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校園文化建設歷來是中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學生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融入特色鄉(xiāng)土元素和資源,能夠弘揚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與主流價值理念,助推本土化教學創(chuàng)新,實現(xiàn)高質量育人工作的轉型。文章圍繞“明理文化”開發(fā)利用的案例,探究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旨在為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帶來積極啟示。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 鄉(xiāng)土文化元素 明理文化
【中圖分類號】G4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6-12-03
一、特色鄉(xiāng)土文化元素應用于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闡述
“明理文化”,其核心要義是明學理,明事理,明做人的規(guī)范、標準與道理。由“明理”概念衍生出的文化觀念、文化態(tài)度、文化模式與行為規(guī)范,構成了可用于中學教育教學工作的校園文化元素。“校園文化彰顯學校特色內涵,既是學校品牌定位的根據(jù),也是直接影響師生凝聚力的關鍵因素。”[1]在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深度挖掘“明理文化”元素,使之與鄉(xiāng)土特色文化形成聯(lián)結,能夠極大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賦予文化建設者更大的操作空間,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走深走實。從另一個維度來看,筆者闡述的“明理文化”是一種基于傳統(tǒng)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向文化系統(tǒng),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凝結的產(chǎn)物,對中學生具有教化、引導、規(guī)范、約束、激勵的多重功能,在本質上發(fā)揮了浸潤身心的作用,有利于中學立德樹人總目標的實現(xiàn)。
對教師而言,將特色鄉(xiāng)土文化元素提取出來,構建為“明理文化”的實踐模式,一方面可以助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另一方面能夠與各學科教學有機統(tǒng)整,實現(xiàn)學科育人功能的再提升、再強化。例如教師在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美術、體育、生物等學科的教學中,通過滲透“明理文化”元素,推動鄉(xiāng)土文化由課堂走向戶外,與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聯(lián)結,共同致力于育人工作的深化,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積極效果。
二、“明理文化”元素應用于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錨定“明理”主題,細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
“明理文化”是特色鄉(xiāng)土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機融合的產(chǎn)物,代表著明學理,明事理,明做人的規(guī)范、標準與道理,是一種復合型的文化觀念、文化態(tài)度、文化模式與行為規(guī)范。概括來說,“明理文化”的主題就是明理崇德、積極向上、健康和美、開放包容,這是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內容。推進高水平的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學校領導與教師需要進一步厘清頭緒,錨定“明理文化”的思想主題,將特色校園文化景觀與環(huán)境設計作為重點,確保鄉(xiāng)土性的“明理文化”元素滲透在校園文化空間的各個階段及各個維度。一方面,廣大教師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執(zhí)行者,需要深刻領會“明理文化”的核心內涵,拓寬“明理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工作的路徑。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者要結合本校、本地實際,不斷為“明理文化”注入新內容,推進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及環(huán)境的設計、改造,使之展現(xiàn)良好風貌與時代特色。
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圍繞“明理健身,健康人生”的主題,構建校園特色文化景觀,與本地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聯(lián)結,營造“明理”氛圍,構建“明理”環(huán)境。尤其是一些人文景觀的設計以及裝飾性元素的運用,要突出“文明校園,健康校園”的風格與特色。例如通過設計孔園、善園、明理廣場、知書長廊、紅色基因講習堂等具有濃厚明理特色的校園景觀,烘托“明理文化”氣氛,讓學生漫步其間,接受“明理文化”熏陶,增強對鄉(xiāng)土文化的認知和熱愛。再如學校可以著力打造“明理尚美,多彩校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制作黑板報、DIY裝飾、明理主題海報等,融入個人巧思與想象,豐富校園文化景觀內涵,實現(xiàn)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深度契合,確保校園文化形成輻射力與滲透力。
(二)統(tǒng)攝“明理”資源,筑牢校園文化實踐根基
在中學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特色鄉(xiāng)土元素與資源的發(fā)掘、利用和整合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尤其是從打造“明理校園”的需求入手,廣大教師要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結合本地特色與風格,將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與“明理文化”緊密融合,合理分解“明+理”的實踐構成。將獨具鄉(xiāng)風鄉(xiāng)韻的文化元素注入校園文化實踐體系中,增強校園文化輻射力與穿透力,確保學生在“明理崇德,知書達理”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逐步提升身心綜合素質。
如表1所示,將“明理文化”作為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切入口,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要勠力同心,制定一體化的工作方案,從“明理文化”理念拆解、本地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知名人物功能釋放等方向入手,確保“明理文化”統(tǒng)攝下的特色鄉(xiāng)土文化資源融入其中,助推校園文化建設的深入,為教育教學提供支撐,為育人工作的轉型升級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筆者所在的廣西博白縣是知名的客家人口聚居地,在中學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著重開發(fā)本地客家傳統(tǒng)的文化資源和素材,融入“明理”校園文化體系,豐富文化底色與內涵。例如通過挖掘桂南采茶戲資源,對中學校園進行主題景觀打造,同時結合語文、歷史、美術、音樂等學科,定期開展校園文化采風活動、采茶戲創(chuàng)編競賽等,豐富校園文化形態(tài),讓學生在感知本地優(yōu)秀文化的過程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綜合能力,形成明事理、愛傳統(tǒng)、敬鄉(xiāng)土的思想與行動自覺。
(三)開展“明理”實踐,傳播正向文化價值觀念
以鄉(xiāng)土特色文化元素為導引,協(xié)同推進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工作人員要立足實際,以特色的主題實踐活動為抓手,以校園文化滲透為重點,確保文化進校園、思想入頭腦、精神駐心間。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要注重形式感及實體場景的塑造,另一方面要注重精神與心理層面的牽引和驅動,即要注重各類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和落地。以“明理文化”為主題,教師可以打造不同樣態(tài)、不同風格的實踐活動,以無形的思維滲透和精神理念傳播為重點,以有形的實踐活動、文化活動為載體,確保“明理文化”實踐成為中學生的日常活動,助推中學生正向、積極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
以筆者所在的廣西博白縣為例,校園文化建設可著重加強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理”導向下的校園德育實踐工作。推進特色的校園實踐活動,例如“禮儀教育”“感恩教育”“小公民實踐活動”等,通過融入博白縣本地的山歌、木偶戲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對學生進行“明理而知禮,知禮而達理”的言行規(guī)范教育,展現(xiàn)校園文化的多元價值。
第二,傳統(tǒng)文化與紅色文化主題實踐活動。開展以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等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充實校園文化活動形態(tài),傳播正向價值觀與社會正能量。例如以桂東南博白縣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為載體,開展主題參觀、走訪、調研等活動,與校內文化建設形成聯(lián)結,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激發(fā)奮發(fā)有為、吾輩自強的情懷與動力。
第三,“明理”氛圍下的民族特色實踐活動。圍繞博白縣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如客家文化、雜技文化、編織文化等,推進“明理崇德,尚禮尊藝”的實踐活動。例如開展“博白芒竹編制技藝”的非遺主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認知,提升校園文化的“含金量”,促進學生鄉(xiāng)土情懷的形成。
第四,學科主題下的校園文化特色實踐活動。與具體的學科相結合,打造特色鮮明、獨具本地風韻的實踐活動,豐富校園文化形式與內涵。例如結合語文學科,打造書香校園、校園閱讀角,推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營造校園閱讀氛圍;結合歷史學科,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學習活動,提升學生政治素質與文化自信;結合物理、化學學科,打造“我是發(fā)明家”“科技創(chuàng)新展”等實踐活動。以學科主題活動為牽引,對學生進行教化、啟迪,使之明學理、增見識,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健全身心,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四)深化“明理”教學,補齊校園文化育人短板
從現(xiàn)實維度觀察,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從來不是單向的、靜止的,更不可能脫離教育教學實踐。高水平的校園文化建設既要與當?shù)氐奶厣幕o密結合,也要與學科教學形成有效銜接,使之收到雙向互動的積極效果。例如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本土化的語文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觀察、探究、思考、互動,融入現(xiàn)實生活,體驗語文知識的應用場景和價值。通過學科的牽引和驅動,學生能夠在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更加貼近鄉(xiāng)土,體會本地文化氛圍,逐步提升知識能力與文化素質。從這個角度看,“明理文化”的開發(fā)利用無疑也可以從學科教學的方向推進,將“明理文化”與不同學科有機融匯,構筑校園文化的育人根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真正展現(xiàn)校園文化建設的多方面價值。
例如在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chǎn)》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本單元的教材內容、知識主題,打造兼容課程知識與校園文化的主題活動,推進“明理文化”的要素挖掘與活動設計,實現(xiàn)“校園文化+學習活動”的雙向并行。具體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結成活動小組,圍繞“明理文化”內涵,借助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渠道搜集相關資料,同時開展戶外的走訪、調研、歸納、座談等,搜集本地特色“明理文化”素材和相關案例,然后制作成語文學習微課,通過文字材料、圖片、視頻、動漫等形式加以展現(xiàn)。在這樣開放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明理文化”元素成為學習驅動力,學生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開展實踐探索,既能拓寬知識視域,又能提升文化應用能力和水平。當然,在中學的數(shù)學、歷史、生物、道德與法治等不同學科的教學進程中,都可以圍繞“明理文化”的主題,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讓學生承擔更多“戲份和角色”,確保校園文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總之,“明理”主題引導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與特色的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能夠共同構成校園文化育人實踐體,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體而言,將鄉(xiāng)土文化元素滲透于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學校領導及廣大教師要群策群力,深入發(fā)掘特色文化內涵,開發(fā)利用特色資源與素材,加大文化建設力度與提升質量。筆者認為,基于“明理文化”主題推進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廣大教師、學生要積極參與,對特色的鄉(xiāng)土文化加以探索、剖析,構建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綜合體,使之與教育教學工作有機融匯,致力于校園文化形象的改進與優(yōu)質品牌的形成,為立德樹人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賴穎芝.校園文化視角下中學德育體系的構建[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2(10):60.
龐麗榮 / 廣西博白縣實驗中學,高級教師,從事中學語文教學(537600)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1年度“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專項課題“構建‘明理文化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共成長的實踐與研究”(2021ZJY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