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云龍
90年前,偉大領袖毛主席登臨會昌山之后,深情寫下了“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壯麗詩篇,字里行間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色彩。時光荏苒,如今的會昌山下,古典韻味與現代氣息交織相融,劇場里“好戲不斷”,一座充滿活力的戲劇小鎮在曾經的革命熱土上拔地而起。在會昌縣白鵝鄉原中央軍區政治部、中央總供給部舊址周圍的群山環抱之中,一座以文化為引擎的教育小鎮也應運而生,來自全球各地的商業精英、數字游民,紛至沓來,綠水青山間職業教育煥發出未來之光,商海沉浮中小鎮暗涌潮流激蕩。“戲在身邊,好在遠”,這是會昌戲劇小鎮的魅力宣言,“居一隅而懷全球、遠喧囂而擁潮流、極靜穆而滿崢嶸”,這是和君教育小鎮的不凡氣魄。會昌這座普通的贛南小縣,通過借勢鄉賢力量,搭建文化經濟載體,舉辦各種文體活動,逐步探索出一條文化與經濟發展相融合的新路徑,文化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已經將會昌與全國乃至世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因為鄉愁,回報鄉梓
“1954年美國華盛頓誕生了一個炎黃子孫,名叫賴聲川;12年后,1966年會昌上營村誕生了一個客家子弟,名叫王明夫。他們跋涉著迥異其道、從無交集的生命征程,跨越人世間的千山萬水,穿越幾十年的人生風雨,在故鄉相遇了,因為鄉愁。”這是王明夫所寫《因為鄉愁——我和賴聲川的三次對話》一文的結束語。賴聲川,被譽為“世界最著名的中文劇作家導演”“東方的莎士比亞”,其作品《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如夢之夢》等享譽全球。王明夫則是知名的戰略咨詢專家和投資銀行家,和君集團創始人。
在會昌,賴家歷代人才濟濟,該縣歷史上共有12位進士,賴家就占了3位,到了賴聲川這一代,已是102世。賴家以慈善著稱,86世的賴勤齋在戰亂時期曾捐米千石,相當于現今的12萬斤。101世賴家球,是一位外交官,歷任“駐美大使館”一等秘書、西雅圖總領事及外交部發言人等職務,他就是賴聲川的父親,出生在會昌山下的賴家老屋。1941年,賴家球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1948年赴美工作,他再沒有回到會昌,但一直教導孩子們“根在江西會昌”。20世紀80年代,賴聲川通過書信聯系上了會昌的叔叔賴家璠,“從此不再是沒有根的樹”。1997年,賴聲川首次回到會昌,2015年起,他每年把一部戲帶回會昌,以饗天上的父親和家鄉父老。2017年10月,會昌老縣城西北街開始實施舊城改造,彼時賴聲川有一個美好的設想:“我想做一個社會實驗,這可能要10年的時間,看藝術對于會昌這樣一個小縣,會帶來什么樣的改變?”于是因緣成熟,一拍即合,在會昌山下,湘江、綿江、貢江三江交匯之處,一座總投資近10億元,占地128畝的特色小鎮、戲劇王國、產業舞臺,逐步從藍圖走入現實。
緊隨戲劇小鎮之后,2018年2月,經常出現在城市里的拆遷場景,在會昌縣白鵝鄉梓坑村的大山深處上演了。此后,耕讀墅、耕讀軒、良知軒、禮易軒、三度書院、職業學院等散發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建筑場景接連出現,一座總投資36億元,具有現代化、智能化的辦公、教育、生活、文化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橫空出世,而主導這一切的便是王明夫。正好小賴聲川一輪兒的王明夫,是土生土長的會昌人,19歲便離開故鄉踏上求學之路,之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扎根奮斗。2000年,他在北京創立了和君集團,歷經20余載辛勤耕耘,該集團已成長為涵蓋管理咨詢、資本投資及商學培訓三大核心業務的商業巨頭。如今,和君集團旗下匯聚了上千名專業咨詢師,管理著超過100億元的股權投資基金,并為數萬名高端商學人才提供精英培訓。彼時,對于是否要回到家鄉投資,王明夫有著諸多顧慮,但最終下定決心,將和君小鎮帶回了會昌,后經過多番考察與抉擇,將白鵝鄉梓坑村作為自己的夢想歸宿,傾注了無數心血,親自參與到和君小鎮的建設中,從抬木樁到挖地基,每一個細節都見證了他的付出。
如今,戲劇小鎮平日里“周周有戲”,節假日“天天有戲”,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到此看戲“打卡”;而在和君小鎮,除3000多名職業學院師生生活在這個桃源之地外,從全國各地到此參加活動、旅居的商業精英絡繹不絕。無論是戲劇小鎮,還是和君小鎮,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們的文化元素,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背后則是賴聲川與王明夫兩位鄉賢,深深的文化情結、家國情懷和對家鄉的眷戀。
文化加持,小鎮出圈
通常來說,戲劇的舞臺一般都在大城市,而今年6月6日至7日,意大利撒丁島話劇院將把莎士比亞最震撼人心的劇作《麥克白》放到會昌戲劇小鎮來演出,這也是該劇世界巡演在中國的唯一一站。一個50多萬人口的贛南小縣,憑什么能夠頻頻吸引世界頂級劇團來此演出?
踏入會昌戲劇小鎮,首先映入《經濟》雜志記者眼簾的是那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它像守護神一般佇立在小鎮的一角,見證著這里的歲月變遷。沿著青石板路前行,灰瓦青磚的老房子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古與今在這里交織碰撞,東方的古樸韻味與西方的現代元素相互輝映。小鎮以“戲劇”為魂,會劇場、實驗劇場、園林劇場和排練廳錯落排列,戲劇旅拍、戲劇主題沉浸式體驗空間、劇本殺、藝術家酒店等項目點綴其間,各種燈泡“要有光”造型景觀隨處可見,每個角落都彌漫著濃厚的戲劇藝術氛圍。“自小鎮創城之初,我們便緊密結合本地的知名鄉賢賴聲川老師,他在戲劇界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作品深受青年人喜愛。今年‘五一假期,許多朋友專程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趕來,只為一睹賴老師的戲劇風采。”據會昌縣獨好文化公司代理總經理鮑俊男介紹,目前,在會昌戲劇小鎮,賴聲川的經典作品《暗戀桃花源》已與當地的民俗采茶舞相結合,創作出別具一格的采茶版《暗戀桃花源》,除此之外,與國內知名造型大師黃薇合作,結合其設計的《小時代》等作品,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的文創產品。“我們希望以戲劇為呈現方式,從前期的教育、中期的展示到后期的創作,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為小鎮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
時至今日,會昌戲劇小鎮每到周末、節假日或者有明星戲劇上演時,人群均川流不息。今年1月開鎮以來,小鎮共舉辦了近500場戲劇演出、文化活動,一些來自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的劇團到此與中國觀眾見面。同樣,在距離會昌縣約40公里,位于“鄉下”的和君教育小鎮雖隱居深山,卻早已“出圈”。走進這個小鎮,記者看到,在梓坑村周邊近10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間,一座現代化的職業教育學院聳立在山巔,四周是兼具客家特色和都市風格的圍屋酒店、辦公大樓、耕讀村落、商業街區,包括蜜雪冰城、四葉咖啡等也一應俱全,儼然一副“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景象。沿著小鎮主體盤山而上,6.9公里之外的三度書院是一個更加幽靜的田園場所,這里群峰環抱,林海莽莽,綠波蕩漾,林間飛瀑緩緩飄落,宛如人間仙境。取自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詩句的“嫵媚閣”,是三度書院的前臺與大堂,其狀如書似閣,四周雕闌刻詩,盡顯文化底蘊。書院街錯落有致,石板鋪路,沿街布局著各式客房,以詞牌名命名,書院內的建筑別具一格,青磚、黛瓦、夯土墻,古樸典雅,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融。據和君小鎮文旅負責人魏紅波介紹,三度書院由20多棟建筑組成,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周邊有20多個小型瀑布,清澈的溪水會沿著溪谷流淌到山下的耕讀村,平日里耕讀村的游客溯溪而上,徒步兩個多小時才能走到這里。“這里不僅是一個書院,更是一個高端的學術交流平臺,曾經吸引了不少學術大咖前來講學交流,包括多位院士。”
小鎮不大,創造神話。和君小鎮雖名為教育小鎮,實際上卻是一個多元化的業態融合體,這里已涵蓋了教育、健康、體育、文旅、研學、創業、安居等八大業態,構建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與創業生態圈。“無論是企業家在此注冊公司,還是尋找安居之所的數字游民,抑或是即將退休的金融從業者和尋求靈感的教師們,和君小鎮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這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與志同道合的人們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和合共生?向“新”而行
以中國如此眾多的縣城為背景,像會昌和君教育小鎮、戲劇小鎮這樣綜合性的業態相對比較罕見,它們不僅服務于鄉村振興、城市升級,更融合了教育、地產、文化、旅游以及創業等多重功能。作為全新的業態,這兩座小鎮是典型的文化新質生產力代表,當然這樣的發展新動能最先受益的就是廣大群眾。以和君教育小鎮為例,建設過程中,梓坑村近300戶村民被集中安置,村民們都住上了三層小別墅,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變化在于小鎮還引領了一種新業態的發展,這種新業態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特征,通過一個個人、一個個項目、一個個產業,將和君小鎮、會昌小縣與全球緊密相連。“現在,和君小鎮吸引了很多數字游民到這里旅居、創業。”魏紅波介紹,數字游民這一因互聯網發展而興起的職業,已在國外廣泛流行,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的體力和腦力得到進一步解放,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不必被傳統工作模式所束縛。“如今的數字游民,如同早期的作家、藝術家在采風基地進行創作一樣,他們在尋找適合旅居和生活的地方,只要有網絡就能隨時隨地工作。”正因為此,和君小鎮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杰出人才,其中既有哈佛醫學院的沈亦平教授,也有從事植物基因多樣性研究的科學家張林祥教授夫婦,以及在金融一級與二級市場中深耕多年的投資者們,他們選擇在和君小鎮生活和工作,共同營造了一個多元化而富有創新精神的社區。在這些杰出的“數字游民”中,張林祥教授尤為引人注目。他是一位在植物基因多樣性遺傳工程技術領域具有領軍地位的科研專家,從日本回國后,他選擇在上海定居,并擔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合作研究員,他研發的白色草莓不僅成功實現了產業化種植,更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證書的草莓品種,因此他也被業界譽為“白草莓種源的袁隆平”。因為對農業和大自然的熱愛,再加上和君小鎮獨一無二的吸引力,張林祥偕夫人長期定居于此。談到為什么選擇和君小鎮時,張林祥夫人感慨地說:“我出生在內蒙古錫林郭勒,但16歲以后就一直在求學,之后在上海讀書、工作和生活,一待就是40年。如今退休回到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隨著丈夫在這里創業,這里一切都很棒。”
吸引人才重要,培養人才同樣重要。為了給相關產業精準輸送人才,和君職業學院與贛州高新區中國稀金谷成立了稀金產業學院,與乾照光電成立了乾照產業學院,與戲劇小鎮合作成立和聲戲劇技術學院,引入和君合伙人和社會體育服務集群資源,成立和鳴體育產業學院等,大山里的職業報國開展得扎實而深入。談及小鎮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時,魏紅波認為,不應僅將新質生產力局限于革命性的技術創造,更應看到它如何通過提升勞動生產率、優化生產要素組合、推動組織變革等,從而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
總體來看,和君小鎮是教育、文化、旅游等各種業態,傳統、客家、紅色等各種文化的融合體,集生命、生產、生活、生意、生態于一身,是小鎮的集大成者。而對于會昌戲劇小鎮來說,同樣如此,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打造更加豐富的產業業態,提供全方位、差異化的文旅體驗是重點發力方向。目前,戲劇小鎮一期占地128畝均已開發完畢,未來二期還將擴展至800畝,主要聚焦于戲劇產業的延伸,這一延伸不僅包含文旅和文藝屬性,更強調體驗互動和戲劇產品IP的呈現。“我們計劃建設劇場、主題餐廳和主題酒店,通過多元化的表達方式,為游客打造一個對標溫莎蠟像館的戲劇沉浸式體驗。”鮑俊男介紹,會昌戲劇小鎮與烏鎮等其他古鎮有著本質的不同,其他小鎮要么以重工業或特定產業為支撐,要么完全開放為商業區,而會昌戲劇小鎮,則以戲劇為文化傳播和展示的核心,通過文化的形式進行一種另辟蹊徑的展示,“在國內,類似我們這種以戲劇為主題的古鎮不超過4家,這使得我們的產品形成了差異化競爭”。
短板變長,以“文”興縣
無論是戲劇小鎮,還是和君小鎮,都是會昌通過文化產業植入,對原有沉睡資源和陳舊資源進行盤活的妙筆生花之作。會昌戲劇小鎮的故事,得從這片土地的歷史說起,原來的教學樓,是工商銀行的老建筑,而維也納酒店則是縣政府舊址,會劇場曾是桂花印刷廠的所在地,園林劇場則由老宗祠修葺而成,這里是20世紀80、90年代會昌最早的行政中心。如今,原來的居民已經搬入了新的保障性住房,而老城區也因戲劇文化產業的植入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同樣,和君小鎮所在地白鵝鄉梓坑村原來也只是一個贛南普通鄉村,千百年來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經的紅色遺址和革命舊址也在沉睡,文化產業的植入,讓這里一舉變為鄉村里的都市,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鄉野文化也成為流金淌銀的香餑餑。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需要更新,鄉村需要振興,在此過程中,會昌縣通過產業植入和文化盤活,成功將短板變長,痛點變亮。
會昌有漢仙巖的先人遺跡,有嵐山的偉人故居,王陽明曾在此留下足跡,如今名人賴聲川的“戲劇改變縣城”實驗已經展開,王明夫的“賢人”興縣漸入佳境,這些名人、偉人、賢人、圣人,共同構成了會昌獨特的文化氛圍,成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向文化要產能,向創新要活力,盤活“人”這一最大資源,會昌已經找到了以“文”興縣的發展秘籍。
在戲劇小鎮,賴聲川和王明夫聯手創辦的和聲戲劇技術學院目前只有一個專業,即戲劇藝術與舞臺制作,細分了舞美、燈光、音響以及服裝4個方向。“目前學院有100多名學生,他們日常生活、學習都在小鎮,平時大量的戲劇活動和演出,都會參與其中,既可以鍛煉,也有收入,更為小鎮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據和聲戲劇技術學院副院長陳宸介紹,戲劇教育是戲劇文化生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僅關乎如何制作戲劇,更在于如何去教育和培養新一代的戲劇人才。盡管和聲戲劇技術學院學生不多,但師資隊伍強大,既有固定的專業教師,也有流動的客座教授,匯聚了國內頂級的業內人士。“戲劇產業急需技術人才,盡管他們在幕后默默無聞,但對于整個戲劇行業的規范化、安全化以及未來的發展而言,卻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們的事業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我們旨在培養國內頂級的戲劇技術人才,為會昌縣乃至全國的戲劇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陳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