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
地圖冊作為教科書的輔助資源,是以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新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為參照,以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而編寫的。粵版《歷史地圖冊(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以下簡稱粵版地圖冊)約有圖片180幅,除了傳統的路線圖、疆域圖等地圖外,還有其他如知識框架圖、表格、年代尺圖、人物圖像、文物圖像等各類圖片,可謂是類型豐富,素材多樣。就粵版地圖冊欄目設計來看,十分有利于開展深度學習。每個單元都有時間軸,對有關知識進行了持續整合,時空觀念貫穿始終。同時每個單元還設有單元導讀,每課有課時導讀,將單元或課時中的學習重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筆者以如何利用深度學習理念,對地圖冊進行充分使用,發揮其功能服務于教學,與各位同行分享。
一、以圖為境,對地圖中的信息進行深度提取,培養學科的關鍵能力
有別于傳統的知識框架或表格,粵版地圖冊中的地圖8-1“三國至隋唐文學藝術與科技成就”,將教科書中大段的文字用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簡單而又略顯枯燥的基礎知識變得靈動,也更具有空間感,同時可以利用的圖片信息也增加了。根據地圖8-1右下角的圖例說明,圖中信息大致可分為三類:文學藝術成就代表(人物)、科技成就代表(人物)和代表人物的籍貫或出生地。圖片中的表象信息都是一目了然的知識呈現,且有些零散、雜亂,很容易讓人忽視其中隱含的深層信息。“以聯想的、結構的方式去學習,是深度學習的重要特征”。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引導,引領學生逐步提取出圖片中的深層信息。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補充、聯想新的知識,從而實現知識結構化,構建一個新的知識體系。
問題1是根據地圖表象信息進行的設問,問題2是對原因的深層思考,問題3是結合教科書對地圖進行補充,進一步將地圖信息完善,其目的是讓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有關知識掌握得更全面。問題4則是針對完善后的地圖進行設問,不僅將圖例中的“籍貫或出生地”這一信息利用充分,還可以通過此問題發散學生思維,引起學生更多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針對地圖8-1的情境創設,通過精巧設問,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在動手與思考中對知識進行理解、遷移,并學會解決新的問題,這種深度學習的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以研為核,對地圖中的問題進行深度拓展,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
如果說粵版地圖冊中地圖16-1“兩次鴉片戰爭形勢圖”表現的是鴉片戰爭的過程,那么地圖16-2“兩次鴉片戰爭中國被割占的領土和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圖”再現的則更多的是結果。這幅圖彌補了教科書中沒有具體提及的內容,如“十口通商”,通過地圖的時空演繹,加強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利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的本質。當然,本質不可能自動呈現在眼前,需要教師對學習內容的精心設計和引導。“活動與體驗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表2就是以地圖16-2為例,通過對地圖中的角度分類設問,引領學生主動思考,在思考過程中引發內心的體驗,培育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表2中的例子是以素材為依據,從地圖信息中找角度,通過設置連貫的、完整的梯度問題鏈,指向核心素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五大方面在表2的案例中都有涉及,并非刻意凸顯“五位一體”,而是以上幾個問題的解決正好有助于這五個方面的提升。同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五個方面都有四個水平的劃分,在教學目標中的表達中可以不必細致地將每一個水平層次羅列出來,但是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畢竟選擇性考試和合格性考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教學實際中不可能通過一節課就能落實五個方面的素養和兼顧各個素養的不同層次,因此,更要兼顧好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的相互統一和協調。
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也是深度學習的根本追求。核心素養的培育體現在不斷地學會并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知識、能力和方法,嘗試并學會解決問題,需要階梯式的問題作為引入點和能力素養提升的“腳手架”,不斷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從而達到一定的能力或素養的高度和深度。這個過程是深度學習的過程,更是知識、能力和素養內化的過程。粵版地圖冊中的圖片有些信息量大,有些角度多,更有利于教師因圖制宜、靈活設問,為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服務。
三、以融為徑,對地圖中的要素進行深度整合,重構綜合性學習主題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賦予了教師更多的課程自主權和更大的設計空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整合,設計出更有探究意義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幫助學生拓展歷史知識的廣度和認識的深度。常見的整合方式有橫向和縱向的整合,如新課程標準中示范的活動主題案例“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就是縱向整合。粵版地圖冊素材豐富,很多圖片都可以從中提取多個歷史線索,將相同的或有關聯的線索整合在一起,從而凝練出或建構出新的綜合性探究學習主題。表3就是將多個地圖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主題“中國古代(戰國至明清)的經濟發展”,并針對此主題,設計3個探究性問題和活動,促進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培育學生的各項學科能力和素養。
表3中的例圖都是經濟發展方面的地圖,其共同的地圖元素有:糧食主要產區、手工業中心、商業中心、水利建設地區,據此設計探究問題,更有利于把握戰國至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線索。這種縱向整合的思路在選擇性必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如《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的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地圖開展教學。當然,也可以將地圖冊上、下兩冊中的素材進行橫向的整合。若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教學素材絕不限于地圖冊中的圖片,教學主題也可以更豐富。圖片有其自身特點,相對而言,地圖可能比較適合疆域的變遷、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海洋意識的培養等這樣的一些主題。整合的目的是更好地實現知識融合,培養思維方式,從這個角度而言,還可以嘗試整合其他學科,建構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主題。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