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敏
[摘? 要] “赤壁三絕”,即《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三篇絕世佳作,皆是蘇軾被貶期間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時有感而發的作品。此三篇作品雖是創作于遭遇悲慘境遇之際,卻蘊含一股超逸之風,體現一種在困境中尋求超脫的人生理想追求,揭示了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超然脫俗的高尚情操。本文以蘇軾的“赤壁三絕”為研究載體,感悟蘇軾在跌宕人生中的超脫之風,進一步體會蘇軾的生命觀、進取觀和宗教觀,學習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觀以及其精神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赤壁三絕? 蘇軾? 樂觀曠達? 人生觀
[中圖分類號] I2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9-0082-03
昔日政敵王安石曾這樣評價蘇軾:“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當代國學大師林語堂也如此說:“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1]蘇軾有何種魅力竟引得無數人稱贊?文學作品作為情緒抒發的載體,可以讓人從中窺探作者的思想與靈魂。本文將從蘇軾的“赤壁三絕”體味蘇軾在跌宕人生中的超脫之風,學習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觀。
一、“赤壁三絕”與蘇軾的人生困境
1.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
蘇軾傳奇的一生,不僅在于其才華斐然,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都登峰造極,更在于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豪放灑脫、淡泊超凡都是其人格標簽,縱使人生境遇起起伏伏,仍不失曠達天性。人生世事總是無常,縱覽蘇東坡的一生,年少成名、滿腹才情、天賦極高,本致力于將滿腔才華施展于君朝,但可嘆一生飽經憂患坎坷,由于時局動蕩,政治仕途歷經艱辛。盡管蘇軾在政局風云變幻中屢遭迫害、多次被貶及流放,幸其終不改樂觀曠達的天性,努力在困境中尋求解脫之道。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構陷入獄,在經歷了一百零三天的牢獄折磨之后被釋放,繼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從京城朝臣到“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的地方實權小官,蘇軾歷經了極大的身份轉變,但更令其難以接受的是心理上的落差,心性純良之人被奸佞小人迫害淪落至此,而無世道替他正公平,年少時的理想憧憬早已隨世事消散,只剩中年時的無奈與唏噓。
2.與客同游,情灑赤壁
處于逆境之中的蘇軾,也有滿腹惆悵與苦悶,但他卻能在困境中獨立思考,力求超越苦痛追尋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和更廣闊的人間天地,此種思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皆得以體現。在黃州任職的五年,對蘇軾來講是一場孤獨的心理歷練,心際苦悶的蘇軾常常通過游覽自然風光來排解惆悵之感。基于此他創作了大量寄情自然、抒發人生感悟的文學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赤壁三絕”。《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這三篇作品不僅展現出自然風光的如詩如畫、雄偉磅礴、綺麗壯美,而且蘇軾運用了吊古傷今的寫作手法,啟發人類對深邃無比的歷史進行沉思和對宇宙規律、人生哲理進行探索。這三篇作品體現出蘇軾在困境中尋求超脫的人生理想狀態,也揭示出他樂觀曠達的人生觀。
二、“赤壁三絕”中蘊含的曠達人生觀
自“烏臺詩案”之后,蘇軾的詩詞便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凡[2],繼而轉向寄情自然山水、體悟人生,頗有曠達淡泊之風。《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三篇作品,皆是蘇軾游覽赤壁(鼻)磯有感而發的作品。黃州赤鼻磯,在今湖北黃岡,并非三國時期曹操與周瑜赤壁之戰原址,只因赤鼻與赤壁音近,于是蘇軾將錯就錯,便將難以抑制的滿腔情懷借此地徐徐抒發。這一篇詞和兩篇賦中,蘊含著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觀,包括生命觀、進取觀、宗教觀。
1.生命觀
歷史長河如長江之水奔流不息,宇宙孕育了無數生靈,同時又有無數生命隨時間流逝而消失殆盡。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生命,生命也不斷發生、綻放、隕落,如何解釋和看待這種自然現象一直是亙古不變的課題,蘇軾也在“赤壁三絕”中給予了他的答案。
首先,是對人生苦短的感慨。“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蘇軾也在感嘆時光飛逝,壯志未成可惜已經兩鬢斑白,時間從來不會為誰停留等待。“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漫長的宇宙演變過程中,人類的一生假若與宇宙的生命相比較,人的生命不過是天地之蜉蝣、滄海之一粟,匆匆一瞬、轉瞬即逝,生命何其短暫和微渺。而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也正是如蘇軾所言,宇宙已經存在138.2億年,而一個人的壽命只是短短幾十載,何其短暫。
其次,是對歷史生命的沉思。“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當年風華正茂,臨戰瀟灑從容,指點江山的豪杰形象,到頭來,也只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曾經稱霸一方,如今又在哪里呢?像周瑜和曹操這樣曾經風姿卓越的英雄人物現在不也是消失在時空,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下只余空想。
再次,是對宇宙生存法則的認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揭示了整個人類的發展規律和普遍命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則是揭示了宇宙的運轉與生存法則。
最后,是對豁達人生觀的認證。“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世間萬物終將歸于縹緲,既然人生短暫,又何必執著當下,學會拿得起放得下,學會知足,學會在有限時空中追求創造,方能在人生困境時獲得解脫,使人生變得有意義。
2.進取觀
蘇軾在面對仕途時內心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他十分渴望施展自身的才華報效國家,為民眾做出切實真事;另一方面,屢次被貶,內心苦悶悵惘,對朝堂生發出無奈之情。
他暮年被貶、泛舟赤壁時,道出“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和“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之詞,遙想赤壁古戰場孕育出無數杰出英雄人物,回憶的是周瑜的雄姿英發和曹操對戰事的運籌帷幄,他心中是憧憬著成為周瑜和曹操這樣的英雄。蘇軾創作之時,北宋當時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朝廷萎靡國力虛弱,遼夏軍事政權又嚴重威脅中央集權,他有著一腔報效國家的熱忱,渴望成為周瑜和曹操那樣稱雄一方的豪杰。
可隨即又發出了“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慨嘆,抒發了自己的無奈之情。雖然自己也想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為國為民作出貢獻,但世事不如他所愿,被貶黃州,任職一名無權小官,又如何將滿腔雄心付諸實踐呢?這隱藏在蘇軾內心的空虛與悲哀,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苦悶之情。
在向往與無奈之后轉向了超脫。“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在苦悶之際尋求解脫之道,形成了寵辱不驚的得失觀,進入一種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樂境[3]。正如蘇軾所言:“勝固欣然, 敗亦可喜。”他選擇了凡事盡力而為,而后順其自然,被貶又如何,地方小官又如何,在自身職責范圍內力所能及地幫助民眾也不失為樂事,所以他在貶謫之地為百姓解決民生問題,也得到百姓的一致稱贊。
3.宗教觀
蘇軾的人格精神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與熏陶。“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中分別引用周瑜和曹操兩位英雄形象,實際是抒發對個人身世的感慨,隱含著建功立業的思想,渴望自己成為像周瑜和曹操一樣稱雄一方的豪杰,流露出儒家積極入世和安邦濟世的思想。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適有孤鶴,橫江東來”“反而登舟,放乎中游,聽其所止而休焉”“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是對道家順其自然、清靜無為的思想內涵的體現。當時正處于惆悵苦悶之中的蘇軾,打破了他曾經奉行的“致君堯舜”的人生理想,開始出現由儒家積極入世思想向道家歸隱塵世思想的轉變,希冀借助道家得道成仙的理想,來擺脫塵世的喧囂和痛苦[4]。
但“知不可乎驟得”,蘇軾又求助佛家,發出“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的感慨,企求忘憂無慮、超脫自然。
蘇軾把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道家歸隱塵世的思想,以及佛家超脫自然的思想融合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宗教觀,奠定了蘇軾樂觀曠達、超脫自然的人生觀。
三、蘇軾曠達人生觀的現實意義
人生在世幾十載,順境與逆境交織乃是世間法則,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經歷在逆境中掙扎的時光。思想狹隘之人會被困境中的微小瑣事所壓倒,從而一蹶不振;心胸開闊者則勇于在困境中尋求出路,不斷成長為獨當一面之人。蘇軾一生歷盡磨難與坎坷,在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中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即沒有選擇躲到田園來逃避現實,也沒有厭倦人生而終止生命,而是直面人生的各種挫折,并在苦難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發出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的感慨。蘇軾形成的這種通達思想,讓他無懼任何困境,并把逆境中的每一刻都活出了獨特的價值。蘇軾這種曠達的人生觀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很大啟示。
首先,促進個人發展。“赤壁三絕”中所表現出的曠達樂觀的思想啟迪著當代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在苦難和挫折面前應該以樂觀和通達的心態應對。尤其是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正處于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即將迎來社會帶來的壓力與挑戰,迫切需要從蘇軾的人生境界中汲取智慧,學會泰然面對得失并樹立曠達情懷,塑造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做一名超脫曠達、堅毅樂觀、積極進取的當代大學生,努力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其次,激勵社會進步。雖然生命走向消逝乃宇宙不可改變的法則,即使這般,我們也不要滿足一時的得到,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社會不斷地前進、不斷地發展,人類文明才能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當今世界挑戰重重,生態環境愈加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病毒肆虐,這些都對人類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人工智能對人類文明的沖擊,也對社會敲響了警鐘。世界發展面臨困境, 我們更要學習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觀,為未來發展探尋新道路。
四、結語
從“赤壁三絕”中展現出來的蘇軾曠達的人生觀,散發著不朽的光輝,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前進。
參考文獻
[1] 唐樂.蘇軾詩詞中的生命觀[J].新紀實,2021(9).
[2] 林語堂.蘇東坡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
[3] 牛常紅.蘇軾的人生觀及當代啟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8.
[4] 張永芳.從《前赤壁賦》看儒釋道思想對蘇軾的影響[J].文學教育(下),2019(2).
(特約編輯 范?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