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非遺”是中原文化的重要部分,對中原文化傳播的研究可豐富中華文化理論研究。研究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智能化生存和中原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將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展的重要課題。以河南“非遺”為研究載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梳理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基于非遺數字化進程活化非遺資源,旨在尋找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發展路徑,為河南“非遺”傳承、中原文化傳播以及中原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G127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2-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01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3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調研課題《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KL-2023-16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包含代代相傳的口頭傳統、表演藝術、民族技藝、節慶儀式等在內的多種形態文化形式,是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民族和地方獨特的文化記憶[1]。中原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主干和根脈,在長期發展中廣泛吸收、融合其他文化,最終成為古代文明的核心和引領者,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原文化自成體系,具有較高的祖根性和兼容性,研究中原文化對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具有重要意義。狹義上講,中原文化也被稱為河南文化,本文是以狹義上的中原文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2]。河南“非遺”是中原文化的重要部分,對中原文化傳播的研究有助于推動中華文化理論研究的豐富和發展。
隨著河南省各級政府機構對“非遺”傳承的重視,自1997年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對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進行研究[3][4]。2023年10月7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傳達了習近平重要指示,強調要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5]。基于此,筆者以河南“非遺”為研究載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梳理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旨在為相關部門提出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發展路徑,以期提高中原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并為河南“非遺”傳承、中原文化傳播以及中原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一、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認為,價值是物客觀存在的表征,且價值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價值離不開物的客觀存在,也離不開人的價值主體。非遺作為客觀存在的傳播產品,依托作為價值主體的非遺傳承人進行傳播,但在融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利用非遺傳播中原文化,是全媒體傳播形勢下的必然要求,更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不移使命和重要擔當。
(一)重塑中原形象,彌補“他者化”建構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華夏歷史變遷的生動縮影,而中原文化依托中原地域而衍生,主要是指生活在這一地域內的人類群體文化和生活在這一特定時空范圍內的環境文化的總和[6]。中原文化作為中華之根、華夏之魂,具有深厚的祖根性和良好的兼容性,而河南“非遺”作為弘揚中原文化的價值載體和價值體現,是中原地區歷史文化成就和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的“中”早在中國古代殷墟甲骨文中便有提及,本意代表徽幟,而“原”最早于西周青銅銘文中顯現,本意代表水源豐富且適合居住的場地。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在建構中原區域形象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夠積極傳播和塑造中國形象,且有助于針對性地建構中原傳播話語體系。“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7]河南“非遺”的傳承和傳播可以得體有效地重塑中原形象,彌補中原形象“他者化”建構的應有之義,從而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貢獻中原的一份力量。
(二)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順時代發展
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講好河南故事的責任擔當,更是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需要。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通過富含針對性的話語建構體系進行戰略性規劃,經由“一帶一路”沿線群眾傳播中原優秀文化故事。福柯(Foucault)和福勒(Flower)等“語言建構論”的代表性學者認為[8],話語作為一種行為方式和社會實踐,能夠制約并影響良好區域形象的傳播,甚至能夠引導和重塑廣大傳播受眾的認知,進而影響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利用河南“非遺”講好中原故事,是全球化時代賦予中原文化的堅定使命,也是鑄就中原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依托。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研究指向,不僅有助于解決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及發展問題,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原崛起和社會振興等問題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案,有助于打造河南地區文化高地,進而在迎合時代發展的基礎上解決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現實問題。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良性發展,既有助于沿線經貿合作往來,又能展現中原地區文化軟實力,推進河南省內涵式發展,提升中原地區核心競爭力。
二、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困境解析
在信息爆炸時代,非遺傳播也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若想提高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發展效果,最關鍵的是發現并解決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困境,方能針對性地提升中原文化傳播的實際效果。
(一)傳播群體:省內官方渠道為主,民間力量不足
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群體過于單一。目前來看,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媒體多由省內各級官方平臺搭建,利用省外、央視、國際的媒體平臺較少,因此,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僅在省內具有較大的傳播優勢,不利于提升河南“非遺”和中原文化在省外及國外的影響力。
除官方渠道之外,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主體中缺乏民間自發力量,河南“非遺”傳承后繼無人,生存空間遭到擠壓,對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發展不利。就現有傳播群體看,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過程中,普通群眾的參與力度較低,大多群眾僅偶爾參與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一些具體活動,多數群眾處于被動和從屬地位,較少有機會能為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發展建言獻策。
(二)傳播載體:平臺單一技術薄,傳授雙方互動弱
當前,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在傳播載體層面,存在傳播平臺不夠多元化、傳播技術驅動力較薄弱、傳播者和受眾互動性較弱等原因。首先,在傳播平臺方面,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主要依靠報紙、電視和官方媒體平臺,而短視頻、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存在推廣不充分的問題。若不及時領悟全媒體傳播的思維觀念,則不利于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走進更多受眾視野內,也會提高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難度。其次,在傳播技術方面,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所應用的傳播載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創新的技術應用,進而限制了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不利于挖掘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發展潛力。此外,在傳播互動性方面,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載體中缺乏傳播者和傳播受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存在信息交流不及時、不充分的情況。因此,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系統本身存在一定的結構性障礙和功能性障礙,可能會導致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進而造成傳播者和受眾對河南“非遺”和中原文化的認知、判斷、決策和行動的混亂,進而影響河南“非遺”和中原文化傳播系統的正常運行。
(三)傳播內容:文化內涵不足,非遺活態流變性差
河南“非遺”是歷史的沉淀,承載著中原地區各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和美學思想,是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也是人類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9]。河南“非遺”在傳承和傳播過程中對手工技藝缺乏活態化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河南“非遺”和中原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從而不利于挖掘河南“非遺”文化資源的人文底蘊,甚至會破壞河南“非遺”和中原文化的形象建構。河南“非遺”資源種類紛繁、內容龐雜,因此河南“非遺”資源的活態流變性會受到物質載體形式和傳承演化變異的多種制約。目前媒體平臺通常采用精確復制和大批量生產方式推動中原文化傳播,但該方法會在一定程度上桎梏河南“非遺”資源進一步活化升級,不利于河南“非遺”和中原文化的完整性解讀。
三、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路徑探索
在互聯網新時代,河南“非遺”必須牢牢抓住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傳播機遇,堅持保護和挖掘中原文化的思想精華,既要保留河南“非遺”在發展過程中的原汁原味,又要在滿足當下群眾互聯網生存的信息需求中,創新互聯網傳播方式,深化研究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耦合路徑,推動中原文化產業與傳播要素相結合,助力發展中原文化新業態。
(一)傳播群體:主流媒體協受眾,輻射全域
根據塔爾德“超邏輯模仿律”理論可知[10],個體對本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的模仿與選擇,總是優于外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因此,河南“非遺”在中原地區的文化傳播教育,在地理位置層面更加具有優勢。“非遺”傳承人作為河南“非遺”與中原文化的重要傳播群體,具有引領和主導中原文化傳播的作用。此外,政府在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應建立健全河南“非遺”信息反饋機制和中原文化傳播的認同機制,主動疏導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輿情發展,主動管控不利于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緊急事件,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對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協調作用。此外,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群體不是單向統一的,而是零散地分布在信息媒介的各處。在新媒體領域,人人都是傳播者,媒體生態的快速變革也會有助于提高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受眾質量,減小數字鴻溝帶來的認知差距。受眾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也會自主參與河南“非遺”和中原文化的信息傳播,進而有助于河南“非遺”和中原文化的個體化傳播。培養全媒體傳播人才,是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促進中原文化持續發揮價值引領作用。
(二)傳播載體:媒介融合發展,跨文化傳播
在數字爆炸時代,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平臺策略應積極順應傳播移動化、平臺社交化、形式視頻化等趨勢,運用AR/VR等大數據技術打造身臨其境般的沉浸式體驗場景,借助云計算服務根據不同受眾需求量身定做“非遺”產品和服務。借助數字技術能夠全面記錄,河南“非遺”資源的檔案數據,并借力社交化媒體平臺促進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活態發展,不斷提升河南“非遺”的傳播優勢,借助全媒體傳播的時代驅動力,促使中原文化跨越時空地域障礙,提升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的國際影響力。
目前,在三網融合的大數據時代,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均需要媒介融合。全媒體主要包括傳統媒體和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涵蓋了視、聽、說等多種感官刺激的信息傳播方式,其主要特點是實時終端運行、即時交互傳輸和動靜深淺聯動,因此其具有比單個媒體更大的傳播優勢。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能夠利用其不同媒介的傳播優勢,根據受眾需求和大數據技術的分析結果,以分眾傳播的方式為受眾推廣更適合其自身需求的河南“非遺”項目,進行超細分的全面覆蓋服務,從而實現中原文化的差異化傳播,提升河南“非遺”的傳承力度與中原文化的傳播效果,進而推動中華民族價值觀的跨文化傳播。
(三)傳播內容:受眾需求導向,開發文創品
河南“非遺”傳承是中原文化傳播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曾說“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11],表明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豐富資源,因此河南“非遺”傳承與中原文化傳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使命任務。收集、傳承足夠鮮活的河南“非遺”素材,可為中原優秀文化傳播提供堅實的傳播載體,有助于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12]。網民是河南“非遺”傳承的重要群體,也必定會影響中原文化傳播的視覺化進程。因此,河南“非遺”在深耕自身傳承活力的同時,要著力強化互聯網視聽表達,通過紀錄片、音頻、短視頻、直播、小說等形式賦能河南“非遺”資源,深度開發利用“互聯網+非遺”模式,將河南“非遺”元素融入當代文創產品,引領河南“非遺”消費新潮流,讓互聯網受眾沉浸式體驗中原文化的古老魅力。
四、結語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文旅廳的政策目標要求,相關部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中原文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十分重視[13]。河南“非遺”資源是中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深入把握河南“非遺”和中原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從河南“非遺”傳承的視角對提升中原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的要求出發,分析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完善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體系路徑等內容進行理論探討,可為河南“非遺”傳承和中原文化傳播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視角。在當前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仍需持續挖掘提煉河南“非遺”文化內涵,讓中原文化以多種傳播渠道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斷提升中原文化的傳播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汪振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產業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37-40.
[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9:44-46.
[3]董睿.新媒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發展——評《文化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J].新聞愛好者,2021(06):2.
[4]石巖.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10):3.
[5]中國人大網.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R/OL].
(2023-10-08)[2023-10-24].http://www.npc.gov.cn/npc/c2/kgfb/202310/t20231008_431988.html.
[6]蓋偉.新媒體視閾下中原文化認同與傳播機制探究[J].新聞愛好者,2018(9):4.
[7]白建國.解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24-26.
[8]黨蘭玲,閆亞平.新時代河南形象傳播話語體系建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12):96-98.
[9]沙家強.經濟審美之維及其美育定位——兼論文化產業發展的美學邏輯[J].管理學刊,2022,35(02):146-158.
[10]龍迪勇.模仿律與跨媒介敘事——試論圖像敘事對語詞敘事的模仿[J].學術論壇,2017,40(02):15.
[11]陳佳,賈士秋.新媒體環境下鄭州城市形象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0(10):4.
[1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3-08-28)[2023-12-11].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13]孫文杰.“互聯網+”時代中原文化傳播力提升路徑[J].青年記者,2017(14):28-29.
作者簡介:
趙予盈,女,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