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高等學校而言,要想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三全育人”目標、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就需要加強課程思政改革,推動各門課程相互融合,尤其是將課程思政育人理念融入到大學公共體育課程中,從多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發揮多學科育人協同效應,實現教學全過程育人。該文通過從提升教師體育課程思政能力、豐富教學內容、思政內容融入體育教學實踐、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考核體系和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創新課程設計等分析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方法路徑,助力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課程思政 大學公共體育課 育人 路徑
Path Analysi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University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bstract: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instill correct values in students, there is a need to strengthe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This include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s into university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provid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nsfer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leveraging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effects, and realizing holistic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analyzes methods and paths for curriculum design in terms of enhanc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pabilities,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s, organically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assessment systems, and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Holistic Education, Pathways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lt;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gt;的通知》(教高〔2020〕3號)。《通知》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通過體育課程可以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體育課程可以實現學生從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的轉變[1]。高等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除了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讓他們具備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之外,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養、身心健康、藝術修養等方面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發展,使其成為擁有倫理道德、良好心理健康和廣泛興趣愛好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兩者目標要求同向同行,互相促進。
1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大學公共體育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能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實施“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也是構建安全穩定校園的思想保證。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在本質上互融相通,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和可行性。體育精神倡導積極進取、勇于拼搏的精神,追求卓越并不斷超越自我,不畏困難和挑戰。體育精神強調團隊合作和協作精神,鼓勵與他人一起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實現集體的共同目標;注重公平競爭和公正裁判,倡導公正的判決和誠實的比賽態度,尊重規則和對手,遵守體育道德和道德規范;鼓勵個人保持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品質,克服困難和挫折,迎接挑戰并追求個人成長和進步;倡導體育活動的快樂和享受,強調個人在體育中的身心健康、情感愉悅和生活幸福。體育精神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上具有廣泛的積極影響。對個人來說,體育精神可以培養健康的身心素質,鍛煉堅韌的意志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社會來說,體育精神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增強團結和凝聚力,推動社會公平、公正和正義的實現。因此,體育精神被廣泛認為是培養個人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1.1將“立德樹人”作為主要目標
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目標的結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同時傳遞和弘揚思想政治理念,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習慣,引導學生認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強調保持健康、鍛煉身體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和協調能力,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和勇于拼搏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通過培養團隊合作和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引導學生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并在集體中履行自己的責任;倡導熱愛祖國、尊重國家的體育精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意識,通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對國家發展的責任感;過引導學生參與公平競爭、尊重規則和對手的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誠實、公正、公平的品質,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目標的結合旨在通過體育教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傳遞思想政治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品德素質的提高。
1.2推動“三全育人”
當前階段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關注學生思政表現,并基于學科教育給予針對性的價值觀、人生觀方面正確培養,將對學生未來發展起到積極作用[2]。創建高水平的“體育思政教師隊伍”,充分掌握和利用好大學體育課程思政的優勢,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理想信念堅定,思想品質崇高的優秀體育教師放在教學崗位上,培養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體育教師隊伍。在體育教學控制過程當中,注重課程思政常態化機制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圍繞培養目標,對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組織形式、課外活動、運動競賽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過程干預和教育,將體育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覆蓋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體育的本質是公平、競爭、拼搏、向上等優質品質,體育領域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制宜的創新體育教育教學手段,實現課堂內外、線上線下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新常態、新模式,是實現全方位育人的新舉措。
1.3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五育并舉必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3]。公平正義、遵紀守法是最基本的社會價值取向,這同時也是體育競賽的本質內涵。通過體育教學將公平、正義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學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體育運動所蘊含的體育精神承載著無數的優質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加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將教學目標、培養目標和思政目標有機融合,可以很好的促進學生精神層面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規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方法路徑
大學公共體育是一門融知識、體能、技能、情感為一體的課程,具有較強的思政育人功能。課程立足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把立德樹人擺在首要位置,實現對課程價值、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管理和課程評價的全面指導與建設。將“思”作為課程的價值引領導向,把愛國情懷、體育精神等嵌入“教、練、賽、測”課堂內外。逐步使“教會”“勤練”“常賽”“多測”“思政”成為體育育人的良性循環,將“課程思政”貫穿體育育人“全過程、全方位”,在教會學生體育技能的同時,強調品德修養的養成,注重健身方法的傳授,突出健身能力的提高,引導學生享受運動、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將體育課堂的學習轉化為堅持終身鍛煉的行為習慣,使學生將健康體魄的塑造與堅強意志的培養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學生體育素養,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使學生在體育課程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4]。
2.1提升大學體育教師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能力
大學體育教師是保障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主導者,通過與優秀學校、優秀學院、優秀體育教學部交流、參加課程思政培訓、教學思政競賽、教研活動、集體聽課備課、教學設計比賽等活動,積極推動教師隊伍思政能力。體育教師既要提高自己的體育技能,也要提高自己的體育精神和體育素養。注重通過思政內容幫助學生解決各個方面的問題,創造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活動,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身心素養。
2.2豐富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
體育運動教學思政應把教育思政元素很自然地融合在體育運動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掌握體育運動知識與技術的同時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以培養學生德才兼備的綜合素養。體育教師從中精心挖掘和選取思政素材,通過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導學生挖掘、發現、體會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和發展成績,增強民族自豪感,推動學生在民族與國家、歷史與文化、科技與創新等方面對國家的深度認同和堅定自信,養成健康而向上的心態。要通過體育課程,著力培育學生的規則意識、公平競爭意識、公平意識和合作意識。
豐富的思政文化素材,在大學公共體育課程中有著很強的支撐和推動作用。將紅色體育文化融入高校體育類專業思政課程,有利于增加課程的直觀性,增強課程的靈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5]。體育教師根據課程的相關要求,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梳理教學內容,挖掘時政素材,注意思政文化素材的融入,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學形式和方法,構建教學資源與工具,能很好的達到指導學生建立自己奮斗目標與志向,并確定自己的目標和定位的目標,同時可以將學生通過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培養的吃苦耐勞、奮斗的精神轉化為以自強不息和奮發學習的精神報效于祖國的力量。
體育禮儀是體育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讓人們感悟和分享競技體育的禮儀與規范、人文精神與文化內涵,從而折射出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體現出體育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從認知認同到情感內化,從產生意識到行為轉變,不同運動項目之間的思政理念是貫通的,思政策略是一致的,思政素材是共享的,因此構建“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素材庫”是十分有必要的。
2.3把思政內容融入大學公共體育教學的組織實施
在工作目標方面,提高認識,轉變思想,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提升教師的思政能力,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教學內容上,通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育強國夢和中國夢相結合,將體育發展史和我國發展的歷史文化相融合等,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規則意識、競爭意識、拼搏意識、協同意識。圍繞培養具有終身體育意識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這一目標,重視培訓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通過挖掘體育歷史、體育人物、體育精神等思政元素,將其融入教學當中,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社會主義理想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通過增強學生積極向上、不畏困難、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為學生扎下實現中國夢的種子。通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遵守規則、尊重對手的精神,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充滿正能量的優秀當代大學生。
教學方法上,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激勵學生開展交流討論,課內外的學習鍛煉的銜接。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體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通過簡練易懂的語言講解教學目標和任務、技術要領、練習要求等內容;通過親身示范,引領學生直觀認識和理解技術動作細節。通過分解和完整練習,提高學生掌握技術動作質量;通過游戲和比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體育名人、紅色體育等內容的融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生在思想上引發共鳴,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2.4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大學公共體育考核體系
體育教師根據課程及其單元特點選擇合適的、多元的教學方法作為輔助手段,將多種思政元素采用開放式、互動性等教學方式,培養大學階段學生參加運動的積極性,通過講述英雄體育故事、創設問題情境等激勵學生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動力。
要充分發揮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把思政內涵融合在平時的體育教學活動之中。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考核體系,積極開展思政元素的搜集和整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思政教學資源,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共用。
將課程思政元素內容融入教學全過程,圍繞培養目標有針對性的納入到考核體系當中。通過進一步改革考核的形式、內容和方法,進一步將課程思政元素和考核體系有機融合,突出重點。可通過以下隨堂評價和考核評價將大學體育課程考核不斷趨于完善。
隨堂評價:體育課堂中的學習評價主要學生的運動技能、體能水平、對規則的理解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主要包括觀察評價、任務評價、自評和互評和綜合評價。
觀察評價: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來評價他們的技能和動作執行情況。例如,觀察學生在學習、練習中的運動技能表現,包括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節奏等。
任務評價:讓學生完成特定的任務,例如開展分組教學比賽,評價反饋學生的學習進展。自評與互評,通過單獨或相互的練習與指導,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并通過互相觀察、評價和給予建議,以促進彼此的學習和成長。
綜合評價:教學結束部分,綜合考慮學生在多個方面的表現和進步,如技能水平、體能測試、網上答題、團隊合作、競技精神等綜合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并在課后小結環節進行反饋。
考核評價的主要考核形式是任課教師隨堂考試,主要有各個項目的技評、理論作業等,理論作業結合思政元素設置開放類題目,體現考核內容的德育化情況。
2.5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創新公共體育課程設計。
2.5.1公共體育課程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的有機結合
公共體育課程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同向同行,可有機結合一起。各項目運動的文化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弘揚民族精神、熱愛祖國;提高身體素質、學習技能體現出運動中挫折教育、頑強的意志等;各項目競賽規則、裁判規則體現出規則意識、法制觀念等;各項目運動禮儀文化體現出優良的競爭品質等;教學中分小組、單項賽、團體賽等體現了團隊精神、集體榮譽感;教師打分、裁判執法、自評互評等體現了公平、公正、誠信等。
2.5.2擴寬實施思政教育的途徑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培養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的重要途徑[6]。課程思政的融入需要有活動載體,通常我們可以通過課堂上的理論講解、技能學習、素質練習以及教學比賽去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行挫折教育,還可以通過增加學生實踐活動,來擴寬思政教育的途徑。
比如,學生們在課下按小組討論交流,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編排、組織相關趣味活動,將課堂翻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增強與他人溝通協作的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各項目競賽規則和裁判方法通常是以理論講解和理論考試的形式進行的,學生感覺比較抽象和枯燥,實際掌握情況并不理想。如果以實踐活動的形式進行,使每個學生在擔任裁判工作時,感受到每一分、每一場都和自己做出的判定息息相關,在責任感的驅動下,端正態度,做到嚴謹認真,公平公正。思想政治教育和體育技能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2.6教學效果反饋
通過課后問卷調查和課程總結反饋,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公共體育課程以得到學生的肯定。比如,個別有體育基礎的學生,因自身水平較高,會出現不愿與水平較低同學交往的現象,缺乏團隊協作精神。教師可在安排比賽中適當設置困難,注意過程引導,幫助學生感受能夠幫助他人、鼓勵他人、一起獲勝的成就感。再如,課堂中表現不自信、緊張的學生,教師通過輔導、帶領等手段鼓勵學生參加活動和練習,使建立信心,主動積極參加活動。在課堂練習和活動結束時,教師要及時總結引導,注重思想意識的提升。
3結語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三全育人”目標必須不斷加強課程思政改革,通過挖掘體育運動當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到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組織實施當中,從多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知識傳授、技能培養,才能真正達到高校育人目標的完成。
參考文獻:
[1]王云珂,呂志偉,龍紅,等.心理學視角下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解析[J].四川體育科學,2023,42(06):66-69.
[2]胡毓霞.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創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2):10-12.
[3]湯淑琴.五育并舉視域下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路徑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11):1-3.
[4]仲偉波,王津津,付鈺賽,等.獨立學院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31):80-83.
[5]陳傲雪,權格格.紅色體育文化融入高校體育類專業思政課程的作用探析——以西安體育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31):137-140.
[6]黃永飛,劉冬梅.高校在讀研究生體育鍛煉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01):102-10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