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超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將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理解核心素養內涵,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拓寬國際視野,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理念尤為重要。
一、分析語篇特點,開展思政教學設計
“Yangle Dadian”是牛津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Encyclopaedias主題的補充閱讀,旨在讓學生了解百科全書的文本特征,并通過《永樂大典》這一文本,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中華文化,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和文化觀。
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永樂大典》的編纂,體現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化成就,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愛國心。
歷史意識教育。通過《永樂大典》的遺失和現存副本情況,引導學生思考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保護傳承。探討明朝滅亡后《永樂大典》原件失散的歷史,引導學生思考歷史變遷對文化遺產的影響,以及如何從歷史中學習,避免類似的文化損失。
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分析《永樂大典》未被印刷的原因,討論當時的技術限制和可能的解決方案,鼓勵學生思考如何用現代科技保護和傳播古代文獻。通過探討《永樂大典》可能的遺失原因,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歷史事件的能力,促進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二、推導語篇結構,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研讀《永樂大典》,并對其語篇結構進行推導。
進行引入和背景設定。闡述永樂帝朱棣發起編纂《永樂大典》的歷史背景及其初衷,幫助學生理解該決定背后的邏輯及其目標追求。
對實施過程進行細致描述。詳細介紹學者們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搜集并抄寫全國文獻,以及《永樂大典》最終完成的規模和內容。分析編纂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及其解決方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策略。
探討成果與影響。通過分析《永樂大典》對后世文化、科學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因果和比較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
關注遺失與保護問題。鼓勵學生探討《永樂大典》遺失的可能原因,并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分析、假設和解決方案能力。
進行綜合討論與反思。整合上述各點,全面評價《永樂大典》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在這一階段,需引導學生綜合運用邏輯推理、批判性思考,從多個角度評價《永樂大典》的價值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三、擺脫語篇局限,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設計讀后升華活動,旨在擺脫語篇局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意寫作活動。讓學生想象如果《永樂大典》完整地保存至今天,它會如何影響現代社會、文化或科學的發展。學生可以選擇編寫一個故事、一篇論文或創作一首詩,表達他們的想法,促進學生運用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歷史事實與現代情境結合,培養創新思維。
跨學科研究項目。學生分組探究《永樂大典》涉及的不同領域(如歷史、藝術、科學等),并提出一個現代應用方案或項目,比如設計一個基于《永樂大典》的虛擬現實歷史博物館,鼓勵學生跨學科思考,將歷史知識與現代技術結合,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角色扮演辯論。學生扮演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化官員等角色,就《永樂大典》的價值和應對遺失的策略進行模擬辯論。通過角色扮演和辯論,學生能從不同視角審視問題,提升批判性思維和溝通能力。
創新設計大賽。挑戰學生設計一種新的存儲和保護文化遺產的方法,不僅限于書籍,也可以是藝術作品、手稿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他們思考如何運用現代技術來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
通過全面分析《永樂大典》并探討其教學設計,展示了歷史文獻在思政教育中的獨特價值。該書不僅是一部古代百科全書,更是連接過去和現在、溝通文化和教育的橋梁。創新的教學方法和多元的活動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還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為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將《永樂大典》等歷史文獻納入課程體系,無疑會為思政教育帶來更深遠、更豐富的影響。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