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體育運動活動的實踐,不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充實社區民眾的休閑文化時光,同時也有助于增進鄰里之間的友誼,強化社區歸屬感,并積極推動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審視目前的態勢,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努力,采取更具體的措施,以引起社會各階層對社區體育運動的關注和重視。期待全社會都能積極參與,支持社區體育運動事業,共同消除制約其發展的各種障礙,從而推動社區體育運動的繁榮進步。
關鍵詞:社區" 體育運動"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6-022-3-ZQ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穩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升,對生活的追求不僅限于物質層面,更傾向于精神層面的豐富,向往健康且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在全民健康意識和社區體育運動事業蓬勃發展的趨勢下,國家和政府積極推動社區體育運動活動,社區居民也積極響應,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如周末和假期投身體育鍛煉,定制個人化的健身方案,這股熱潮推動社區體育運動在全民健身戰略中的新一波高潮。社區體育運動已成為社區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主導著社區的各種活動。體育鍛煉不僅有助于增強居民體質,更能促進鄰里之間的溝通與情感聯系,增強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從而營造出一個和諧、健康且文明的社區氛圍。
1、社區體育運動概述與社區體育運動管理現狀
1.1、社區體育運動概述
社區體育運動是以社區民眾為中心,借助體育運動來增進居民身心健康,充實日常生活,并強化鄰里間互動的一種休閑方式。其主要組織者是街道社區體育運動協會,同時,社區服務中心、居民委員會及晨練晚練活動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區體育運動的特色表現為地域性、自發性和易于參與。其吸引力在于便利性,能有效回應居民的健身需求。然而,推動社區體育運動發展的核心在于有效地管理,涉及政策方針的執行,職責劃分的明確,以及提升居民的體育參與度,目的是為創造更優質的環境,支持社區居民更好地開展體育活動。
1.2、社區體育運動管理現狀
我國的社區體育運動發展仍處于起步時期,目前其活動多由社區居民自行發起和運營。這樣的運作模式在優化社區體育運動資源利用及全面滿足居民需求方面存在局限性。盡管不少城市已嘗試建立基于街道辦事處的社區體育運動協會,但這些辦事處并未明確規定其在體育工作中的角色。此外,社區體育運動的組織結構顯得單調,社區體育運動協會、健身俱樂部、居民區體育小組及晨晚鍛煉團體等并未充分發展,尚未構建起完善的網絡化管理系統。由于缺乏堅實的法規支持,社區體育運動在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財力支持上面臨諸多挑戰,反映出社區體育運動組織管理的薄弱和關注度的不足,同時也暴露出社區體育運動資源的匱乏。
2、社區體育運動的特點
2.1、游戲性
體育競技,構成當代體育運動的核心,折射出體育運動的本質精神。若缺失激烈的較量,體育就如同失去活力的巨樹。競技的目的往往在于激發人們的斗志,優劣分明,一試便知。然而,社區體育運動雖同屬體育范疇,但所倡導的并非競技中的“更快、更高、更強”理念。參與社區體育運動的人們,并不追求激烈的競爭,他們更看重的是在繁重的一天工作后,通過社區體育運動活動得以舒緩壓力,放松身心。
2.2、公益性
參與社區體育運動的個體有著多元化的追求,有的尋求健康恢復,有的意在拓展社交圈,還有的目標是增強體質。不論這些動力源自何處,其核心特質均體現出公益性質。相比之下,競技體育的政治與經濟作用可能帶來消極影響,甚至可能干擾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有時會淪為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棋子。社區體育運動的公益特性正因如此,使其被視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備受國家關注。
2.3、低技能性
校園體育,尤其是競技層面,廣泛涉及源自西方的高強度、體能密集型的競技項目,通常要求參與者挑戰體能的極限。然而,社區體育運動則有所不同,其本質不僅是生理鍛煉,更是一種重要的社交和文化娛樂形式。人們參與社區體育運動主要是為愉悅身心,增進情感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社區體育運動中還融入眾多中國的傳統保健活動,這些項目對技巧的要求相對較低。相比于西方的競技體育,中國傳統養生運動的低技巧特性使其更加適宜在社區體育運動活動中開展。
2.4、自由性
自由的概念可劃分為兩類,當前主要討論的是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積極自由著重體現為自主性,意味著個體在從事任何活動時都充滿熱情,無拘無束,不受外在壓力干擾,完全由自我意志驅動。不同于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后者可能伴隨著外界施加的壓力,社區體育運動則提供更純粹的選擇,人們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時間等個人因素自由定制參與方式。
3、社區開展體育運動的影響因素
3.1、對健康生活方式認知不足
社區居民常常忙于上班,勤于家務,閑暇時光稀缺,且社區生活環境相對隔絕,信息流通與社交互動受限,因此對新知識的接納程度較為緩慢,使得他們對體育健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持有如“無病即健康”“運動是退休人的活動”等不正確的體育健康觀念。這些錯誤觀念不會在短期內轉變,必然會影響一部分社區居民的體育行為和態度,從而對推行休閑體育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3.2、專業人才的匱乏
社區體育運動在專業知識和管理領域存在顯著的不足,尤其缺乏具備專業知識的社區體育運動人才來引導和監督。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往往缺乏正規的訓練,主要依賴個人的運動經驗和從媒體中獲取信息,導致他們的鍛煉方法和技術可能存在不合理之處,從而增加受傷的可能性,并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種情況突顯體育專業人才的關鍵作用。
3.3、年齡層次的參與差異
研究指出,社區體育運動活動中活躍的主要是60歲及以上的長者,這部分人群多為退休人士,擁有充裕的時間投入體育活動,這與我國當前體育參與者的特征吻合。35-60歲的群體正處于職業生涯的高峰期,工作穩定但忙碌,因此,他們的休閑時光往往用于參與社區體育運動。相比之下,35歲以下的個體參與較少,他們傾向于將時間分配給娛樂活動和專業的健身房鍛煉。
3.4、體育設施老化及破損問題突出
在實踐中,開發商出于商業考量,往往不恰當地布局社區空間,造成社區人口與體育設施配比失衡,未能為居民提供適宜的鍛煉場所。盡管在全民健身的倡導下,政府投資建立大型體育設施,但高昂的使用費用和偏遠的地理位置使得許多居民無法充分利用,導致資源閑置。此外,政府運用體彩資金引入許多新型健身器材,如吊環和空中扭轉裝置等,這些雖迎合老年人的需求,卻因功能過于單一,無法滿足年輕人群體多樣化的運動需求。社區內高人流導致器械快速磨損,對社區體育運動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部分社區資金緊張,更換維修設備和舉辦體育活動所需的經費不足。
3.5、娛樂活動質量不高,宣傳方式有限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在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一定的發展。盡管如此,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娛樂活動的選擇有限,設施不足,且存在一些消極的娛樂行為,如成人的麻將賭博、青少年過度沉迷于網絡游戲等,這些現象在鄉村中頗為普遍,對居民的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破壞社會道德風尚,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的治安問題,阻礙休閑體育活動的正常進行。此外,社區的宣傳手段過于單一,主要依賴物業管理進行傳播。物業管理的宣傳模式通常局限于電梯內的廣告張貼和業主微信群的信息推送,缺乏街道辦事處等多元化的宣傳渠道參與。
3.6、社區體育運動自治組織的成熟度不足
當前,城市社區體育運動在組織架構上,無論是內部運營還是對外協調,都缺乏規范化制度,更多依賴于個人影響。社區居民參與的運動往往簡單易行,技術要求不高,但活動空間有限,體育設施短缺,導致居民的運動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同時,專業的社會指導員數量稀少,無法提供必要的科學指導。因此,體育社會組織在組織和引導社區體育運動活動時,尚未能真正實現社團化的高效管理,社區體育運動自治的理想狀態仍有較大差距。
4、社區開展體育運動措施
4.1、利用政府資源,打造多元化的休閑體育健身環境
在社區體育運動活動中,應充分利用全面的群眾體育行政管理體系和深厚的群眾體育研究成就,依靠政府的有力政策扶持,緊跟休閑體育的發展趨勢,組織各種生動有趣的休閑體育項目,激發新型農村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能體驗到休閑體育的樂趣,實現休閑體育的需求,提升整體健康水平。通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廣泛傳播,多角度、多途徑地推廣新型社區的休閑體育,增強居民的認同感。在區域內深入推行以“健康第一”為導向的青少年教育,強化各年齡段的體育健康教育,引導居民摒棄不健康的娛樂方式,推廣科學健身和文明生活。
4.2、注重體育專業人才培養
著眼于體育專業人才的發掘與管理,系統地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教育,強調專業技能提升及與社區民眾的有效溝通。鼓勵在社區內部尋找有熱情和經驗豐富的個體,以充實社區體育運動的人才隊伍。例如,對晨練和晚練的組織者給予高度關注,營造積極的運動氛圍。依據社區居民的時間安排和興趣愛好來設定適宜的運動時段和場所,同時考慮到參與者的年齡、性別、教育背景、文化水平和可用時間等多元因素。
4.3、促進社區體育運動資源開放共用
激勵居民利用周邊的公共資源,如社區公園和學校設施進行鍛煉,能有效應對社區場地短缺的問題。同時,建立與學校的伙伴關系,邀請校內教師和體育學生為社區居民提供指導。社區還可以推行在線預訂系統,對小區運動場所實行適度收費,并將所得用于場地和設備的升級,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推動社區體育運動的進步。目前,社區體育運動輔導員的專業技能欠缺,是制約社區體育運動活動發展的一大障礙。這些輔導員通常缺乏專業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多為兼職或退休人士,難以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因此,加速提升社區體育運動輔導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至關重要,需要提供專門的支持和培訓,以提升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指導效率。此外,廣泛宣傳社區體育運動活動,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發布體育常識和社區體育運動活動的精彩瞬間,以圖片、視頻等方式吸引社區居民,營造濃厚的社區體育運動鍛煉氣氛。根據年齡段設計不同的體育活動,如兒童球賽、健身操、瑜伽、嬰兒爬行比賽等,讓各個年齡層的居民都能全面參與社區體育運動活動。
4.4、強化體育場地與器材管理
專業團隊應負責場地規劃與建設,而教練則指導社區居民正確使用器材,增強他們的愛護意識,以提升場地和設備的使用效率。通過租賃場地來籌措社區體育運動活動的資金。同時,不斷升級設施,優化運動環境。
逐步擴充和改進基礎體育設施,創造優質的戶外運動空間,逐步完善球類場地、健身器械區、廣場和兒童活動區域等。在綠化周邊環境的同時,建造室內體育館、醫療室和更衣室等配套設施。在確保設施正常運行的同時,大力發展社區體育運動活動,促進居民從不運動到主動參與的積極轉變。對于器材的維護,既要依賴社區管理者的定期保養,也要培養居民保護設施的意識。
4.5、強化宣傳推廣,構建有效保障體系
鑒于新型農村社區休閑體育存在的內在局限,缺乏穩固的工作保障體系以及流于形式的管理監督,這些問題極大地限制其深入發展。然而,面對休閑體育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廣泛普及和我國政府的強力推動,體育工作者,特別是專注于農村體育研究和實踐的同仁們,應肩負起歷史使命,勇于探索并解決這些難題,以構建符合新型農村社區休閑體育需求的工作保障體系和監管機制。具體來說,可以依據社區居民的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多元化休閑體育活動內容,創新活動組織模式,以消除社區休閑體育的內在障礙;建立健全的休閑體育工作機構,形成“政府+高校+社會組織+企業”的多元參與保障體系,確保資金、人力和設施的支持;進一步完善監控與評估機制,強化責任追究和行政懲罰的有效性,以及鼓勵正面行為。
4.6、構建政府宏觀指導與社區自主治理相融合的社區體育運動運營架構
我國體育體系轉型的核心特質表現為“精簡型政府,廣闊型社會”的關系模式。政府的宏觀引導和政策驅動在經濟、社會乃至體育領域的變革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以民生為重,需將行動、思考和工作的焦點定位于貼近民眾、關愛民眾和造福民眾之上。
因此,構建創新的社區體育運動運作機制應當與政府的宏觀管理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各種社會體育團體,尤其是社區體育運動自我管理機構,應充分行使他們在社區體育運動活動中的組織和管理職責,真正實現社區體育運動的自我治理。
5、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的社區體育運動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亟須解決現有問題并營造優質的體育活動空間。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在增長。然而,對健康的關注和體育鍛煉的參與度并未相應提升,因此,推進社區體育運動的發展至關重要,能有效增強公眾的健康意識。現在,國家和政府的全力支持激發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通過社區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可以吸引更多人投身體育鍛煉,從而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營造和諧、健康、充滿活力的社區氛圍。
參考文獻:
[1]張洪柱,樊炳有.基層體育治理中數字技術賦能的實踐創新研究——基于運動家\"智慧體育社區的實踐[J].體育學刊,2022,29(5).
[2]周益安.社區體育運動康復活動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分析[J].體育畫報,2023(23).
[3]王萬銀.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與社區體育運動相互關系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23).
[4]張娟,周曉.社區體育教育與學校體育教育融合研究[J]. 拳擊與格斗,2022(3).
[5]皮昌權,歐陽柳青,曾順旭.近十年我國社區體育發展:回溯與展望[J].福建體育科技,202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