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學習壓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成為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和深入思索的問題。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能夠開展多元化教學與趣味性教學,構建符合學生興趣特點和學習需求的教學體系。然而受一些因素影響,部分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筆者探究了“雙減”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雙減”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一)豐富教學資源
互聯網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呈現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從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
(二)優化教學模式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主要由教師在課堂上完成相關內容的講解,學生只是依據教師的講解進行記錄、背誦。這樣的課堂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且使得課堂氛圍相對枯燥,學生在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容易產生困倦感,并認為自己只需記錄教師所講的內容,從而滋生懈怠心理。而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加強課堂互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別樣的體驗,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愉快地學習相關知識。
例如,微課是一種教學視頻,其時長較短,主題明確,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探究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開展課堂教學。此外,教師可以打造翻轉課堂,讓學生先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數學知識,之后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提出自身的疑惑,并依據學生分享的內容,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針對性講解。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產生新穎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并形成一定的創新思維,減輕學習壓力。
(三)優化時間配置
教師可以直接錄制授課視頻,將其上傳至學習平臺,供學生下載學習。這有助于豐富教學資源,打破教學的時空限制。此外,學校大多會邀請教育學家、名人開展講座,教師可以將這些講座錄制成視頻,上傳至相應的平臺,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適時播放,引導學生觀看學習。這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學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聽講座的問題,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擔。
二、“雙減”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
(一)開展生活化教學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豐富教學資源,而這些資源是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元素。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呈現學生熟悉的場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壓力及負擔,進而落實“雙減”政策要求。
數學知識源自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學校里,學生都能隨時隨地接觸數學知識。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生活化教學,讓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課“認識鐘表”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電子手表、掛鐘、座鐘等多種類型的鐘表,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接著,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如:“你們知道早上幾點出門,到校幾點上課,晚上幾點放學嗎?”之后,教師可以講解相關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動態畫面,并在畫面旁邊展示時鐘,讓學生說一說時鐘上顯示的時刻是什么,畫面中的人在做什么。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學習相關知識,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思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為落實“雙減”政策提供保障。
(二)開展趣味性游戲活動
小學生的學習以興趣為導向,如果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他們就很容易產生沉浸感,全身心地投入相關知識的學習。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需要營造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分析、探究數學知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而多媒體教學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教師可以靈活地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提供游戲活動素材營造充滿趣味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其在沉浸式學習中有所收獲。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課“位置”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在網絡上搜集游戲活動素材,讓學生為完成游戲目標而全力以赴,在不斷理解、積累、運用的過程中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與位置有關的趣味動畫,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直觀的演示,呈現班級座位表,讓學生基于座位表說出某個同學具體坐在哪個位置上。為了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適當地拓展和延伸教學活動,如呈現校園地圖并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從地圖內容入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說出相應物體的位置。
在上述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原本抽象難懂的知識以靈活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表示某個位置,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三)布置多樣化課后作業
基于“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必須重視這一點,布置多樣化課后作業,通過多元化路徑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并適當呈現生活化資源以拓展數學作業或任務。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課“認識圖形(一)”后,教師可以先花費一定時間,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哪些知識掌握得不夠透徹,可能遇到何種問題,之后以此為出發點巧妙設計數學作業,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熱情和興趣,積極主動地完成各類作業。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七巧板、圖形玩具、建筑造型等素材,鼓勵學生從自身興趣出發選擇素材,并說一說自己所選素材包括哪些圖形,從而讓學生初步了解圖形,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
在多元化學習素材和學習空間的支持下,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壓力會減輕不少,在完成作業時會較為輕松,在完成作業后也能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四)直觀呈現數學知識
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和負擔的方法之一是讓學生對相關知識產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相結合的特點,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直觀形象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課“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偏好,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幾張常見物品的圖片,并在圖片下方標上合適的注解,如8.6元、3.5cm、0.4kg等。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小數的含義,向學生講解小數的概念。最后,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下數字相同但小數點位置不同的兩個數,如1.05和10.5,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說一說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對數字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小數及小數點。
此外,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既要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也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只有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形象地呈現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認真聽講,專注于知識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真正落實“雙減”政策要求。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課“角的度量”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生活中某些物品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原本抽象難懂的線段、直線和射線變得形象,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線段、直線和射線的概念及特征。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巧妙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生活中的案例,將所要教學的新知識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充滿興趣,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采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確保其充滿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具有一定優勢,在開展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小學數學的學科特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創新和優化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為落實“雙減”政策要求提供保障。具體來說,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設計生動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創設合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以提高學生的探究熱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江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