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級管理在學校教育管理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中,家訪活動作為一種直接且有效的班級管理手段,對于更好地了解學生、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在學生個體差異顯著的小學階段,教師通過家訪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為制訂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做好前期準備。家訪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渠道。教師需在訪前進行細致的準備,在訪中準確把握要點,在訪后精準施策,讓家長和學生打開溝通的心門,以實現家校協同育人。在文章中,筆者將從訪前、訪中、訪后三個階段出發,系統探討小學班級管理中家訪活動的實施過程。
一、訪前:精細備訪,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一)備學情——挖掘學生的特有信息
備學情是開展家訪活動的基礎,是精細備訪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過程以個體差異理論和教育個性化理念為基礎。個體差異理論強調學生的獨特性,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學習風格、興趣愛好和家庭背景;教育個性化理念則強調因材施教。因此,在備學情時,教師需要挖掘學生的特有信息,以便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家訪。
第一,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備學情的關鍵步驟。根據認知學習理論,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認知風格和學習策略。了解學生的學習偏好,如更注重聽課還是更偏向自主學習,可以為后續的訪談提供有力的線索。例如,在備學情時,筆者了解到一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較為沉默,但在作業中展現出較強的創造性。通過進一步的調查,筆者發現這名學生更喜歡以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獲取知識,而課堂上的互動讓他有壓力。這體現出學習習慣在制訂教育方案中的重要性,了解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第二,了解學生的家庭成員結構同樣是備學情的關鍵一環。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家庭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備學情時,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包括父母的教育背景、家庭經濟狀況等,從而更準確地進行家訪。例如,在備學情時,筆者了解到一名學生家中有患有慢性疾病的親人,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在后續的家訪中,筆者更加關注該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并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支持。
(二)備時機——抓住家訪特別時機
備時機,即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家訪。在訪前的精細備訪過程中,準確把握時機至關重要,這是基于人際關系理論和情感連接理論的考慮。人際關系理論指出,在特定時刻建立聯系能夠引發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情感連接理論則強調,在關鍵的情感時刻與他人建立聯系,有助于增強親和力。因此,教師選擇特殊時刻進行家訪,有助于拉近與家長、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訪談效果。
第一,選擇學生生日作為家訪時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在學生生日這一特殊時刻,家庭中通常洋溢著歡樂的氛圍,學生本人也更容易表現出積極、愉快的狀態。例如,筆者曾運用這一策略,選擇在學生生日時進行家訪,向學生贈送生日禮物,成功地消除了訪談初期的陌生感,拉近了與學生及家長的距離。在愉快的氛圍中,訪談更為順暢,家長也更積極地分享孩子的學習狀況及成長經歷。
第二,抓住重要節日期間進行家訪。在這種特殊的時間段,家庭成員通常聚集在一起,共同慶祝。例如,教師可以選擇在春節前后進行家訪,了解學生在寒假中的學習和活動安排,觀察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情況,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教師選擇在重要節日期間進行家訪,既能進一步了解學生,又能深入了解其家庭生活環境。
二、訪中:精準訪談,因時施宜,因材施教
(一)明確目標,抓住重點
在進行家訪時,明確訪問目標是為了確保訪談的精確性和針對性,這在教育實踐中具有突出意義。根據教育心理學中的目標導向理論,明確目標是實現高效學習和成長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家訪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明確訪問目標來把握訪談的核心,確保獲取全面的學生信息,為后續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要明確訪問目標,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在確定訪問目標時,教師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況、心理發展及個性特點。例如,筆者曾對一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家訪,在訪談前,筆者對該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了細致了解,明確了訪談目標,即深入了解學生學習困難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在訪談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科偏好等方面,用開放式的問題進行引導,逐步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障礙,這為后續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支持奠定了基礎。
第二,在教育目標和期望成果方面,明確目標至關重要。在實際家訪過程中,明確訪問目標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展方向。例如,筆者曾對一名存在偏科問題的學生進行家訪。筆者將訪談的重點放在了解學生對各科目的興趣及未來職業規劃上,將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訪談目標。在訪談中,筆者針對學科興趣和職業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對未來進行思考,表達個人的興趣和規劃。
(二)及時應對,教授方法
在家訪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應對各類狀況,并巧妙運用溝通技巧,保障訪談的順利進行。教師應積極學習溝通學和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提高自身在面對復雜情境時的應變能力。
第一,教師要深入理解家庭背景及個體差異。例如,在一次訪談中,筆者遇到了一名對學校教育方案存有疑慮的家長。在充分理解家長的擔憂后,筆者采取了開放性溝通策略,悉心聽取家長的疑慮,并詳細解釋了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教學計劃。通過積極溝通,筆者不僅消除了家長的顧慮,還與其建立了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
第二,教師要靈活運用溝通技巧,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例如,在一次家訪中,筆者遇到一名性格內斂的學生,他表示很難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對于這一情況,筆者運用非直接溝通手段,如繪畫、寫作,為他創設了更為自由、寬松的表達情境。由此可見,根據不同情況調整溝通方式是確保訪談成功的必備條件。
三、訪后:精良施策,回顧反思,跟進教育
(一)及時記錄,分類整理
在教育工作中,特別是在家訪之后,及時記錄和分類整理訪談信息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這一策略的理論依據是信息處理理論和教育評估原理,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并通過記錄和分類整理來挖掘有效信息。
第一,教師要全面記錄信息,整體分析學生的情況。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家庭環境、學業表現、興趣愛好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其狀態變化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在一次家訪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一名學生的學習表現明顯退步,但家長在訪談中并未直接提及此事。通過及時記錄訪談內容,筆者發現,該學生的家庭遭遇了一些變故,從而對學業有所懈怠。
第二,及時記錄和分類整理訪談信息有助于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在實際工作中,如果不及時記錄,一些關鍵信息容易被遺忘或混淆。例如,筆者曾在一次訪談中了解到,一名學生在某一學科表現出色,但由于未能及時記錄,后來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忽略了這一點。自此,筆者意識到只有及時做好家訪信息記錄整理工作,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支持。同時,分類整理訪談信息是有序呈現大量信息的重要途徑。例如,在一次綜合家訪中,對于一個家庭中多個子女就讀不同年級的情況,筆者將該家庭中每個子女的情況分開記錄,建立了清晰的檔案庫。這為筆者在后續的教育工作中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學習計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二)跟進教育,持續家訪
基于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理論與家庭教育理論,“跟進”與“持續”不僅是一個教育過程,更體現了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關注和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第一,持續的家訪活動立足于發展心理學的理念,強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不同的階段和任務。筆者曾遇到一名學生,他在升入小學高年級之后明顯出現學習積極性降低、適應能力減弱的情況。經過持續的家訪,筆者更好地了解到該學生在這一階段的發展特點,進而調整教學計劃和方法,為其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幫助,推動其發生了正向轉變。
第二,持續的家訪有助于增進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的聯系。筆者曾遇到一名學生,他在家境發生變化后產生了較大的情緒波動,學業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定期家訪過程中,筆者與該學生的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這不僅增進了家長對筆者的信任,還幫助該學生在學校與家庭兩個環境中都獲得了更好的支持。
第三,持續的家訪是對家庭教育的一種延伸與輔助。在家訪中,筆者曾遇到一名在育兒過程中感到迷茫的家長。在持續的家訪過程中,筆者為該家長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教育建議,并在后續跟進時協助落實,從而提高了家庭教育質量。
結語
家訪是小學班級管理的一項重要手段,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施精細備訪、精準訪談和精良施策,小學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家訪需要持續跟進,教師應構建良好的家校溝通渠道,與家長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江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