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強
山東省惠民縣以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雙聯共建”工作為契機,以康家堡村為試點,探索實施基層群眾組織方式、生產方式、分配方式、治理方式變革,以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惠民縣“紅渤海”人大代表培訓基地建設經驗全省推廣,康家堡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省萬企興萬村行動典型村”“省干事創業好班子”“省級文明村”。
決策共商,推動組織方式變革
多渠道聽民聲、納民智、聚民力,架起社情民意“連心橋”,暢通服務群眾“直通車”。搭建共商陣地。建好、管好、用好人大代表“家站點”履職平臺,打造“縣、鎮、村”三級人大代表之家14處、代表聯絡站和代表聯絡點89處,人大代表每周日值班坐班,聚焦集體增收、環境整治、基層治理等群眾關心關切的民生實事,開展“我為村莊發展獻良策”“百姓夜話”等磋商洽談活動300余次,征集意見建議187條,協調解決“灌溉難”“上學難”“就業難”等群眾急難愁盼51件次。創新共商機制。推行“群眾提、代表議、大會定、政府辦、人大督”五步工作法,組織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深入村居一線、走到群眾身邊,全方位收集選民關心的大事、難事、急事、要事,通過召開康家堡村黨員群眾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等議事協商會議112次,形成新修道路、打造文化廣場、興辦孝善食堂等民生事項17件次,交由鎮政府會同村委會限時辦結。期間,人大代表及時跟進,開展現場督辦30多次,確保各項任務穩步推進、落地見效,真正把“民生之盼”變為“民生之贊”。拓寬共商渠道。創新開展人大代表進縣政務中心、綜治中心、矛調中心、為民服務中心“四進”主題實踐活動,第十三屆省人大代表、第十九屆縣人大代表、康家堡村支部書記康希良立足本村群眾選民意見,形成代表建議7條,會同“四進”單位負責同志“面對面”協商、“零距離”辦理,進一步暢通民意溝通渠道。其中,保障群眾就近就業建議被相關部門采納,助力康家堡村興建“零工市場”,近百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發展共建,推動生產方式變革
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主體作用,廣泛匯聚各方力量,助推鄉村產業破局發展。強化村企共建。省市縣三級人大給予康家堡村政策、資金、資源傾斜,指導康家堡村與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創新集團董事長崔立新展開村企合作,先后組織“村兩委”、村民代表13人赴公司考察,在多次召開集體討論會,論證可行性基礎上,支持村兩委班子領辦康家堡木材加工專業合作社,全村248戶村民均入股,為創新集團定制木托盤、木箱加工、木制防潮板等13類板材產品。自合作社運營以來,年均銷售額突破90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40萬元,分紅50余萬元,社員分紅高達2萬元。強化集體共建。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密切聯系選民群眾優勢,在7名人大代表宣傳帶動下,康家堡村87戶村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作價入股,發展高溫大棚16個、金蟬養殖基地30畝,著力打造“村集體領辦+代表帶動+群眾參與”共富共同體,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強化產銷共建。錨定市場化、品牌化發展之路,指導康家堡村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建成果蔬種植基地150畝,與淄博市兄弟特菜農業發展公司簽訂供貨協議,發展訂單式農業。當前,合作社種植冰草、寶塔菜、西蘭苔、草莓等新型瓜菜50余種,帶動群眾增收30萬元。
成果共享,推動分配方式變革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村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共享民生福祉。村集體收入全部用于發展民生事業,先后投資500余萬元,完成巷道硬化2.2萬平方米、襯砌排水溝5100米,新修供水主管道25公里,打造村級“微景觀”10處,新建高標準農田近萬畝,大幅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村居面貌煥然一新。共享和美生活。助力該村打造全市首家村民互助式“孝善食堂”,成立由“村支部書記、黨員代表、人大代表、愛心人士”組成的孝善基金理事會,每年村集體出資30%、社會籌資70%,用于孝善食堂日常開支。目前,孝善食堂面向全村68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開放,真正讓留守老人在“家門口”吃好飯。共享文化盛宴。鼓勵村民自發組建康家堡廣場舞隊,自排自導“四季村晚”,助推村級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同時,依托康家堡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人大代表“家站點”,打造農家書屋、文體活動室、村史館、鄉村記憶館、籃球場等文化陣地,讓廣大村民“足不出村”盡享“文化大餐”。
多元共治,推動治理方式變革
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構建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善治格局。推行群調和事。堅持“群眾事、群眾調”,成立由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五老”人員、群眾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組成“群眾和事會”,通過傾聽訴求、辨明是非、勸解疏導,成功化解鄰里瑣事、矛盾糾紛197件次,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吸附在一線。推行網格辦事。按照“網格化管理、小單元作戰”模式,全村劃分“微網格”13處,設立網格巡查點25處,由村民自主推選網格黨建聯絡員、治安管理員、衛生監管員、胡同長、網格員,實現部門聯合、智慧聯動、問題聯辦。網格化運行以來,累計上報事件1300余件,辦結率達99.3%。推行積分管事。構建“分值設置、積分登記、積分應用”為一體的積分管理體系,科學設置“正負面清單”,將平安建設、見義勇為、移風易俗等作為“正向積分”,將違法失信、違反村規民約等列入“負面清單”,在村居設立“積分超市”,通過積分兌換享受公益義診、生活用品兌換、優先評優等7類22項公共服務政策福利,引導群眾以善行換積分、以積分“得實惠”。
通過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讓廣大群眾在鄉村振興中擔當“主角”,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農民群眾“雙增收”,打造了全體村民共同富裕新路徑,做到了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繪就了農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