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移動互聯技術與數字化資源的高速發展,衍生出大量基于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學習模式。本文旨在研究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構建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推動公共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分析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學習模式的應用現狀,并探討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關鍵字:互聯網;公共課程;學習模式
在5G移動互聯網時代,伴隨著高校學習模式的改革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迭代,進而全方位地改革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的生態系統,使得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學習思維的改革不斷發展和更新。在此背景下,深入討論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形成依托互聯網進行教育發展的模式。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設施。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利用移動設備進行接收,形成交互式的學習方式。將移動設備應用在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學習模式中,將傳統高校公共學習模式與移動互聯網學習模式相結合,進而激發高校學生學習的興趣,突破學習地點與學習時間的限制,激發學生對公共課程的興趣。
一、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存在問題
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存在一些問題。高校公共課程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全體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需要進行必修和選修學習的課程。這些課程可分為兩部分:其一是文化類公共課程,具體內容包括外語、數學等;其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包括法律基礎、形勢政策、思想道德修養等。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必修課,是全校大學生必須學習完成的課程。而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全新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模式相比較,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與先進性。將移動互聯環境下的學習模式應用于高校公共課程中,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形成的全新的學習模式,旨在通過互聯網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進。
(一)學生學習時長持續性的問題
與傳統課堂教學的主體是老師有所區別,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主體變為學生。與教師相比,學生在接受新鮮事物方面更快也更容易,因此,當學習模式發生改變時,學生能夠快速掌握移動互聯網終端實現自主學習的模式。但大學生在接受新鮮事物的同時,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缺乏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進行高校公共課程系統學習的規劃和時間安排。另外,與傳統課堂相比,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缺少教師的監督與指導,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完全需要依靠學生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較強的學生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效果最佳,而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學習效果相對較差。起初,學生對新的學習模式充滿好奇與新鮮感,但隨著新鮮感的消失,學生則陸續出現倦怠的表現。在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課程學習的同時,學生可能也在利用手機終端進行網絡游戲、觀看短視頻等其他活動。最終,這可能導致學生未能完成教師布置的課程作用,未能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同時,也會影響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效果。
(二)教師應用移動終端效果差異性的問題
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全新教學模式,對教師適應新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設計的能力提出了相對較高的要求。一些教師可能在工作思想上未能正確認識到在移動互聯教學模式下,高校公共課程的學習價值和優勢。而一些年齡較大或對移動互聯網設備應用不熟練的教師,缺乏利用現代化手段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他們不愿意利用現有互聯網平臺中的高校公共課程相關教學資源,未能利用手機終端及時跟進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在互聯網模式下對學生產生的學習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與反饋。但相對年輕的教師則對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持積極態度,他們課前準備大量視頻與文字資料,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的豐富性,助力課程教學過程,減少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重復性活動,從而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因此,應該引導和幫助那些尚未完全掌握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公共課程教學模式的教師,讓他們體驗移動互聯網環境帶來的公共課程教學模式的優勢,進而更為積極主動地推動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教學與學習模式。
(三)課外教學被忽略的問題
對于教師而言,課堂中講授的內容為課內教學。通常,教師能在課堂內按照教學大綱與授課計劃高效、認真地完成教學內容。然而,由于高校公共課程的學時限制,很多豐富的教學內容無法完全在課堂上展示。在缺少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中,教師往往僅能在課程結束時將更多的教學資源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分享給學生,缺少動態視頻的生動性,因此學生在課外教學展開的效果并不理想。導致互聯網環境下課外教學效果較差的原因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方面,授課教師可能對課外教學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僅僅關注課堂教學內容而忽視了課外教學環節。此外,學生對課外教學的忽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僅僅依靠教師口頭的作業布置,缺少對課外教學環節的督促與檢查,是學生容易忽略高校公共課程課外教學的環境因素。外部因素方面,缺乏一個易于傳播課外教學內容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教師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環境中的APP來發布高校公共課程課外教學資源,那么教學資源的種類將不僅限于傳統的文字與圖片,還可以包括網絡視頻與視頻直播。這種方式可以突破傳統課外教學資料的滯后性,因為網絡視頻的傳播速度更快,從觀看角度來說,比文章和圖片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網絡直播具有實時性與互動性,學生可以第一時間在直播中掌握信息資源,并且可以通過網絡留言的形式與主播進行實時互動,這將極大地提升學生參與課外教學的參與性與積極性。
二、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
(一)構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優勢
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當代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甚至部分同學擁有多部手機,這為構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條件。除了具備傳統課程的基本屬性,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還具有突破固定時間和空間的特點。學生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在學習模式上打破了傳統課堂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限制。這種模式尤其適合公共課程,因為公共課程的學時相對較少,課堂內很難做到內容的深入拓展。通過互聯網的便捷性,豐富的課程資源能夠進入學生的學習內容中。并且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恰當的時間進行公共課程學習,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例如高校公共課程中的文化類課程屬于基礎公共課程,學生可以在前往食堂與宿舍的路上,以及等候公交車時可以進行課程觀看。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有效利用零散時間進行學習,將整塊時間用于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復習。
(二)構建個性化學習模式
與傳統課堂相比,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專業特點與自身的興趣點,選擇和調整公共課程的學習內容,充分利用移動網絡平臺中的教學資源,有效擴展高校公共課程的課題教學內容。這樣形成了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模式,打破了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滿足高校公共課程教學大綱內容與課程時長的基礎上,學生選擇學習方向與學習地點的權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三)構建交互式學習模式
傳統課堂的交互模式經常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種交互模式具有一定的階級性與局限性。教師提問是自上而下的詢問形式,而學生在課堂內回答問題的時間和人數都是有限的。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構建交互式學習模式打破了階級性與局限性。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中,提升了學生的交互權益。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文字和彈幕的形式在課堂上向課程教師提出建議或希望,比如希望教師重點講解當前知識點或對當前內容進行提問。這樣教師能夠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看到學生的疑問,進而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學生的疑問。與傳統課堂相比,學生提問不會打擾教師正常授課,也不會影響教師的授課邏輯性與整體性。當代學生普遍有社恐屬性,會盡量避免在公共場所進行公開發言,特別是在課堂上。而利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交互性,可以弱化學生的社恐屬性,并給教師選擇回答時間的權利。如果需要進行公開解答,則教師可以調整教學進度,在教師認為恰當的時間進行解答,減少對正常教學環境的影響。而當教師遇到學生提出需要重點講解的問題時,則可根據教學時間進行靈活調整。這樣能夠在課堂中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另外,可以利用手機端的微信和QQ等軟件實現雙向溝通與互動,形成教師與學生溝通的閉環,構建師生交流的無障礙平臺。
(四)構建即時高效的學習模式
由于高校公共課程的教師每周與學生見面時間與次數相對有限,因此在課后學生遇到問題與疑惑時,可以利用手機端的社交軟件(如微信和QQ等)及時與教師進行課程內容的溝通與探討,形成即時與高效的溝通模式。此種溝通模式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移動互聯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的對策建議
(一)正確樹立價值導向
在高校公共課程中引入移動互聯網學習模式具有諸多便利,但同時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使學生能夠正確認知通過手機進行公共課程學習的優勢與弊端。利用手機進行公共課程學習具有兩面性,手機終端的學習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具有潛在的不良影響。此外,在互聯網環境下,手機終端除了具備學習功能外,還兼具聊天、游戲等娛樂和休閑的功能,容易讓學生在利用手機終端進行學習的同時進行娛樂活動。過長時間使用手機,容易使學生對手機產生使用依賴,嚴重情況會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甚至出現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情況。因此,在利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樹立移動手機學習的動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使用習慣。
(二)豐富學習內容
互聯網環境下具有國內外優秀的移動學習資源。在高校公共課程中,教師要積極的將豐富的資源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移動終端的科技發展遠超出作為通信工具的作用,而形成了具有綜合性、交互性的移動設備。伴隨著網絡技術的成熟發展,互聯網的資源多樣性優勢逐漸展現。例如,可以直接在課堂中播放和講解中國大學慕課、騰訊課堂、人民網等互聯網資源,真正地將互聯網資源應用到高校公共課堂學習過程中。同時,可以制定多模塊化的學習資源庫,通過多資源與多模塊的形式,為學生制定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資源庫,真正做到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的學習模式。
(三)構建便捷性移動學習模式
充分發揮互聯網環境下手機終端的便捷性,減少學生因為學習地點與學習時間等客觀原因的限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由掌握學習時間,并且建立合理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的評價體系。根據學生在移動平臺上完成的學習時長、課程簽到次數、作業完成情況、課題回答問題等情況進行量化評定,讓學生能夠通過相關量化數據掌握自身學習情況,實現學習情況的透明化,成績評分的公平化。其優勢是強化優秀學生積極參與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模式,以數據形式督促自控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程教學內容的要求。此外,具有量化的教學過程有利于教師進行課程成績評定。
四、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是信息化時代進程的必然趨勢。作為全新的移動環境下的學習模式,其改變了傳統高校公共課程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具有教學方法靈活、教師與學生交互性強、教學內容豐富的特點,并且在授課時間上充分滿足了大學生碎片化學習模式的需求。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參與高校公共課程學習模式具有便捷、自主性和選擇性的特點。
作者單位:張雪菲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5-04-29.
[3]張興旺,黃曉斌.數字圖書館跨媒體檢索研究綜述[J].情報資料工作,2014,35(3):37-39.
[4]趙靖巖,胡振波.大數據環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1):92-95.
[5]喻小繼.基于大數據應用的個性化教學信息服務平臺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15,33(1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