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減輕學生負擔的關鍵環節。單元作業是指圍繞具體單元內容設計的作業,具有整體性,更注重單元內容之間的聯系,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發展。但當前部分教師在設計單元作業時缺乏思考,存在作業內容枯燥、作業形式單一的問題,沒能充分發揮作業的輔助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小學教師要重視作業設計的整體性、多樣性,突破傳統作業的局限性,使學生在完成單元作業的過程中充分把握課程內容,獲得多元化、全面化發展?;诖?,筆者探討了小學語文單元作業的設計策略,以供參考。
一、基于單元整體,確定作業目標
優質的作業設計應該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以引領學生學習的方向,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教師在設計單元作業前要認真研究單元整體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作業設計目標。同時,教師應對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進行全面分析,依據大單元教學要求明確教學方向,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與作業完成目標。在目標引領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單元作業,以加深學生對單元知識點的理解,從而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包括三首古詩、三篇課文、口語交際板塊、習作板塊和語文園地板塊。教師要整體分析單元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作業設計目標。在單元字詞掌握方面,教師可以設定“根據讀音寫出正確詞語,體會形聲字的造字規律,鞏固同偏旁生字的歸類識字方法”等目標;在單元課文閱讀學習方面,教師可以設定“正確朗讀古詩及課文,背誦古詩及部分課文段落,能夠品讀古詩重點句子、積累課文優美語句”等目標;在口語交際及習作方面,教師可以設定“認真觀察植物制作記錄卡并書寫觀察后的感受,仿寫課文例句,交流分享自己在閱讀課文時的感悟、想法”等目標。然后,教師要依據這些目標設計作業內容,幫助學生全面把握單元知識,提高其語文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二、圍繞單元要素,設計情境作業
在以往的語文作業設計中,部分教師只根據單篇課文內容設計作業,導致作業存在單一化、碎片化的問題,從而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單元中各篇課文的內在關聯,圍繞單元要素設計作業,使學生的學習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進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教師要在設計單元作業時融入趣味元素,設計情境作業,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拓展學生的思維。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為“感受童話中豐富的想象,并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教師在設計單元作業時可以圍繞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情境作業,以加深學生對單元內容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情境作業“如果有一天你像愛麗絲一樣,不小心掉入了一個洞里,來到了童話世界,那么接下來你會經歷什么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在學生編寫完童話故事后,教師可以開展“童話分享會”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上臺講述自己創編的童話故事。教師還可以鼓勵同桌之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分享故事內容和創作思路,以提高學生講故事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注重作業分層,滿足學習需求
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忽視了這一點,總是布置統一的作業。在設計單元作業時,教師可以設計分層作業,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劃分作業等級和類型,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落實“以生為本”理念,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與發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依據單元教學內容將作業劃分為不同的難度層次,設計從簡單到困難的基礎型、能力型和綜合型作業。
例如,在設計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作業時,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單元的整體內容,并具體劃分作業層次,以契合學生個性發展特點,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教師可以依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以下三個層次的作業:一是基礎型作業,旨在加強學生對單元課文中重點字詞、基礎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二是能力型作業,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記憶與理解;三是綜合性作業,旨在考查學生對單元內容的理解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在明確這一單元的具體內容及學生的學情后,教師可以設計基礎型作業,即讓學生掌握《自相矛盾》《田忌賽馬》《跳水》中的重要字詞,如矛、盾、艘等,讓他們利用這些字詞進行組詞、造句等;可以設計能力型作業,即讓學生繪制《田忌賽馬》這篇課文的思維導圖,梳理田忌賽馬的過程,并寫出孫臏的巧思等;可以設計綜合型作業,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單元中所涉及故事的理解,寫下自己獲得的啟發及新想法,或發揮想象力書寫新故事等。在設計好分層作業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并鼓勵學生嘗試更高層次的作業,幫助學生突破自我。
四、創新作業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通常對新鮮、有趣的事物充滿好奇,而對重復、枯燥的事物感到厭煩。教師應創新作業形式,引導學生以熱情、認真的態度完成作業,充分發揮作業的輔助功能。在以往的作業設計中,部分教師經常布置單一、重復性的抄寫作業或枯燥的習題作業。這樣的作業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有所幫助,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但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容易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突破傳統作業設計的局限性,積極設計具有趣味性、開放性的多樣化作業,以豐富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為了加深學生對單元中字詞、詞匯等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在作業中增設“趣味連連看”“看圖猜詩句”“詩詞飛花令”等趣味內容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要注重作業的開放性設計,依托單元主題融合多篇課外閱讀文章,以豐富作業內容,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設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作業時,教師可以圍繞“景物描寫”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閱讀多篇文章,通過對比感受不同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運用的描寫手法,進一步感知語文的魅力。教師還可以設計開放性作業,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一寫身邊“美”的事物,遷移運用課文中所用到的寫作手法。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嘗試口述自己的一次游玩經歷,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密切聯系生活,增強實踐應用
教育要回歸生活,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單元的主題和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且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日常的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點,將語文作業與現實生活結合,設計實踐性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感悟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同時,教師要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熱點話題,設計主題考察、創意表達等多種類型的作業。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抓住單元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設計生活實踐類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在設計這一單元的作業時,教師可以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根據學生的生活認知及實際經驗設計實踐性作業,以提高學生的文化認知,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把握與理解,使學生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具體來說,教師可以依托單元內容,設計實踐拓展類作業,即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與傳統節日息息相關的古詩詞,并對詩詞內容進行分析,提煉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教師還可以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設計實踐調查類作業,即鼓勵學生成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多少”調查小組,共同設計調查問卷,利用課后及周末的時間在社區內分發調查問卷,調查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這些實踐性作業不僅能夠體現語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融合,還能夠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結語
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不斷優化和創新單元作業的內容、形式,真正發揮作業的功能,推動學生的學習進步和發展。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基于單元主題和學生需求明確作業設計的目標和內容,設計具有情境性、層次性和實踐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為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