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悅 楊子玥 葛婷婷 劉雨欣 黃雨婷
基金項目: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團隊項目“數字人文視域下的外國語言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23AH010005);安徽大學質量工程教育教學項目“當代中國價值觀融入英語筆譯課程探索”(項目編號:2023xjzlgc294);安徽大學創新訓練項目“多模態話語分析視域下的字幕翻譯研究——以中國民間故事題材為例”(項目編號:X20241458);安徽省翻譯協會翻譯安徽研究院項目“安徽紅色文化話語對外翻譯策略研究”;安徽大學質量工程項目“英語筆譯實踐”;安徽大學外語學院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團隊項目“徽紅記譯+ ”。
作者簡介:傅悅(1979,9-),女,安徽池州人,博士(研究生)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學,文學。
通信作者:楊子玥(2004,5-),女,安徽池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與信息技術,通信郵箱:happysuu7@163.com。
摘要:中國民間故事主題多樣,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其影視化作品在現代化語境中融入了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理解,在傳遞中國審美意蘊和優秀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該文在多模態話語分析的框架下,從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層面探討了電影《長安三萬里》字幕翻譯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方面的典型特征,即:習慣用語、古詩及句式。試評價譯文得失與呈現效果,進而反饋有效翻譯策略和文化傳播策略。在今后中國民間故事影視字幕的翻譯工作中,譯者需聚焦多層次要求,力求更好融合多種模態符號的意義共建,更有效地塑造國家形象,傳遞文化價值觀。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字幕翻譯;翻譯策略;文化傳播;民間故事;《長安三萬里》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c)-0025-07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Ta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aking Changan as an Example
FU Yue, YANG Ziyue, GE Tingting, LIU Yuxin, HUANG Yut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Chinese folk stories are diverse in theme, rich in content and profound in cultural connotation whose film adaptations take the modern form of traditional values,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fine culture as well as aesthetic implication. Through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film Changan, the study delves in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its subtitles at the levels of culture, context, content and expression. Typical examples are also explored in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idioms, ancient poems and sentence patterns, which in turn report meaningful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the future practice in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tales, translators must be committed to multi-level requirements and co-construction of meanings integrated with multiple modal symbols, thereby building up China's image as well as conveying cultural values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ubtit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lk tales; Chang'an
中國民間故事影視化作品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過程中,影視字幕翻譯在減少受眾間文化壁壘、彌合文化差異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構建我國國家形象、消除既有偏見的有效途徑。影視字幕翻譯除了一般文字翻譯帶來的挑戰,還有其作品的表現形式對翻譯的束縛,其語義生成需要一個多模態符號互動的合力過程[1]。
衡量影視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效果離不開話語分析,傳統的話語分析聚焦于語言符號,而忽視了觀照多種媒介符號的協調作用,忽略了從整體角度分析各類符號所組成的表意系統與話語意義[2]。多模態話語分析通過融合文化、語境、內容、表達、視聽覺等角度進一步延伸了語言符號的內涵,對各個模態之間相互作用,從而共同構建語話語意義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探究。
本文運用多模態話語分析方法研究影片《長安三萬里》中的英譯字幕,包括習慣用語、古詩及句式。聚焦多重模態共同作用下意義的構建策略與效果,探索字幕翻譯優化路徑,特別是隱含的文化負載意義的重建,探究中華優秀文化的多模態傳播策略,推動構建多維立體的大國形象。
1字幕翻譯的特殊性與多模態話語分析
當今世界,交際的主模態正由語言符號轉為圖像或者聽覺等其他模態。多媒體和網絡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多模態話語的研究和發展。影視劇具有典型的多模態性,其字幕翻譯不能僅局限于語言符號的考量,而應考慮到視覺模態、聽覺模態的協同作用,以及視覺模態中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之間的互動。多模態話語早期研究者R.Barthes[3]討論了圖像與語言在表達意義上的相互作用,歸納了多模態語篇中的圖文關系,即錨定( anchorage)、說明( illustration)、接遞 ( relay)。國內學者中,前期胡壯麟[4]討論了多模態符號學和多媒體符號學的區別,指出人類進入社會符號學多模態化的新世紀。近年來,張德祿[5]基于韓禮德的系統功能理論,提出了包括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四個層面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對話語分析進行了較為細致的闡釋,對意義的解讀也比較準確,已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語料庫構建、話語批判等,分別從多模態配合提高教學質量、學科交互促進制度化、圖像行為構建互動關系等不同方面融合多模態話語分析。這一框架適用于具有多模態性的電影字幕翻譯。
張德祿所提出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由四個層面組成,分別是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層面。從文化層面進行分析時,要考察譯文是否考慮到來自受眾在既有認知、思維方式、處世哲學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是否成功將富含中國文化特色的內容轉化為目的語受眾可以感同身受的文本。語境層面則要求譯文要統籌兼顧,探究譯文是否結合了上下文、情景以及文化來重組源語語篇。在內容層面,主要綜合考慮譯文的意義和形式這兩個方面,通觀全局權衡利弊,研究譯文的具體含義、不同表達形式以及各形式之間的聯系。從表達層面進行分析時,主要結合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的相互作用,考量字幕字體的大小及空間布局等語言媒體輔助元素,研究兩種因素相呼應的表現效果,讓觀影者獲得更好的體驗。
2 《長安三萬里》多模態話語實例研究
歷史題材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由追光動畫制作,其中包含著民間故事,在運鏡構圖、人物設計和光影配樂上以唐朝的審美為基準,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獲評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
本片的字幕譯者賈佩琳(Linda Jaivin)是澳大利亞翻譯家,自1980年起開始翻譯中國電影字幕。她的翻譯理念包括:字幕翻譯應融合于影片的視聽效果;字幕翻譯要簡短,追求聯想與即時理解;翻譯文本需自然流暢且符合當代調性;翻譯的基本原則相同,即以極其經濟且即時可讀的形式捕捉對白的意思、風格及說話者的個性[6]。
電影以盛唐安史之亂后的數年為舞臺,展現了長安因戰爭而陷入混亂的景象。通過主角高適對自己與李白的生平追憶,在宏大而細膩的視角下,將大唐盛世的文化底蘊與詩人的個人命運交織。電影中引用了超40首唐詩,充分展現了大唐盛世的文化底蘊。此外,影片在文化傳承、藝術制作等方面都有著突出價值,其中大量習慣用語、句式具有特殊意義,因此本文圍繞語言符號的習慣用語、古詩及句式三個層面,結合視覺模態中的非語言符號、聽覺模態分析不同模態間符號的協同意義再造和主題再傳達。
2.1 習慣用語
習慣用語包括成語、俗語、熟語、諺語、俚語等。中國習慣用語音節優美、音律協調、言簡意賅、妙趣橫生,傳遞了中國式的審美價值[7]。對于英語受眾而言,缺乏相關文化背景讓他們往往無法理解相關含義。而字幕翻譯因為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通過加注等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簡潔的方式傳遞最豐富的信息成為譯者的挑戰。
2.1.1 文化層面
原文:龍潭虎穴(00:48:57)
譯文:the dragon's pool and the tiger's lair
成語“龍潭虎穴”的字面意思是龍居住的深潭,虎藏身的洞穴,其喻意為極其兇險的地方,出自元代無名氏的《昊天塔》。畫面中李白稱要帶高適一同去一處“龍潭虎穴”解救一人。譯者進行了直譯,但對于不了解這一文化背景的英語受眾而言,沒有傳遞出其深層的比喻含義,稍顯生硬和突兀,因此譯成“A dangerous place like the dragon's pool or the tiger's lair”可能會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晦澀感。
原文:(我愿你來年)一舉得登龍門。(01:45:08)
譯文:(I hope you) pass the exam and are admitted to court.
原文:攀龍(01:47:05)
譯文:win the Emperor's favor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常指代天子、皇帝,是最尊貴的皇權象征,“得登龍門”“攀龍”等習慣用語往往指得到了皇帝的青睞,從而仕途光明;但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雖然“dragon”被翻譯為“龍”,但其形象多為負面。如施光[8]提到,在《啟示錄》里,龍的形象是邪惡的,是撒旦的化身。換言之,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英語受眾而言,“龍”直譯為“dragon”很可能無法建立起與階級等級之間的關聯。因此,結合畫面中高適臨別祝愿杜甫、為李白感慨自己未能成功討得皇族歡心,譯者選擇顯化其隱含意義,即“通過考試進入朝廷,得到皇帝青睞”,避免因文化差異出現理解的偏差。
2.1.2 語境層面
原文:(他們想要的是)溜須拍馬之徒。(01:33:07)
譯文:(What they wanted were) people to flatter them.
原文:少拍馬屁。(02:36:12)
譯文:Cut the sweet talk.
這兩個例子均為高適的臺詞,都涉及了“奉承之人”,但前者出現時的電影畫面是高適與監軍太監談及自己寫詩紀實觸怒權貴:面對腐敗的高官與他身邊奉承的人們,高適遠遠獨立在畫面另一側,他的面部表情和語調充滿對這些權貴只知享樂、偏聽偏信的不滿與蔑視,因此譯者選用了“flatter”這一帶有較強貶義色彩的詞,很好地傳達了主角的情感,使其正直而受排擠的形象躍然紙上。而后者的語境是云山城之戰結束后,高適與書童野外閑行,書童說最愛讀高適的詩,高適開玩笑的話語。此處表現了兩人親密的關系以及戰后閑適的心情,觀眾看到這里也能會心一笑;因此譯者選取了“sweet talk”這一中性短語,展示了人物之間的親密關系,配合畫面里與美麗景色融為一體的兩人,營造了輕松的氛圍,也展現了高適人物性格中活潑親切的一面。
2.1.3 內容層面
原文: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01:04:59)
譯文:Effort plus time turns a rod into a needle fine.
李白來到梁園找高適,兩人對飲時李白提及兒時看到老婦在河邊磨鐵杵的經歷,用以鼓勵高適堅持鉆研一定會有所進步。這是一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諺語,而其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朗朗上口。為了保留原文的音韻美,譯者選擇將“fine needle”調轉語序,使其與前文“effort plus time”押上尾韻,簡潔明了,朗朗上口。
考慮到聽覺模態的音效和視覺模態的視圖與文本相配合:畫面中李白指了指較粗的蠟燭,又夾起一根極細的魚刺置于整個畫面中央,他的聲音自信而昂揚,譯文用“needle”和“rod”的對比還原了“針”和“鐵杵”之間的對比,重現了原文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之間的類比互補。押韻而朗朗上口的翻譯很好地表現了他此時活潑向上、信念堅定的狀態,而譯文實現了音樂、臺詞、音效等聽覺模態與畫面、文本等視覺模態等多種模態之間的協調互補,使得多種模態中的要素共同表明了人物情緒與情節走向,易于目的語受眾的理解。
2.1.4 表達層面
原文:行囊見緊(00:14:11)
譯文:my money was running out
在高適離家去往長安的路途中,就已“行囊見緊”了。畫面聚焦的是半個烙餅,但高適坐在馬背上,手拿半個烙餅,眉頭緊鎖,身后的背景是傍晚時分的灰暗景象,伴隨著的還有高適苦惱的聲音。聽覺和視覺因素的相互補充道出了高適的窘迫,以及此行去長安的迷茫。實際上,“行囊”指的主要是“錢”,但還包括高適隨身攜帶的干糧等。因此字幕譯文“my money”,可能會造成受眾理解出現缺失或偏差,建議改成“My supplies are running out”。
原文:天下間的捷徑,豈是為寒門所開?(00:25:14)
譯文:How can such shortcuts...be open to those of humble birth?
“寒門”,指寒微的門第,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指門第勢力較低的世家,隨著門第制度的衰敗和科舉制度的興盛,到了唐朝開始逐漸泛指家境貧寒的家庭。畫面中高適與程公公談及年少時與李白行卷,但他因為出身總是處處碰壁。
在語言符號的處理上,由于字幕翻譯受到空間的長度限制,字幕組在說話人停頓處將源文和譯文原句均劃分為了兩分句,便于受眾在短時間內獲取信息。譯者將“寒門”翻譯為“humble birth”,保持了視角的一致,放在句尾,強調了該詞,使得受眾能配合語氣快速抓到重點。其次在非語言符號方面,程公公低頭,畫面色調暗淡;下一幀切到帳外的大雪,在視覺上加強了“苦寒”的意義表達,與字幕“寒門”及其譯文相協調配合,使得非語言媒介與語言媒介一起重構了完整意義,傳達了主人公對封建制度下自身命運不公的無奈。
2.2 古詩
影片中的古詩與美輪美奐的畫面互補,營造了深遠的意境,表達了人物強烈的情感,傳遞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展現了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和遼闊壯麗的大唐畫卷。譯者則用簡練的文字表達出了古詩深厚的文化內涵,再現了原文詩歌的“音美、形美、意美”。
2.2.1 文化層面
原文: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00:28:26)
譯文:One day the Great Eagle will rise; and ride the wind for ten thousand miles.
這句詩出自李白的七律《上李邕》,主要表達了其凌云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就像大鵬總有一天會乘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天云外。這里的“大鵬”“扶搖”“九萬里”都是中國文化中常見的意象。謝莉[9]指出大鵬不慕黃鵠、鳳凰、金烏等神鳥,獨希有鳥能與之同游。而李白一生都追求大鵬之境,以大鵬自況,這大概源自于他憤世嫉俗的個性和標榜自我的精神需要,也有對世俗成見的不滿。這里將”大鵬”譯為“the Great Eagle”。實際上西方人對雄鷹的意象是極其崇拜的,它象征著勇氣、力量與洞察力,是上帝的使者,但它總和政權、權力等掛鉤,缺少了中國“大鵬”所代表的自由感。“扶搖”在中國文化中則代表盤旋而上,也指仕途的騰飛,這里直譯為“ride the wind”。“九萬里”并非九萬里,泛指長距離,這里被直接譯為了“ten thousand miles”,與影片后半段的“千里”“萬重”保持了一致。
2.2.2 語境層面
原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01:53:30)
譯文:Heaven gave me talent for a reason; spend now, riches return in season.
該句出自大家耳熟能詳的《將進酒》,全詩自信狂放,透露出了李白懷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態度。片中的李白與友人月下對酌,借著酒意詩興大發,在肆意放蕩之中將詩句脫口而出。同時畫面呈現出了李白豐富而又浪漫的想象,虛實結合、色彩鮮明,拉著友人奔向河流,乘鶴遨游,直達天宮,與仙人對酌,最后飛往極樂世界。
譯文為了表達出李白之豪情,在對稱結構上極具巧思,“for a reason”即表示“有原因的”,“in season”屬于古體用法,表示“at the right or proper time”(在適當的時間)。隨著“riches return in season”一聲落下,李白大手一揮,瀟灑自信的模樣激蕩人心。
2.2.3 內容層面
原文: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01:12:50)
譯文:The lone boat slowly vanishes against the sky;
I see only the Yangtze flowing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該句側重于寫景敘事,也表露出李白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lone”“only”分別對應“孤”和“惟”二字,是寫李白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即使帆船逐漸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李白送別的目光和情誼仿佛跟隨著長江之水,將友人送達目的地。李白為是否入贅一事舉棋不定,在岸邊得到了孟浩然“當”的回復,望著遠去的孤帆,一時間陷入沉思。該句的譯文配上當時李白失意落寞的境況,再加上悠長連綿的音樂,黯然神傷之感油然而生。
2.2.4 表達層面
原文: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02:34:32)
譯文:Out from Baidi amongst the coloured clouds; a thousand miles to Jiangling a day.
The monkeys chitter on the banks; my little boat passes by ten thousand peaks.
這一首《早發白帝城》的創作背景是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舟而返。劉婷[10]提出,該詩體現了人與自然處于動態的平衡中,不斷地進入一個又一個空間圖式,這種靈活的空間結構關系正是生態自然觀的反映。為了展現這種動態平衡,影片在視覺效果的制作上頗具匠心。其中諸多的視覺圖像,例如“峽谷”“彩云””輕舟”“綠水”“白鳥”等構成了基本畫面,給觀眾一種心情豁然開朗之感。山脈的形狀樣式、水域水流的速度和強度,以及氣候光影所呈現出來的質感等諸多元素疊加營造出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情景。江山的壯麗多姿和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天地之間只剩下小舟上的李白一人,獨自享受那開闊壯美的風景,振臂一呼,作詩抒情。
此處翻譯較為忠實精煉,輔以電影畫面,表達效果顯著。但由于字幕翻譯所限制,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得不舍去一些不影響情感傳遞的元素。例如“朝”,省略了李白出發的時間。而“啼不住”三字本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猿猴數量之多、叫聲之大,非單單“chitter”一詞所能涵蓋的。
另外,“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中“啼不住”難掩李白的歡欣雀躍,“過”字則拖長音節,強調“萬重山”,隨后傳來李白的振臂大笑,率性豁達的姿態感染了無數觀眾。以這樣AABB的節奏不僅傳達了原文的音韻美,更明確高潮強調部分,有助于情感的表達與傳遞。
2.3 句式
電影中的句式往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對較為復雜的人物關系、劇情發展常采用暗示或鋪墊。在表達敘事時,善用修辭句、無主語句、對偶句等,內涵豐富、生動形象。譯文既要忠實原文,又要貼合英文表達;既要傳達文化價值,也要使觀眾清晰理解。
2.3.1 文化層面
原文:著我持節,立斬、連坐三族。(00:08:30)
譯文:I am authorised to execute you and punish your entire clan.
朝廷派遣持節使前來問高適關于李白的相關事宜。在持節使抵達、進入軍帳表明來意之后,重重立起節杖,強調若有隱瞞或不明之處,則“著我持節,立斬、連坐三族”。
“著”在此作為動詞,意為“命令”。持節指官員或使臣外出時持有皇帝授予的節杖,以示其威權。《史記》[11]中記載:“節,使者所擁也。”魏晉以后,軍事長官出征或出鎮時,加持節即可殺無官位之人,在軍事行動中享有誅殺二千石以下官員的權力。“連坐三族”指因一人犯罪而株連其父母、兄弟及其兒女三代人的刑罰。
譯者將原文三個短句合并為了一個長句,并補足了主語。譯者用 “be authorised”強調了“I”(我)這一主體在行駛持節權的合法性。再者,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緣故英語受眾可能對“持節”這一術語的含義不甚了解,因此譯文中選擇了“authorise”(授權),簡單明了地傳達了源語言中的文化含義。之后,“連坐三族”譯為了“punish your entire clan”,忠實地傳達了其含義。“clan”在牛津字典中的釋義(正式)為“a group of families who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12]”(有血緣關系的家人),“entire”(整個的)置于名詞前對家人的范圍進行強調,說明了刑罰的嚴酷性。但“entire clan” 與“三族” 的外延意義稍有偏差,可以翻譯成“entire clan in three generations”。
2.3.2 語境層面
原文:久仰。(00:41:37)
譯文:It's an honor.
高適到長安后尋求舉薦無門,只有岐王愛才,給了他在玉真公主——皇帝最寵愛的妹妹前表演舞劍的機會,但上陣殺敵的高家槍法無法討得公主歡心。高適抑郁之時,遇見了少年杜甫,在詢問少年是何人并得知來自京兆杜家后,即“久仰”,表示仰慕已久,是多用于與人初見時說的客套話。
將“久仰”翻譯為“It's an honor.”譯者通過增加形式主語,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其次,譯文省略了其后的“to meet you”,句式簡潔明了,結合語境、考慮到前面杜甫已表明自己是京兆人氏,并不影響受眾理解。同時,在詢問少年的身份時,高適單膝跪下,右手持著長槍、左手自然放在左膝,眼神跟隨著少年的走動。這一畫面流露出了高適可貴的品質,即使在面對年紀尚小的少年,仍給予了平等的問候與禮儀。另外,杜甫在道明身份后,向高適行了拱手禮;而高適回復時表達對京兆杜家久仰,其向側方作揖,彼此的知禮為二人今后深厚的友誼埋下了伏筆。
2.3.3 內容層面
原文:揚州,真是個銷金的溫柔鄉。(00:48:04)
譯文:Yangzhou was full of temptation and sweetness.
高適離開長安,前往揚州赴與李白的一年之約,乘船在揚州河上,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落花飄落,一副繁華的景象,高適不禁感嘆道:“揚州,真是個銷金的溫柔鄉。”銷金的溫柔鄉形容紙醉金迷、極其迷人的環境,讓人無法自拔深陷其中,感到無比滿足與愉悅。
畫面中高適站在船頭,四處觀望著揚州夜景,到處燈火通明,周邊岸上是來來往往的人流、熱鬧非凡;岸邊的店里有女子在翩翩起舞,不時傳來人們的喝彩聲;橋上三三兩兩的女子在打鬧,輕快的笑聲陣陣傳來,整個畫面中飄落著粉色的花瓣。
譯者將“銷金的溫柔鄉”譯為“(be) full of temptation and sweetness”。首先,其將兩個形容詞轉化為名詞,并使用短語“(be) full of”(充滿),強調了揚州的吸引力。其次,譯者采用了意譯的方法,用“temptation”(誘惑)生動形象地表示了揚州充滿了各種誘惑,“sweetness”(愉快、美妙)則烘托了一種沉醉其中、流連忘返的氣氛。兩個名詞的翻譯與畫面想要傳遞的揚州之繁華相呼應,視覺等多形式聯系產生的觀影效果也由這兩個詞輔助實現。
2.3.4 表達層面
原文:(高適)如今動蕩之際(00:05:05)
(侍從)朝廷的軍書如雪片般傳來(00:05:12)
譯文:These are turbulent times.
The court has sent a flurry of order.
高適在得知朝廷又殺了一批存二心的大臣重將后,雙手向側方微微作揖,表明圣上殺伐果斷。又想到當下局勢,不禁憂慮“如今動蕩之際”。畫面中高適頭發花白、眉頭緊皺,眼睛望著桌上的軍事地形圖,眼神里充滿了擔憂。話音剛落,音效中一陣風聲突然增大,軍帳被吹開,一股寒氣夾雜著雪片涌入帳內,徑直吹到他的面前。高適身邊的年輕侍從小跑關上賬門,回到高適身邊說道:“朝廷的軍書如雪片般傳來。”侍從身體微曲,雙手交握在一起,眉毛也是緊蹙著。從視覺模態上看,高適與侍從的神態以及侍從下意識的雙手動作表達了二人內心對事態的擔憂、對國家存亡的深厚民族情感。從聽覺模態上看,在高適說完“如今動蕩之際”后,徒增的風聲與表達內容“動蕩”相互呼應,凸顯了形勢的嚴峻。吹入帳的雪花呼應著被比作雪片的軍書,相互照應。
將“如今動蕩之際”譯為“These are turbulent times.”順應了英漢句法上的差異,使得句子具有了完整的主謂結構利于受眾短時間內產生共情。此外,譯者將“而朝廷的軍書如雪片般傳來”譯為“The court has sent a flurry of orders.”主語由“朝廷的軍書”變為“the court” (朝廷),對于可能不太了解“軍書”的英語受眾而言,減少了冗長主語可能導致的不良觀感,巧妙處理了源語言文本中隱含的被動含義,保留了原句傳遞的壓迫感。另外,考慮到字幕的長度與觀影停留時間的配合、觀眾的閱讀速度,為了確保觀眾能及時獲取有效信息、避免譯文過長導致的信息缺失,這兩句譯文都相對精簡。多種模態相互作用,語言與視覺、聽覺等非語言因素的交互共同構建了完整的表達意義,讓字幕翻譯獲得了不錯的跨文化交際效果。
3 多模態話語分析視域下電影字幕翻譯和文化傳播策略
3.1 翻譯策略
對影片《長安三萬里》中習慣用語、古詩、句式進行多模態話語分析,可見就文化層面而言,譯者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對源語言和目的語國家文化有深入透徹的了解,并能夠運用相關知識靈活地進行翻譯、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困難,恰到好處地傳達出文化韻味,進而架起彌合文化差異的橋梁。在語境層面上,譯者應該綜合考慮影片所設定的社會背景,結合視覺、聽覺等多重模態考量,表達字幕文本中蘊含的深層含義;同時根據上下文語境,確保句子之間的前后銜接與意義連貫,避免觀眾感到不明所以、降低電影觀感。從內容層面上看,最重要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語言符號的情感意義、文化內涵等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讀者。要特別關注各種模態之間的相互關聯,整體把握多種模態共同構建的內涵,進而幫助目的語受眾快速、確切地掌握影片所傳遞的信息。就表達層面而言,譯者應重點關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交互,考慮諸如字幕長度與觀影停留時間的配合等,以及與視覺、聽覺等模態的意義共建,對字幕排版布局進行相應調整以增強表達效果。在選詞和句式上注重譯文的內涵性、易讀性和可欣賞性,從而更直觀地塑造中國形象,讓受眾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3.2 文化傳播策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構建中國話語、中國敘事體系和更好傳播中國的國家形象。影視劇作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媒介,探索其對外文化傳播策略必要而緊急。《長安三萬里》等中國民間故事電影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標識著獨特的民族精神,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
在相關的文化傳播中應加大對相關電影產業的投入、對高質量文化傳播電影進行政策扶持,并進行官方宣傳,集思廣益,聚焦歷史文化,共同加入推廣優秀影視化作品、傳播中國文化的進程中來。鑒于影視字幕翻譯的重要性,相關部門的發展需要聚焦于培養具有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的官方譯者隊伍,健全翻譯審查機制,發揮廣大民間字幕組影視作品文化傳播的強大助力作用。為了實現影視化作品的對外文化傳播,應聚合譯者、相關部門和整個社會的力量,提煉中國故事的普遍價值,以受眾樂于接受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4結束語
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的習慣用語、古詩和句式作為代表性語言符號,與視覺模態非語言符號和聽覺模態協同,構建了相關中國民間故事的核心話語,生動刻畫了大唐盛世的社會風貌和人物的氣節風骨。在多模態話語分析框架中,基于文化、語境、內容及表達層面,盡管個別譯文的外延意義不夠準確,相關字幕翻譯較好傳達了多重模態下的話語意義和主題價值,塑造了厚植文化底蘊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張曼.多模態視角下的影視字幕翻譯:基于圖文邏輯語義關系的研究[J].濟寧學院學報,2018,39(2):70-74,79.
[2] 黃晨, 覃蘚婷. 多模態話語分析視域下《倒計時:立春》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建構[J]. 文化產業,2023(27):148-150.
[3] BARTHES R.Rhetoric of the image[M]//BARTHESR.Image Music Text.London:Fontana,1977:32-51.
[4] 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5] 張德祿.系統功能理論視閾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框架[J].現代外語,2018,41(6):731-743.
[6] 劉悠翔.從《霸王別姬》到《長安三萬里》,都被她譯成英文[EB/OL].(2023-07-24)[2024-04-24].https://www.infzm.com/contents/253412.
[7] 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3):24-26.
[8] 施光.中國文化中的“龍”與西方文化中的“Dragon”[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6):158-160.
[9] 謝莉.翱翔于中國詩學星空的大鵬:試談李白詩中的大鵬意象兼及趙義山先生對大鵬意象的新創[J].文史雜志,2023(03):14-18.
[10]劉婷.《早發白帝城》空間意象圖示下的翻譯生態觀[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7):49-52.
[1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2]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9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