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是最主要的兩個環境。在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合作模式的應用對于落實德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首要環境,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觀念的重要責任。而學校作為育人主陣地,擁有專業的師資和教育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系統化的德育。在家校合作模式下開展德育,不僅能夠加強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引導,促進學生與家長間的親子互動,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探討了在家校合作模式下開展德育的途徑,以供參考。
一、家校合作概述
家校合作是指學校與家庭之間建立積極的合作關系,共同肩負起培養學生的責任,旨在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高效的家校合作,能夠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二者的合作對于學生的成長極其重要。綜合素質包括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不僅需要學校的教育,也需要家庭的培養。通過家校合作,學校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成長狀況和學習需求,設計出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教育活動和課程,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家庭的資源,讓學生在家庭中得到更加全面的關愛和教育。同時,通過家校合作,家庭和學校雙方可以互通有無,共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提高教育質量。由此可見,家校合作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共同推進的重要任務。在家校合作模式下,家庭和學校要構建互補的育人機制,保持培養目標和方向的一致性。
二、家校合作開展德育的要點
第一,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首要環境,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學校要重視家校合作模式的構建,了解學生家庭背景、家庭環境及家長的期望,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二,家校合作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學校應該與家長保持定期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況和成長變化,并主動向家長傳達學校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學生的德育過程。
第三,家校合作需要相互信任,共同努力。學校可以組織家長參與德育活動,如開展家長講座、家長會議等活動,提供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責任。
第四,家校合作需要持續跟進和評估。學校應該定期評估家校合作模式構建情況,總結經驗,并及時調整和改進德育計劃。同時,學校應該鼓勵家長反饋意見,以不斷完善家校合作機制,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家校合作開展德育的途徑
(一)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機制
家校合作開展德育工作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機制是推動德育落實的基礎和保障。在家校合作過程中,為了增強德育效果,要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機制,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拓寬信息傳遞渠道是促進家校溝通的關鍵。學校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向家長傳達德育的內容、目標和方法,如發布家庭作業指導書、構建家校交流平臺等。這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學校的德育理念和具體要求,增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銜接性。
第二,建立互信關系是增進溝通的基礎。學校應該積極主動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尊重家長的意見和需求,鼓勵家長參與德育活動的策劃與實施。同時,學校應該主動向家長提供德育支持和幫助,如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組織家長參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以加強家校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第三,定期召開德育評估會議是評估家校合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評估會議中,學校可以與家長分享學生德育的進展和成果,聽取家長對于德育落實情況的反饋和建議,與家長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在此基礎上優化德育策略。
(二)設計德育課程和活動
家校合作開展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設計德育課程和活動是家校合作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在設計德育課程時,學校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等因素。教師可以講授經典的道德故事,引導學生思考道德問題,并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社會公益事務,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德育活動應該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活動,如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和義工服務等,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技巧。學校可以讓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環保活動,如垃圾分類、校園綠化等,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學校還可以舉辦德育主題的演講比賽、游戲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熱情。
此外,為了充分發揮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學校可以開設家長培訓班,為家長提供相應的家庭教育建議,幫助家長了解德育的重要性及其開展方法。學校還可以與家長共同策劃和組織德育活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以增進親子互動,讓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增強德育效果。同時,學校可以定期與家長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品德發展,并通過家長會議、家訪等形式加強家校合作,營造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
(三)設計與德育相關的家庭作業
家庭教育在塑造學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態度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與德育相關的家庭作業可以將學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有助于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推動形成“教育共同體”。
在設計與德育相關的家庭作業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和反思,激發他們對道德問題的探索精神,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或案例分析,讓學生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培養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和自我反省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德育不只是傳授知識,還應通過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實踐能力。與德育相關的家庭作業應該包括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實踐任務,這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將德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家庭活動或親子任務,如共同制定家規、組織家庭讀書會等,使家庭成員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關系,形成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與家人一起完成家庭作業,或者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分享,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家庭作業的題目設計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開放性。例如,家長可以要求學生思考真實案例并提出解決方案,或者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一則寓言故事中的寓意等,引導學生思考道德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另外,在設計德育相關的家庭作業時,家長可以提供一些相關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同時,家長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和建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道德問題,并與其展開討論。
(四)定期家訪
為了更好地開展德育,定期家訪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家訪是指學校教師定期走訪學生家庭,與家長面對面交流,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及家長對于德育的期望和需求。這要求學校和家庭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關系,共同關心和教育學生。學校要組織教師定期家訪,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以此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德育開展方式。
在家訪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家長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教師可以與家長分享一些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的方法及經驗。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庭中創設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采取互動教學法,如講述優秀人物故事、開展家庭討論等。
定期家訪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每名學生的個性特點、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深入交流,獲取關于學生的更全面、準確的信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德育指導。對于內向的學生,教師可以與家長商量如何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自信心;對于外向的學生,教師可以與家長共同協商如何引導他們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自制力。
此外,定期家訪還可以促進學校和家庭的互動交流。在家訪中,教師可以向家長介紹學校的德育計劃和活動安排,邀請家長參與其中。通過家長的參與,學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的期望和需求,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德育計劃進行調整和改進。學校還可以向家長傳達與德育相關的政策和要求,引導家長注重家風建設,一起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總的來說,定期家訪是家校合作開展德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學校和家庭之間要加強溝通和合作,共同關心和培養學生的品格。教師要做好家訪工作,全面了解每名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向家長提供個性化的德育建議,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結語
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要與家庭開展緊密合作,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攜手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教師和家長要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匯水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