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金融行業的大力支持。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在接受《經濟》雜志專訪時表示,金融資源的配置要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新的變化來進行調整,不斷優化金融支持方式,調整工具運用思路,以助力創新成果的產出。
根據新質生產力要求調整金融資源配置
《經濟》: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深化制造業金融服務?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通知》,推動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先進制造,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這釋放了什么樣的政策信號?
趙錫軍:實現新型工業化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任務。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對于新發展階段金融資源配置側重點的要求發生變化,是符合我國發展方向的。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發展重點、發展模式和發展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我們強調短期內快速做大經濟規模,現在開始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平衡發展的階段,更加強調通過創新驅動經濟持續發展和進步,也就是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培育新質生產力,要進行一系列資源配置和制度設計,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靠金融資源的支持。因為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驅動,需要依托于關鍵領域原創性的成果,貫穿從最基礎的研究到實驗再到應用的全階段。其驅動方式和金融支持方式,跟原來在已經形成的產業基礎上擴大產能的傳統做法不一樣,要從源頭、從研發、從某個產業的開端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的金融資源配置也要根據新的變化、要求進行調整。
《經濟》:金融支持創新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取得了哪些成效?
趙錫軍:近幾年,金融支持制造業和創新發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是資本市場的導向變化。2019年科創板成立并向科創企業敞開大門,這是典型的把金融資源配置到創新型、研發型企業和產業的機制。隨之而來的是,我們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通過資本市場這種更直接的融資機制的支持,為新的生產力的培育和成長提供更多的金融資源。從科創板到深交所的創業板再到北交所的成立,可以看出已經形成圍繞創新驅動進行金融布局的政策趨勢。
二是傳統領域的金融配置也在向創新驅動進行轉變。比如傳統的銀行更多是對已經形成生產能力的企業提供流動資金支持,更青睞基礎設施建設等具備規模效益的項目,而對于科技創新類企業的支持相對比較薄弱。但是現在可以看到,各家商業銀行在不斷進行資源配置方面的改革,把資源更多地投向代表科技創新類的企業。與此同時,在配置機制方面也進行了調整,如商業銀行推出了科技貸款、風險貸款、投貸聯動等,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為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項目投入更多的資源。
三是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們在利用體制方面的優勢,為創新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例如各個不同的地區和城市都在不斷設立為研發服務的各種各樣的平臺和基金,比如政府引導基金等,通過政府引導的這些平臺和基金,匯聚社會各個方面的金融資源來支持當地的科技項目和新興產業。
諸如此類的機制和制度建設,在實際上產生了不錯的成效。從科創板、北交所上市企業的融資規模和企業數量,從各個商業銀行科創類貸款的增加情況,從政府引導基金對相關項目的支持情況,都可以看出具體成效。
錘煉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的專業能力
《經濟》:金融在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還存在哪些堵點、卡點,如何更好地解決?
趙錫軍:盡管我們在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上已經形成了共識,從整體上進行轉變,但還是存在很多挑戰。
第一,傳統思路短期內難以改變。既往我們將大量的金融資源投向相對傳統的領域,如房地產、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傳統的相關產業、企業已經吸收了大量的流動資金,形成了大量資源沉淀,效率越來越低,因此目前把更多的資源投向新質生產力發展很難占據主導地位,盡管我們已經形成了共識,但由于傳統產業已經吸納大量資金和投入,短期內很難抽身轉向新質生產力發展,這個投資慣性短期內很難改變,例如我們想從房地產領域退身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在其他領域。
第二,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從技術原創到產業化的過程比較復雜和漫長,中間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個項目能否做成,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產業,在開始很難判斷清楚,面臨不確定性和風險,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而對于現在的金融行業來說,在判斷一個項目和技術未來能否形成很好的發展前景方面的專業能力相對較弱,目前的金融資源配置模式很難去承擔研發失敗的高風險和不確定性。
第三,項目從開始到最后變成成熟產業,會經歷多輪的資金投入和退出,是資金不斷接力、向前循環推動的過程。在資金投入方面,我們不斷建立起來相應的市場機制,但是在資金退出機制方面還不完善,現在都指望著能夠在科創板或者北交所的創業板上市退出,但是這個退出通道相對比較狹窄、單一。這就需要在項目發端時期形成比較好的金融支持機制。目前在金融資源支持方面,從1到∞沒有問題,但是從0到1這個階段很難形成良好的小循環。
《經濟》:現在我們在大力推動金融向新,這是政策方面的引導。那么如何讓金融向新成為政策和市場的共同選擇?
趙錫軍:實際上從宏觀的政策設計到市場的制度安排層面,從政策制定者到市場參與者,都達成了共識,就是新的增長模式要依賴于創新驅動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成長。但是確實在頂層設計、政策安排與市場機制、專業能力方面還存在差距。
從市場參與的角度來看,金融機構要評估相關的投入周期、投入產出結果,以及中間承擔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而很多市場參與者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這是市場最欠缺的地方。目前很多參與市場前期投資領域的專業能力,都是從其他的成熟市場如美國學習到的,因為美國的創新開始得比較早,對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以及相關后續的金融支持的制度設計和市場安排比較成熟。那么我們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專業能力,是市場迫切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