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波 鄭剛
摘 ? ? ?要 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在遵循教育現代化一般發展規律的同時,又堅守中國本土立場。從本質特性上看,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既體現世界教育現代化的普遍性規律,又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還體現“兩個結合”賦予的特殊性,三者是辯證統一的。從主體價值上看,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既是領導主體與人民主體相結合,又是事實主體與價值主體相統一。從實踐方法論上看,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既堅持實事求是與驅動創新相結合,又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還堅持獨立自主與改革開放相結合。
關 鍵 詞 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教育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教育自主創新
引用格式 宋曉波,鄭剛.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征、主體價值和實踐方法論 [J].教學與管理,2024(18):1-6.
教育現代化是“一系列現代要素及其組合方式發生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是教育現代要素逐步占據主導性、支配性地位的過程”[1]。作為世界各國教育事業的共同追求,教育現代化雖有其普遍特征,但每個國家的教育現代化道路都有其獨特的特征,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路徑和模式。教育現代化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成功走出中國式道路”的進程中,開創了教育現代化的嶄新局面,成功地找到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順應國際潮流的教育現代化道路。從教育現代化在中國開啟之時,學術界就從理論體系、歷史演變、價值邏輯、實踐路徑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較豐富的研究成果,為開拓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但是,系統地研究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征、主體價值和實踐方法論等方面的成果并不多見。從哲學視角探討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邏輯,更有助于我們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精髓,還有助于我們從根本上理解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為什么能成功。
一、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性
1.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體現世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
人類的現代化進程開始于資本主義時代,教育現代化也是從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的。從文藝復興的思想啟蒙,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現代化開始發源;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科技水平的發展,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國家教育革新運動,教育現代化不斷深化;從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大爆炸,到世界范圍內的教育大變革,教育現代化日趨成熟與完善。從世界范圍來看,教育現代化是教育理念與教育價值、教育功能與教育目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等諸多要素發生巨大變革的歷史過程。多元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價值、明確的教育目標、規范的教育程序和科學的教育治理等標識是教育現代化的顯著特征。考察世界教育現代化的整體進程,雖然各個國家的起點不相同,推進現代化的方式也不相同,發展速度和現代化程度也不相同,但是如何協調教育數量與教育質量的關系、如何解決教育效率與教育公平的關系、如何平衡教育傳統性與教育現代性的關系、如何處理教育的民族性與教育的世界性的關系等,都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共同問題。這些普遍規律在各個國家究竟以什么形式體現出來,則是由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決定的。作為后發者,中國教育現代化不僅會把先發國家的經驗作為參照,而且會經歷世界教育現代化的一般進程,同時還要解決教育現代化推進中面臨的普遍矛盾。從近代中國社會“開眼看世界”到建國初期全面“學習歐美”,從改革開放“三個面向”到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中國教育現代化都在努力把握世界現代化的普遍規律,解決教育現代化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只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堅持從世情國情以及教育實際出發,采取了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戰略、不同的步驟,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道路。因而,我們需在全面認知世界教育現代化發展普遍規律的基礎之上,準確地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深刻理解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性。
2.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
“中國式現代化在本質上是社會主義現代化。”[2]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努力在共創共享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國教育現代化既遵循世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又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教育傳統。面對體系龐大、情況復雜的教育問題,中國教育現代化注定了要“走自己的路”,走適合自身民族特色的現代化之路,進而展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殊規律與獨特優勢。從根本上講,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內涵。
鴉片戰爭后,嚴重的民族危機倒逼著中國開啟現代化的探索之路。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批先進知識分子著手引入西方教育思想、開展教育實驗、培養新式人才,試圖在學習發達國家先進教育經驗的基礎上,革新傳統教育和建立新式教育,由此踏上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然而近代中國未能找到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領導力量和正確道路,時人對“教育現代化”的理解,簡單地等同于“西方教育現代化”或者“歐美教育現代化”的翻版。這種錯誤的認識,加之動蕩的政權體系,導致近代中國未能成功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教育現代化道路,未能改變近代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歷史命運。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自覺肩負起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重任,在革命斗爭中通過教育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素養和喚醒他們的革命意識,積極爭取無產階級教育權。盡管革命斗爭形勢嚴峻,教育基礎非常薄弱,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結合革命根據地教育的實際情況,依靠群眾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開創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教育現代化新模式”[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領導人民通過“一化三改”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開啟全新的教育現代化道路奠定了政治體制基礎。恢復和發展人民的教育事業成為中國開啟現代化道路的重心,教育向工農開門,“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教方針確立,揭開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新序幕。在1978年春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強調:“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4]可見,在改革開放的國家頂層設計中已包含了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思路。在1983年9月,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重大論斷不僅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標志著“教育現代化”這一理念正式融入我國教育領域的實踐探索之中,成為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1993年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要求:“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5]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目標,“教育現代化”首次完整而清晰地出現在國家政策文本中,是中國教育邁入21世紀的重要戰略布局。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展現出了鮮明的特色,這主要體現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敢于啃硬骨頭、闖深水區,集中優勢力量,著力解決長期困擾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解難題的制度優勢。中國教育事業在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公共教育投入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仍能夠取得跨越式的現代化教育發展成就,這一成果在國際間尤顯卓越。與此同時,即便面臨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更大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我們依然能夠推動全國范圍內的教育普及、教育公平與教育平等[6]。取得這些巨大成就的關鍵在于,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堅持了黨的全面領導,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從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來看,教育現代化是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與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物。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了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方向,反過來,教育現代化道路又受制于社會政治經濟的性質。在黨領導教育現代化的探索實踐中,我們始終堅守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把社會主義作為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根本遵循。如果忽略了社會主義對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本質規定性,而探討所謂的“現代化”,則無法理解中國教育現代化與資本主義教育現代化的本質區別。因此,中國教育現代化向縱深推進,必須深刻領悟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社會主義本質屬性。
3.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體現了“兩個結合”的必然性
黨領導的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過程中”[7]實踐生成的。一方面,“兩個結合”表現為“既結合教育現代化的實踐不斷推進教育理論創新,又善于用理論創新的成果指導教育現代化的實踐”[8],在開創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中,扎根中國大地,走我們自己的教育之路,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另一方面,“兩個結合”表現為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智慧和養分、在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過程中,遵循教育規律,形成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價值邏輯。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兩個結合”,根據時代特點、國情變化和教育問題,把握教育現代化的歷史方位和發展趨勢,作出戰略部署和制定行動方案,自主探索出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
“兩個結合”是黨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有益元素,探索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重要遵循。堅持“兩個結合”,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創造性轉化,彰顯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本質屬性。
二、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主體價值
1.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體現了領導主體與實踐主體相結合
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其實踐主體是人民群眾,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實踐的有機結合,是成功開創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決定性因素。近代以來,隨著無數仁人志士懷揣“教育救國”的理想,苦苦求索,最后都以失敗告終,探索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肩上。百余年歷史證明,加強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是教育事業發展最強大的動力,是推動教育現代化最有力保障,是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根本遵循。
中國教育現代化與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實現了同頻共振。在不同歷史時期,黨根據特定的教育目標和教育任務,制定和實施政治綱領,實現了黨對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全面領導。從黨的二大首次提出實現教育平等與教育普及的奮斗目標,到新中國倡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方針,再到新時代提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9] 的戰略任務;從黨的八大強調“堅持文化教育事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要地位”的歷史定位,到黨的十二大提出“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培養各種專業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10]的奮斗目標,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的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的戰略地位;從“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11]的行動方略,到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12]的方針路線,再到堅持“四個自信,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13]的戰略思維。這些政治綱領既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寫照,更是黨開創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戰略布局和行動指南。同時中國教育現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夯實了黨的政治綱領的基礎,為不同歷史時期戰略目標的實現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教育現代化與黨領導的現代化事業實現了同向共進。黨充分認識到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性、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在統籌領導現代化建設中開辟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革命時期,黨領導的教育事業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毛澤東指出:“科學文化的現代化即是題中之義。”[14]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強調:“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15]新時代,習近平提出:“要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16]可見,教育現代化在黨領導的現代化事業中的戰略性地位日益突出。黨領導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力量之源和興盛之本。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動力來源和奮斗目標。在新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向工農開門以及平民化、大眾化的辦學方向,人民群眾實現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的歷史巨變。改革開放后,黨中央確立了教育“面向現代化”的戰略定位,朝“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7]的道路前進,實現了人民群眾“有學上”的歷史變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邏輯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實踐邏輯,提出“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戰略目標,致力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望,努力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可以說,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始終把教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歸結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來。
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堅持黨的領導為根本,以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著力構建新時代面向國民、覆蓋終身、多元開放的現代教育體系”[18]。從新中國初期的掃盲教育廣泛開展,到改革開放后義務教育的有力推進;從基礎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到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促進學前教育普惠性發展,到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從構建全民教育教育體系,到建設學習型社會,等等,中國教育現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事實證明,人民群眾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實踐主體,不僅是教育現代化的受益者和擁護者,還是教育現代化道路的開創者和實踐者,“動員一切力量、智慧和資源發展教育,依靠人民發展教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一條寶貴經驗” [19]。
2.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體現了事實主體與價值主體相統一
資本主義國家作為教育現代化進程的發源地,在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中,資產階級高舉人文主義的旗幟,將人性從神權的壓迫中解放出來,使人類獲得解放。同時“資產階級按照以資本為中心的價值邏輯將工人階級組織在以機器為中心的生產邏輯中,使工人階級在生產過程中喪失自主性而淪為機器的附屬物”[20],導致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事實性與價值性相異化。
讓全體人民享有公平高質量的教育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實踐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高度關注區域、城鄉、校際間的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秉承“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理念,采取加大西部和農村教育事業投入的有效策略,穩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使我國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極大滿足了西部地區、邊遠農村地區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美好期待。同時為讓每位公民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人生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黨積極創造條件、制定政策,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讓人人皆有出彩的機會。總之,人民群眾是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事實主體,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是拓展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永續動力。
促進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價值追求。“教育現代化代表了教育發展的一種先進狀態,它不僅涵蓋了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革新,也包括了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教育結構體系的優化以及教育制度運作的改進等多個維度的全面轉型與升級[21]。”中國教育現代化已經由注重規模速度、條件裝備和技術手段的“外延式”發展,轉向注重公平、質量和效益的“內涵式”發展。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其最核心的功能在于促進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人是教育現代化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但是,人的現代化比制度現代化和器物現代化的實現要困難得多。人的現代化不是僅僅依靠增加經費投入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觀念的改變、文化的認同和精神的豐盈。“若一個國家民眾未能形成廣泛而深厚的現代心理素質,該素質是為先進制度注入活力的關鍵所在,同時,若那些掌握和運用這些先進制度的個體在心理、思想、態度及行為模式上尚未完成向現代性的轉變,那么,遭遇失敗和畸形的發展將成為一種必然。” [22]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全體人民現代化”這一價值目標,始終貫穿于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歷史全過程,從革命時期擴大教育權,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德智體全面發展”;從改革開放時期“培育四有新人”,到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一直是黨領導教育現代化的核心要義。習近平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23],賦予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時代內涵。總之,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開拓,立足國情實際,通過不斷解決地區、城鄉、校際間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切實滿足人民日益對美好教育需求,彰顯人的價值,突出人的主體性,實現了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的事實性與價值性上的有機統一。
三、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實踐方法論
1.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堅持實事求是與創新驅動相結合
中國現代化“不僅體現在中國的時空方位中進行現代化探索,其更深層的邏輯在于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立起本質的關聯”[24]。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實質就是用實事求是的認識論和實踐觀指導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用創新驅動的唯物史觀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以改革創新革除教育“痼疾”,推進教育體制機制變革,促進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
實事求是就是要明確中國教育的歷史方位。在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后,黨和國家廢除“兩個凡是”的錯誤指導,逐漸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旗幟鮮明的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25]在此指導下,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邁出更加穩健務實的步伐。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方式,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清醒認識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提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建設”[26]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支撐作用,開辟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道路。從“黨的十三大‘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到黨的十四大‘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7],以及黨的十六大確立的“科教興國”戰略、“人才興國”戰略,再到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強國”戰略,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等等,這些有關教育的宏觀部署,都是黨在開拓教育現代化道路中堅持實事求是工作方法的生動寫照。
創新驅動就是要堅定以改革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28],教育是創新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賦予了教育自主創新重要的時代使命,開啟了教育自主創新的新征程。”[29]在創新驅動戰略思維引導下,黨注重教育現代化道路的宏觀規劃,善于分析教育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通過資源調配積極調動地方的積極性,激活基層創新發展潛能,形成了“一地一案”“一校一策”生動發展的局面。黨領導教育現代化的百年歷程表明,創新驅動是教育現代化的永續動力,以創新激發教育活力,實現人才培養理念與模式的創新,是開拓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所在。可以說,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就是由一系列自主創新的成果鋪就而成的。
2.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作為統籌兼顧的哲學基礎,其內涵對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實踐提出了重點論與系統論相結合的具體要求。盡管教育發展具有獨立性,但是教育現代化的全面展開與充分實現,需要社會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持。改革開放以前,由于缺乏對經濟與社會形勢的準確判斷,過分追求教育現代化的速度與規模,提出了諸如“要逐步在大中城市普及十年教育,農村有條件的地方普及七年教育”[30]等不切實際的目標。這些忽視教育與社會諸要素共生性規律,脫離教育實際的導向,明顯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相脫節,也超過了教育事業本身的發展條件,最終導致“教育事業內部、外部結構比例失調,教育質量下降”[31]的局面。
“政治、經濟、文化等構成一個社會的核心結構,教育只是一個邊緣結構。不能離開社會主要構成要素的現代化去談教育現代化問題。”[32]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開拓,需要社會各主要方面的現代化為其提供先決條件。“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33]這個論斷充分揭示了教育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內生關系,明晰了教育現代化道路的發展路徑,強調了教育現代化要同社會現代化同頻共振。新時代以來,我國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條件,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現代化,使得各級各類的教育都取得了較大成果。可以說,在教育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良性互動中,實現了教育與社會各領域的緊密相連、互相促進,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整體進程[34]。
3.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堅持獨立自主與改革開放相結合
獨立自主與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其有機融合不僅體現了黨領導下的教育事業的創新實踐,更深刻詮釋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動力源泉。獨立自主是教育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能否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獨立、自主發展,對其教育現代化乃至國家命運生死攸關”[35]。近代中國教育現代化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中華民族受奴役的情形下,我們很難走上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在1958年,黨確立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這一發展策略成為黨在領導“四個現代化”建設工作中保持主動性和自主性的重要原則,不僅幫助我國在特定歷史時期有效應對西方發達國家及蘇聯的孤立與封鎖,而且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投身現代化建設的熱情和決心。得益于獨立自主的發展策略,中國人民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迅速走過了西方國家耗時數百年的工業化道路。
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始終堅守獨立自主,“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36]。改革開放的國策是從教育領域開啟的。鄧小平強調堅持“走自己的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深化改革的同時擴大對外開放,既大力引進來又積極走出去,取得了世界性的巨大成就,為我國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時代,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社會已步入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業已成為國際關系新形態。堅持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就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習近平指出:“只有扎根中國才能更好走向世界。”[37]以獨立自主的決心,不斷解決中國教育實際問題,成為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鮮亮底色。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破解了發展中國家遇到的“依附”發展,探索出既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又符合中國教育實際的現代化新路。
在教育現代化道路上,我們經歷了追求自我、實現自我,而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艱辛歷程。堅持獨立自主,不照抄照搬別國的模式,持續擴大教育開放,積極參與世界教育治理,將教育現代化經驗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內驅力,極大增強了教育現代化獨立自主的能力。中國教育現代化一直堅守獨立自主與改革開放相結合的道路,不盲從西方教育現代化模式與經驗,立足本國國情,切實解決教育難題,極大增強了自主探索教育現代化道路的信心,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教育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進一步豐富了世界教育現代化的內容。
參考文獻
[1][6] 胡鞍鋼,王洪川.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之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01):56-72+2.
[2][20][24] 周康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哲學意蘊探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2(01):33-40.
[3][19] 朱永新,羅晶.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教育百年[J].教育研究,2021,42(07):4-15.
[4] 實況錄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 (2013-8-19)[2022-1-28].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19/68126-2261
3089.html.
[5] 陳赟.教育現代化研究之十年[J].當代教育論壇,2003(10):17-19.
[7]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01).
[8] 王和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歷程的實現路徑[J].南海學刊,2022,8(01):2-8.
[9] 倪閩景.努力實現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 ?J]. 人民教育, 2021(06):1.
[10] 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胡耀邦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1982-09-08)[2021-
05-20].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
4526430.html.
[11][3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
[1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1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9(002).
[14]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14.
[1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1.
[16]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
11(001).
[17] 皇甫世杰.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認識[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37(12):1-6.
[18][21] 程天君,陳南.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百年書寫[J].教育研究, 2020,41(01):125-135.
[22] 劉馗.民族解放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現代化進程[J]. 社科與經濟信息,2002(12):114-117.
[23] 叢書編寫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初步認識[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20:7.
[25]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
[26] 郭振泰,范凡.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加速經濟建設[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1992(04):1-7.
[27] 李楠楠.百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啟示——基于中國共產黨歷次黨代會關于教育論述的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8):87-90.
[28] 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84.
[29][34] 鄭剛,宋曉波.自覺內生型: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新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23(05):9-15.
[30] 劉彥隨.中國脫貧攻堅典型經驗與模式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3.
[31] 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6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214.
[32] 褚宏啟.教育現代化的路徑[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2.
[33]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1.
[35] 豐子義.從世界現代化看中國式現代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5-15.
[37] 章忠民,魏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論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6.
[作者:宋曉波(1984-),男,湖北宜昌人,武漢音樂學院公共基礎課部,講師,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鄭剛(1976-),男,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
【責任編輯 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