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少君
摘 要:國家出臺“雙減”政策的目的是維護教育公平,矯正義務教育異化,推動實現中小學生素養全面提升。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應在“雙減”政策推進落實過程中有所作為,以人本理念為指導,調整優化自身資源配置,增強館校合作,充分發揮館藏、空間和教育優勢,打造舒適的閱讀環境,為中小學生提供個性化閱讀指導,起到培養其良好閱讀習慣、開闊其視野的作用。
關鍵詞:“雙減”政策;公共圖書館;中小學生;閱讀推廣
中圖分類號:G25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4)05-0044-03
我國是教育大國,歷來重視解決教育中存在的矛盾。隨著經濟水平和國民素養的提升,為中小學生減負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提出全面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使其可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課外活動中,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使教育回歸育人本位,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起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中小學教育的新生態。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雙減”政策能夠間接促進中小學生的閱讀需求提升,進而推動自身教育功能的完善,深化館校合作,擴大閱讀推廣覆蓋范圍[2]。面對機遇和挑戰,公共圖書館應深入調研“雙減”政策環境下中小學生的現實閱讀需求,優化服務方式,完善自身職能,構建閱讀推廣品牌,賦能中小學生閱讀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1 “雙減”政策概述
1.1 政策背景
隨著經濟水平和國民素養的提升,人們愈加重視未成年人教育問題,普遍認為成績決定孩子未來。在這種偏差思潮影響下,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日益繁重,校外機構也通過營銷等手段制造焦慮,導致教育亂象頻發,教育成本直線上升,學生學習壓力增大,家庭養育成本顯著提高。受傳統應試教育的深度影響,義務教育階段“搶跑”現象嚴重,家長通過一切手段獲得教育資源和機會,學生學習目的的變化背離了教育初心,“高分低能”群體大批涌現[3]。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學生獲得教育資源的成本顯著提升,一些經濟能力較弱的家庭不得不承受沉重的養育負擔,久而久之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教育公平性受到影響。在這種背景下,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該政策直指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教育存在的核心問題,釋放學生壓力,緩解家庭負擔,逐步調整教育模式,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能力多元提升。
1.2 政策研讀
“雙減”政策的頒布實施是國家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校內課業負擔的同時,減輕其生理和心理雙重壓力,在不影響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減少學生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4]。“雙減”政策是改變應試教育思想和傳統教育理念的一次嘗試,旨在推動實現教育公平、主動學習和素質教育。“雙減”政策的對象主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群體。“雙減”政策體現了兩個方面的“減”,一方面是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校內課業負擔,實行校內“三管”“三提”;另一方面是指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教育亂象,減輕學生培訓負擔,實行校外“三限”“三嚴”[5]。校內“三管”是指管理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管理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管理校內教師的校外補課行為;“三提”是指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基礎上,提升校內教學水平、提升家庭作業管理水平、提升學習和作業完成質量。校外“三限”是指限制校外培訓機構數量、限制課外訓練時長、限制校外培訓收費水平,“三嚴”是指嚴格控制校外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嚴厲打擊培訓機構盲目注資、嚴密控制校外培訓機構錯誤教育思想傳播。“雙減”政策落地實施兩年以來,有效減輕了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使他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課外活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2 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與“雙減”政策契合度分析
2.1 “雙減”政策環境下中小學生閱讀需求增多
“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有效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也突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入課外活動中,提升其閱讀、動手等能力,實現綜合素養提升和多元發展[6]。首先是課外閱讀需求增多,中小學生希望通過閱讀拓寬知識面、提高閱讀能力、培養興趣愛好。其次是閱讀選擇和品位提升,學生更加重視閱讀的質量和深度,希望通過圖書館獲得更多高質量的圖書資源,如科普讀物、文學作品、歷史類書籍等,以拓展視野。再次是數字化閱讀需求增多。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學生對線上閱讀需求增多,希望圖書館能夠提供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數字資源,突破時空限制,使課外閱讀更加便捷。此外,“雙減”政策雖然減輕了課業負擔,但學生仍然需要一定的學習輔導和資源支持,也希望圖書館能夠提供對應資源并組織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協助實現自主學習和知識拓展[7]。公共圖書館應該通過對現有館藏、空間和教育資源的優化調節,有效開展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服務活動,促進其閱讀興趣培養和能力提升。
2.2 “雙減”政策倒逼閱讀推廣服務優化提升
“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有效釋放了中小學生的閱讀需求,學生讀者數量顯著提升。在讀者數量和服務需求發生雙重變化的環境下,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資源配置、服務形式、品牌建設等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進行優化調整以滿足學生課外閱讀需求,同時促進自身教育職能的更好發揮[8]。在資源配置方面,公共圖書館針對中小學生的科普、藝術、文學等書籍的種類和數量都偏少,學生感興趣的手工、演出、競賽等資源或專業場地配置不足。在服務形式方面,當前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缺乏創新,很少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個性化活動,且推廣活動彼此獨立、系統性不強,無法激發中小學生的閱讀熱情,推廣成效不佳。在品牌建設方面,公共圖書館普遍缺乏中小學生閱讀推廣品牌建設意識,沒有開展必要的需求調研,導致活動策劃和組織沒有明確的目標和針對性較強的方案,服務環節有待優化或重塑,亟待突出自身服務特色,彰顯文化內涵和服務定位,使中小學生讀者讀有所得、讀有所愛,彰顯高品質服務形象[9]。“雙減”政策有效促進了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問題的自查自糾,并實現立行立改,優化服務職能,改善用戶體驗。
3 “雙減”視角下公共圖書館中小學生閱讀推廣優化策略
3.1 強化資源建設,豐富推廣形式
公共圖書館完善的館藏資源建設是吸引中小學生到館閱讀的前提條件。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應順應時代需求,強化線上線下雙渠道資源建設,更好服務于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課外學習。為充分了解不同學段、年齡段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與活動需求,公共圖書館應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用戶留言等渠道進行調研,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資源采購與服務設計。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夠極大激發中小學生的閱讀熱情,為此公共圖書館應根據調研需求設計學生喜好的個性化閱讀環境,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閱讀,提升館藏資源和空間利用率。在推廣形式上,公共圖書館應通過多元化形式和媒介展示資源優勢,凸顯閱讀主題,提升活動吸引力。引導性閱讀推廣活動可通過閱讀競賽、手工活動、開放式實驗活動吸引中小學生關注并加入閱讀行列。科普性閱讀推廣活動可通過館校活動日、“世界讀書日”、科普宣傳周等形式開展對中小學生的延伸閱讀服務[10]。專題性閱讀推廣活動可通過“文學講堂”“科學探秘”“藝術空間”等主題形式分類開展,為中小學生提供深層次的閱讀和活動指導服務。
3.2 主動對接學校,促進館校互動
館校合作是公共圖書館和學校為了達到共同的教育目標而采取的合作。針對閱讀推廣而言,館校合作的內容包含資源共享、團隊共創、活動共建等,能夠全方位促進資源、空間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在館校合作過程中,公共圖書館能夠提供成體系的館藏資源、專業的閱讀空間和較為先進的閱讀服務,學校能夠提供情境式和體驗式的學習場景。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對接學校,優化場館主導的館校閱讀推廣模式,促進館校在合作實踐中建立高效的溝通機制,形成資源、空間和教育的良性互動。首先,館校雙方要在合作中提升學校、學生對公共圖書館作為“第二課堂”的認知,明確館校合作開展閱讀活動的目標,引導中小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走進公共圖書館,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閱讀活動;其次,館校雙方要逐步暢通溝通渠道,通過長時間的實踐和經驗積累,逐步構建“一館一校”或“一館多校”合作機制,通過簽訂館校合作協議、成立館校聯盟等方式提高館校互動活動的舉辦頻率和水平,共同研發閱讀服務課程;再次,公共圖書館在館校合作中應逐步拓展閱讀推廣陣地,充分利用學校優良的教學場景,推動新書推介、能力培訓等活動走進班級,同時向學生提供輔助教育課程,使閱讀推廣與課堂教學需求相適應。
3.3 培養專業團隊,形成推廣品牌
公共圖書館可在現有兼職館員推廣團隊的基礎上制定實施“閱讀推廣人”專業推廣計劃,將教師、家長等納入推廣團隊,形成人才梯隊,促進閱讀推廣水平的不斷提升。首先,公共圖書館應將館員作為團隊核心,明確推廣人員配比,制定團隊準入門檻和崗位職責,強化培訓規范并建立相應研究課題,同時設立崗位津貼,促進團隊創先爭優,建立“能上能下”機制推動團隊成員主動作為。其次,公共圖書館應提升教師在閱讀推廣中的參與度。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一般強于館員,公共圖書館可在閱讀推廣活動中邀請教師參與主題講座、閱讀競賽、課程設計等,提升推廣活動質量。再次,公共圖書館應發揮家長在閱讀推廣中的思想引導作用,指導家長通過家庭教育、親子閱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愛上閱讀、主動閱讀。隨著服務環節的優化重塑,公共圖書館應通過建立特色閱讀推廣品牌展示自身良好的服務形象,開展分級閱讀指導,在中小學生中產生持久性的積極影響。最后,公共圖書館應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途徑展示服務案例、特色課程和推廣成效,吸引更廣泛學生群體參與其中。
4 結語
“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家庭教育成本,使教育回歸育人本位,讓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課外活動,以實踐的形式認識世界,收獲知識與美好同在的完整童年。閱讀是中小學生拓展視野、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也是高效率利用課余時間的最佳形式之一。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的主陣地,應深入研讀“雙減”政策,通過館藏、空間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滿足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需求,不斷提升推廣服務水平,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祿艷瓊,胡清,李基正.“雙減”環境下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閱讀推廣活動策略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3(8):87-91.
[2] 沈芳.“雙減”政策下未成年人閱讀推廣之館校合作模式探索:以嘉興市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2023(1):83-89.
[3] 宣藝瑤.“雙減”政策下公共圖書館開展中小學閱讀推廣創新策略:以國家圖書館“文獻背后的革命故事”項目實踐為例[J].圖書館研究,2022(6):67-74.
[4] 張麗敏.“雙減”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中小學生閱讀推廣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S1):114-118.
[5] 姚桃.“雙減”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的創新發展[J].圖書館,2022(9):74-78.
[6] 王雅祺.“雙減”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少兒閱讀推廣服務路徑探析[J].河北科技圖苑,2022(5):54-58.
[7] 侯習哲.教育“雙減”政策下公共圖書館少兒閱讀推廣服務轉型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2(5):48-53.
[8] 楊玉麟,王錚,趙冰.中小學圖書館在校園閱讀活動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及未來路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5):43-58.
[9] 李楠.“雙減”政策下公共圖書館開展館校合作創新路徑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2(13):74-79.
[10] 何東凝,梁璞.“雙減”政策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優化未成年人讀者服務工作的路徑研究:以寧波圖書館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2(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