全球視野和百年變局,確立戰略意圖,催生戰略變革,錨定顛覆性技術創新引領的全局方位。審視內部,整體看待顛覆性創新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在要素和外部塑造力量,對顛覆性技術創新引發國家轉型發展給予全局性的審視和規劃,從而體現空間跨度。

2.“謀長遠”,重在預見與指導

國家視角要緊緊圍繞全球科技革命大趨勢和產業變革大方向,展望顛覆性技術的未來圖景,充分考慮從現實到未來的過程風險與不確定性,對于顛覆性技術創新涉及的科學突破與傳播、技術發明與轉化、產業鎖定與擴散等重大轉折點,給予系統的前瞻性預測和指導,從而體現時間跨度。

3.“謀重點”,重在選擇與培育

國家視角要緊扣戰略目標戰略全局抓主要矛盾。一方面,面向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國家所需新質生產力,提出、遴選、聚焦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的未來技術,進行超前預置布局培育,建立長板優勢和競爭制高點,形成國家戰略主攻方向,有所為有所不為。另一方面,針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尋求顛覆性創新,圍繞痛點和難點進行技術的選擇與培育,實現關鍵領域顛覆性技術突破,從而體現結構性。

4.“謀基礎”,重在環境與治理

國家視角要把營造創新生態、厚植創新土壤、夯實基礎環境(硬實力和軟實力)作為發展顛覆性技術的根本,使得顛覆性技術創新體系根植于國家體制基礎、能力體系和人文環境,激活各類創新平臺和主體,促進顛覆性技術的涌現進化。圍繞顛覆性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變革風險,為未來的“風險社會”做好政策引導和管理創新,提供各種社會保障機制,強化顛覆性技術創新治理,從而體現基礎性。

(三)概念框架

由國家立場出發,基于“謀全局、謀長遠、謀重點、謀基礎”的國家視角,將一國顛覆性技術創新發展納入全局視域,建立長距視野、全域空間的基本定位和概念認識。

1.基本定位

對于國家主體而言,顛覆性技術的概念框架應以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為導向,首要的是體現其在“愿景驅動、需求導向、源頭供給、格局重塑”的基本定位。(1)愿景驅動(戰略的引領性):以國家的戰略意圖、宏觀愿景決定顛覆性技術改變游戲規則,引領國家科技經濟社會整體的轉型性創新。(2)需求導向(問題或需求的導向性):顛覆性技術的應用關系全局性或戰略性的行業以及社會公共消費與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3)源頭供給(科技突破的前沿引領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根本動能產生于前沿交叉、綜合集成以及基礎科學領域的率先突破,以增強源頭性技術創新供給[32]。(4)格局重塑(變革的全局性):顛覆性技術的影響范圍是全局性或戰略性的產業體系、社會技術經濟范式變革乃至社會生活與思維方式的重構。

2.概念認識

分析表明,顛覆性技術的國家視角不僅強調重大變革性質的顛覆性技術本身,而且擴展為基于國家戰略視野驅動的創新范式。國家的使命在于擔當頂層設計與科技、市場、生態、治理的供給者角色,通過塑造戰略變革愿景,利用政府力量與政策工具,引領顛覆性技術的遴選培育與場景開放,并提供創新生態適配和變革風險的治理保障,從而決定了國家視角顛覆性技術的認識置身于國家主體高度,更重要的是體現戰略的意圖、全局的效果、技術的變革。由此歸納,國家視角的顛覆性技術是以國家重大戰略變革意志為根本,以重大科技突破開辟全新技術軌道為源頭,通過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結合,驅動社會技術體系躍遷,重構國家現有基礎、能力、結構的戰略性創新技術[33]。

六、國家戰略實施的重點類型與實施策略

顛覆性技術的國家視角是立足國家主體定位提出的一種認知維度,是一個大概念,它并非包羅萬象,也不排斥市場,而是強調顛覆性技術對于國家戰略變革的重要價值,突出國家對具有重大影響的顛覆性技術及其變革效應所作出的戰略反應和系統調適,由此形成國家戰略實施兩大重點類型,結合需求主導模式提出實施策略,為新型舉國體制應用提供參考。

(一)基于科學技術屬性的重點類型與實施策略

從科學技術屬性來看,依據技術形態,國家視角的顛覆性技術可分為重大工程/裝備類、產業核心技術類、通用目的技術類等類型。

1.重大工程/裝備類顛覆性技術

這類顛覆性技術一般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戰略安排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重大影響,以集成創新、原始創新為基礎,集科學技術工程于一體,技術系統復雜,關鍵技術突破難度大,不確定性顯著,投資規模大、周期長,以國防、經濟或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為應用目的,具有公共產品屬性,體現國家意志,代表國家戰略方向,通過國家主導的重大工程顛覆性創新,完成技術系統或者更大層面技術經濟范式的替代,實現全球創新引領[34]。如中國“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神舟”飛天、北斗組網,美國“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電子復興計劃”等。

2.產業核心技術類顛覆性技術

這類顛覆性技術以科學新原理發現或各類概念、機理交叉融合后的新突破為基礎,基于核心技術功能形成新興產業,其技術突破與應用的不確定性強、投入周期長、顛覆對象明確,通過競爭性孵化成長逐步形成主導技術體系,能夠最終替代傳統產業成為未來主流。顛覆性技術創新政策根據技術難度、產業屬性及國家的產業戰略定位,決定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結合的程度[35],如盾構機技術、液晶顯示技術、半導體照明技術等。

3.通用目的技術類顛覆性技術

通用目的技術是一種對于輸入其技術的部門具有普遍技術改進潛力并能與其應用部門進行互補性創新的技術,強調技術應用的廣泛性和技術的“賦能” 特性與互補性特征。由于這類技術在促進廣泛的應用領域技術變革中發揮著深遠的作用,往往被認為是定義時代的顛覆性技術,如蒸汽技術、電力、電子信息、互聯網、半導體及現在的人工智能[36]。這類顛覆性技術一般以原理發現與集成創新為基礎,跨學科與技術領域融合,技術突破與應用擴散的不確定性大,需要通過市場的充分競爭和試錯、發散和收斂,形成平臺技術的主導軌道。政府的作用在于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推動場景建設和創新生態繁榮[37],并就競爭前階段或后發趕超情境給予技術研發資助和產業技術政策支持。

(二)基于重大需求導向的重點類型與實施策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八膫€面向”回答了培育新質生產力朝什么方向努力、向什么目標發展等重大問題,并提出發展顛覆性技術的戰略導向。

1.面向科技前沿,遵循科學技術演進規律的顛覆性技術

從科技發展規律的角度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是產生開創性顛覆性技術的重要來源。這類顛覆性技術由科學前沿突破產生,是在不斷的科學發現與認知突破中形成的原始性創新,代表未來新一輪科技經濟發展方向,是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一般以大科學工程、超大規??茖W計劃等形式,由國家主導或資助[38],如中國量子計算重大專項、美國國家納米技術倡議等。

2.面向經濟主戰場,對接產業轉型升級開辟新賽道的顛覆性技術

面向經濟主戰場,每一次科技革命涌現的顛覆性技術機遇,將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類顛覆性技術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圍繞核心技術功能形成未來產業,通過競爭性孵化應用成為主流產業技術體系,能夠產生技術替代、產業歸零的重大影響。具體包括:(1)從無到有、創造賽道,體現為新技術、新模式在全新領域催生新興產業、開辟全新賽道,如新一代信息技術催生數字經濟等[39]。(2)從舊到新、顛覆賽道,體現為顛覆性新技術對傳統賽道產生“創造性毀滅”影響。(3)從窄到寬、拓展賽道,體現為技術創新、模式變革、產品迭代等使原有賽道應用領域大為拓寬,如以北斗導航為代表的衛星通信在更宏觀范圍內和更微觀場景內提供更好的服務[40]。(4)從有到新、重構賽道,體現為新技術、新模式對原有賽道的更新升級,如以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和共享化為特征的新技術、新模式推動了汽車產業的智能網聯。這類顛覆性技術具有競爭前技術的屬性,其技術的成熟和創新的擴散有賴于市場充分的競爭,因此,在競爭前根據技術難度、產業屬性及國家的產業戰略定位來決定政府與市場的需求主導的結合程度。如投資大、風險高、受眾廣的通用目的技術、產業核心技術等。

3.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國家安全戰略的顛覆性技術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迫切需要通過顛覆性技術創新,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這類顛覆性技術對接的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學問題探索以及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的破解,它事關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民生安全,需要自主自控,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提供科技支撐。對于前沿軍事技術、重大科技工程/裝備,一般以“純政府主導型”“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型”的方式,謀劃部署科技攻堅戰。對于“卡脖子”技術,受供方技術鎖定壁壘限制需要另辟蹊徑換道超車,這類關鍵核心技術一般根據發展階段、主體發展水平、創新需求等實際采用“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型”“市場主體+政府支持型”等創新聯合體模式進行協同創新[38]。如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攻關。

4.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對接人民生命健康與社會基本保障的顛覆性技術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作為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重要導向,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加快推進疫苗、藥物的研發,加快推進綠色低碳、污染防治、社會治理等領域技術產品的研發。為人民生命健康、人口老齡化、重大災害事故風險防控、綠色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系統化科技解決方案。這類顛覆性技術作為一種特殊產品,對接人民生命健康與社會基本保障,具有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的雙重屬性。一般采用“國家支持+企業主體”的模式,技術攻關以企業為主體,國家統籌調配資源,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非常顯著[41]。

參考文獻:

[1]劉則淵,陳悅.現代科學技術與發展導論(第二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2]徐則榮,屈凱. 歷史上的五次經濟長波——基于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3]邵宇,陳達飛.康波、世界體系與創新范式:中國如何引爆新一輪產業革命[J].新財富,2019(12).

[4]李健,呂德宏.歧路徘徊:略論美軍新“抵消戰略”[M].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5]魏俊峰,趙超陽,謝冰峰,等. 跨越現實與未來的邊界——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透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

[6]胡文翰. “為美國第三次‘抵消戰略找一個敵人”[J].黨員文摘,2018(9).

[7]劉萬俠.二戰后美國國防技術競爭政策述評[J].中國軍事科學,2016(5).

[8]程如煙,孫浩林. 主要經濟體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政策措施研究[J]. 情報學報,2021(12).

[9]張宇,裴文乾. 顛覆性技術創新治理研究與啟示——以英國高級研究與發明局建設模式為例[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3.09.004.

[10]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2024-03-0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 nt_6929021.htm.

[11]劉霞.美國發布《關鍵和新興技術國家戰略》,意在加強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半導體等領域競爭優勢[N].科技日報,2020-10-19.

[12]劉一鳴,石海明. 技術制勝: 美軍第三次 “抵消戰略” 評析[J].指揮與控制學報,2016(2).

[13]曹曉陽,苗紅波,劉安蓉,等. 從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看中美科技之爭[J].科技中國,2021(12).

[14]RON ADNER, DANIEL LEVINTHAL. Demand Heterogeneity and Technology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01(5).

[15]曲冠楠,陳凱華,陳勁. 顛覆性技術創新:理論源起、整合框架與發展前瞻[J].科研管理,2023(9).

[16]劉貽新,馮倩倩,張光宇,等.基于ST理論的國家視角下顛覆性創新管理機制研究[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21(1).

[17]鄧建軍,劉安蓉,曹曉陽,等.顛覆性技術早期識別方法框架研究——基于科學端的視角[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2(5).

[18]王學昭,甘泉,王燕鵬,等. 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前瞻性治理[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5).

[19]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創新者的窘境[M].胡建橋,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0]宋澤明,張光宇. 人工智能后發企業如何實現顛覆性創新?[J].技術經濟,2023(12).

[21]路風.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M].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22]路風.沖破迷霧——揭開中國高鐵技術進步之源[J].管理世界,2019(9).

[23]羅暉.非對稱超越:實現科技領跑的戰略突破口[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21).

[24]王康,陳悅,宋超,等. 顛覆性技術: 概念辨析與特征分析[J]. 科學學研究, 2022(11).

[25]梁正,鄧興華,洪一晨.從變革性研究到變革性創新:概念演變與政策啟示[J]. 科學與社會,2017(3).

[26]NATIONAL SCIENCE BOARD.Enhancing Support of Transformative Research at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EB/OL].[2024-01-07].https://www.nsf.gov/pubs/2007/nsb0732/nsb0732.pdf.

[27]ALAN R SHAFFER. Disruptive Technology: An Uncertain Future[R].2005.

[28]王磊. 以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J].瞭望,2023(2).

[29]潘遠強,徐萬勝. 從“抵消戰略”看美國維持軍備優勢的思想路徑[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3).

[30]楊洋,李哲,韓軍徽. 科技自立自強背景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基本內涵、適用范圍與構建思路[J]. 中國科技論壇,2024(1)

[31]工程科技顛覆性技術戰略研究項目組.工程科技顛覆性技術發展展望2019[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32]封凱棟.源頭性技術創新與國家創新系統[J].中國科技論壇,2013(3).

[33]劉安蓉,李莉,曹曉陽,等. 顛覆性技術概念的戰略內涵及政策啟示[J]. 中國工程科學,2018(6).

[34]劉云,桂秉修,馬志云,等. 國家重大工程背景下的顛覆性創新模式探究[J]. 科學學研究,2019(10).

[35]周海濤,林映華. 政府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市場主導型政策構建研究——基于“市場需求—能力供給—環境制度”結構框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5).

[36]張昕蔚,劉剛.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融合創新機制研究——基于對中國智能安防產業創新網絡的分析 [J].科學學研究,2022(6).

[37]陳志. 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場景創新的建議[J]. 科技中國,2023(10).

[38]劉超,代玉. 論知識生產“舉國體制”的興起——國家、競爭與“計劃科學”的演生[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3).

[39]李曉華. 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全新賽道——兼論顛覆性創新的推動作用[J].國家治理,2024(1).

[40]楊瑩,楊奕參,黃振羽. 國家科技安全場景驅動國家戰略科技創新的理論與案例探析——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例[J]. 高科技與產業化, 2023(10).

[41]馬佳,李天柱,銀路. 新冠疫情背景下應急研發的組織模式[J]. 中國科技論壇,2021(7).

National Perspective on Disruptive Technology:

Its Origins, Main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LIU Anrong,CAO Xiaoyang,ZHANG Ke,MIAO Hongbo,ZHANG Jianmin

Abstract: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re seen as revolutionary forces that can fundamentally alter the status quo and reshape the future global landscape,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asymmetric national strategies. A macro and strateg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disruptive technology) from a national perspectiv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ra. First, this paper traces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on disruptive technology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pecifically, it delves into the historical link between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Kondratiev waves, and the emergence of le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erpowers. It also examines the strategic application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in driving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in major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e concept by tracing the strategic context of technology changes in which a national perspective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ummarizes the essence, core elements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on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and position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as "vision-driven, demand-oriented,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and world landscape reshaping". Finally, drawing on China's experience in mobilizing resources at a national level, the paper identifies key types and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a national strategy based on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Key words: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national perspective; origins; concepts; new system for mobilizing resources nationwide

責任編輯:鄧? ?喆

基金項目: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重大顛覆性技術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21-HYZD-13。

作者簡介:劉安蓉(1973—),女,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

曹曉陽(1983—),男,中國工程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張? ?科(1967—),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

苗紅波(1977—),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公共事務管理部研究員。

張建敏(1972—),男,中國久遠高新裝備技術有限公司研究員。

猜你喜歡
概念戰略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戰略
三步走戰略搞定閱讀理解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戰略
論間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擴大開放是長期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在线小视频|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91色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三区二区|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一级毛片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日韩麻豆小视频|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色综合网址|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 久久精品91麻豆|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91九色最新地址| 久综合日韩| 8090午夜无码专区| 91在线高清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网| 日韩午夜片|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综1合AV在线播放| 2020亚洲精品无码|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日本欧美午夜|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www.91在线播放| a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18p|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午夜三级在线|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在线毛片网站|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