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姣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關注學生切身生活體驗為主的課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聚焦核心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因此,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核心素養的滲透,加強學生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現狀分析
(一)忽視學科素養的培養。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樹立“教材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的執教理念,我們要切切實實地深入課堂教學,深刻分析每一節課所要貫穿的核心素養理念是什么,而不是只看到教材的淺層次分析,流于表面的教學。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過于強調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灌輸,卻未能抓住教材重點,未能領悟教材背后的真正內涵,心中更沒有核心素養培養意識,由此造成教學設計存在問題,教師的引導也未到位,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自然存在問題。
(二)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它文化課學習最大的不同是這門課注重的是學生情感的升華,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而不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最終目標是為了要感化學生、感染學生,觸動學生的心靈,使道德與法治課溫暖學生的內心,培養學生高貴的品質。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既要關注學生思想情感的變化,又要重視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使學生能夠在行為方式和行為內容上發揮深層次的改變,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忽視課標的研讀。教學設計上要體現學生的生活性,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和案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課堂上注重營造尊重、關愛、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魅力,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道德與法治課堂雖然是小課堂,反映的卻是大社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從新課標要求可以看出,要想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心中要樹立課標意識,課前認認真真研讀課標,這才有利于我們把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避免偏離課標的方向。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一)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責任意識。例如,在教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我們的班級》第7課“我是班級值日生”這個內容時,教學重點是為了讓學生明確值日生的職責,培養學生樂于值日、樂于服務的集體責任感。在教授這一課時,就要將學生自己置身于當天的值日生情境當中,在教學設計上可以讓學生學一學、說一說、演一演,讓學生明白值日生該做哪些事,值日生為什么要這樣做,值日生應該怎樣做,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明確本節課的內容,激發學生樂于、助于為班級服務的意識。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引入學生身邊案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增強學生對責任意識的重視。這正是體現了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意識”內容。
(二)優化開展問題教學,增強學生政治認同。例如,在教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我們的節假日》第3課“歡歡喜喜慶國慶”這個內容時,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愛國情感。在教授這一課時,我們可以用“國慶節每年10月1日為什么要放假?”“國慶節,是慶祝什么呢?”“我們可以怎樣慶祝國慶節呢?”這樣的問題導入新課,引發學生思考,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著,讓學生明白新中國的生日是哪一天?在生日那天我們的國家會做什么?引導學生懂得國旗、國徽、國歌是國家的象征,并從國家層面理解這些標志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引導學生理解國慶節的由來,理解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感恩與崇敬先烈,珍惜和熱愛我們來之不易的祖國。
(三)靈活開展互動教學,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例如,在教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我們的班級》第5課“我愛我們班”這個內容時,我首先播放《讓愛住我家》歌曲導入新課,播放完視頻直接與學生互動、討論,讓學生感受班級的愛。接著,分小組互動討論,讓學生回憶并討論自己班上有哪些快樂的班級生活趣事,之后派代表在班上進行互動分享,通過互動分享讓學生感受在這個大家庭里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有相親相愛的同學。再接著可以通過體驗活動,感受團結友愛的同學們,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自己分享在學習上和生活上你都幫助過誰或誰幫助過你的事情,讓學生真切體會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有愛。通過以上互動分享,進一步增強學生熱愛班集體的意識,這也正是體現了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中的“道德修養”內容。
(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例如,在教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我們的班級》第6課“班級生活有規則”這個內容時,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在教授這一課時,我們可以以“流動紅旗”的故事導入新課,出示學生班級中熟悉的“流動紅旗”,提問學生班級中每次獲得流動紅旗時大家的心情是怎樣,讓學生體會小小的流動紅旗是同學們講文明、守規矩得來的。通過參與班級文明棋活動讓學生明白守規則的行為“前進”得會更快,也讓學生懂得如果我們在班級生活中遵守規則,我們會進步得更快,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規則的認識。
(五)創新教學課件資源,培育學生健全人格。例如,在教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我會努力的》第13課“我能行”這個內容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同時培養學生服愿意付出、不怕困難、勇于拼搏的精神;善于發現并欣賞他人優點。在教授這一課時,可以布置前置性作業,讓同學們在家長的幫助下錄制一段視頻,視頻的內容是關于學生本人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并且在視頻中說說怎樣在今后的學習中克服自己的缺點,為提升視頻的感染力,需要配上合適的音樂。接著,在課上進行示范和分享,通過示范,讓學生不僅要善于尋找自身的閃光點,而且也要學習和觀察別人的優點。之后,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做到我能行呢?”通過“掌握方法我能行”“相信自己我能行”“多加練習我能行”三個環節進一步讓學生明白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付出才能實現真正的“我能行”。通過視頻分享,使學生懂得困難是可以克服的,通過同伴互助以及自身不斷努力能夠克服不足、獲得成功、提升自信心。這也正是體現了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中的“健全人格”內容。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