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曉丹 潘月英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指出生活數學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培智學校學生能夠掌握的、和生活密切相關的以及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在其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到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體現生活性,教材呈現方式要多樣化。目前主要以集體授課制為主的培智班級,學生之間能力差異很大,如何設置適合每位學生的課程,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學有進步,這非常考驗特教教師的備課及教學智慧。本文以低學段(1-3年級)的生活數學《認識數字5》為例,探討提高培智學生生活數學課堂參與度的有效策略。
一、研究過程
1.學生情況。一年級新生,共計12名學生,年齡主要以7至8歲為主;障礙類型有智力落后、唐氏綜合征、自閉癥、腦癱、多重殘疾;障礙程度以中重度為主。對于主題《認識數字5》的學習內容,可以將學生的情況分為三組:A組(高組):亮、文、杰、麗四位學生,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業能力較好。亮、文以及麗三位學生已經能夠認讀數字5,引導下,能夠按正確筆順書寫數字5。杰是典型唐寶,比較聽從教師的指令。B組(中組):寶、華、潔、倫四位學生,學業能力一般,寶和華有語言,可以簡單表達,能夠讀出、指認出數字5;潔和倫沒有語言,不能指認和讀出數字5;在書寫方面,華和潔引導下能夠寫出數字5,寶和倫處于涂鴉階段。C組(低組):王、陳、林、俊四位學生,學業能力差,并伴有較嚴重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俊、陳以及林三位是典型的自閉癥學生,處于被動刻板的學舌階段,可以配合跟讀數字;王的認知能力很差,無語言;對于指認、描寫,四位學生則需要全程動作輔助完成。
2.教學過程。現就本主題的主要教學流程簡述如下,希望借助教學案例來分析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行為。(1)游戲導入——魔法變變變。準備一個魔法盒(里面有學習過的1-4的數字卡片),點名學生抽取,學生帶上教師自制的魔術帽。當學生抽取的時候,老師念口令:某某某變變變。讓學生展示他變出的魔法,教師提問全體學生,變出的魔法是什么?數字1-4抽取完后,教師偷偷放入數字卡片5,再抽取,進而順利導入主題。(2)尋找新朋友。教師提前在教室里學生可以夠著的地方貼上若干1-5的數字;將學生分成6組,A組學生搭配C組學生,B組學生兩兩一組,手拉手完成任務;請學生只將數字5這個新朋友找出來,看哪組找得又快又多。(3)“小老師”你真棒。到認一認、讀一讀、寫一寫環節時,老師起主導作用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A層以及B層的雅、澄充當“小老師”,帶領大家完成“指一指”“讀一讀”“寫一寫”的任務。(4)生活中的數字“5”。出示圖片,有公交車、手機鎖屏、遙控器、鐘表、球服、電子秤、電梯按鍵、門牌號等,讓學生找出其中的數字“5”。(5)有趣的游戲,歡樂的課堂。利用希沃白板課堂活動中的分組競爭設計讓學生完成“點數字”的游戲,該游戲互動效果好,配上激動人心的背景音樂和音效,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6)練習環節“小管家”多。課堂分層練習環節時,每位學生都能有一份適合其能力的任務。部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較強,老師口語提示下,就能夠自己認真的去完成任務。教師利用座位優勢和特點,給主動性差的、容易開小差的學生旁邊設置一個“小管家”,監督其學習行為。(7)知動環節。《跳數字》游戲,只需要幾張紙和一支筆就可以讓學生在教室“動起來”。通過蹦蹦跳跳的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還可以訓練學生認知、聽指令、等待、輪替、粗大動作等能力。(8)我是“生活小當家”。給學生布置家庭任務:走讀生當天、寄宿生周末回家的時候,數一數每餐就餐人數,并且獨立或者在家長的幫助下,拿出相應數量的碗筷。
二、分析和討論
培智班級的學生障礙類型多樣,障礙程度不一,學生的能力差異太大,特教教師只有在足夠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課程,才能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現就《認識數字5》的教學,談談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教學策略。
1.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本課例中,“小組協作”完成找數字5;認知環節的“小老師”設計;游戲環節,讓積極主動的學生幫助能力弱的學生;練習環節的“小管家”等策略,收到的教學效果較好。像學生豪、澄、晟、洋、邱、謙6位學生,很愿意幫助和“管理”其他同學,在維護班級上課秩序、監督他人做練習、勇敢指出違紀行為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在發揮學生主人翁精神的過程中,我發覺對學生自信心的提高、變得更大膽大方、愿意多溝通交流等方面都有幫助。
2.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重視體驗式教學。導入環節的“魔術表演”;學生愛玩的希沃互動游戲;生動的照片展示等都可以很好的激活課堂氛圍,抓住學生求知的雙眼,看到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和參與活動,教師內心深感欣慰。同時,在課堂上重視學生自身的體驗,在體驗中感知和學習知識。變魔術、找朋友、做“小老師”、做機動游戲、做“小管家”等活動設計,調動學生整節課的參與和體驗行為。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幫忙,學生們在玩中、管中、糾錯中已經習得所學的知識。
3.實施差異教學,讓每位學生都學有所成。主要是在練習環節,比較明顯地實施差異教學,讓每位學生得到一份適合其能力水平的作業任務。對于“吃不飽”的高組學生,設計作業難度大一點的點數、配對、數字填空等綜合練習,教師巡堂輔導。對于林、陳、何3位自閉癥學生,發揮他們動手能力強的優勢,數字嵌板、數字與點數卡片的拼湊,同時在動手操作和描寫練習時,都需要教師輔助。而對于萱,設計一些精細動作的課程,例如拼板拼數字、穿鞋帶、積木搭數字等,鍛煉其手部的小肌肉群以及手眼協調能力。
4.課程設計生活化,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學生通過學校教育,最好的成效是希望學生可以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公交車、遙控器、鐘表、電梯鍵等,讓學生找出生活情境中的數字,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真實的生活情境照片,形象直觀,學生也感興趣,收到的教學效果較好。布置家庭任務環節,將課堂由學校延伸到家庭,促進家校合作關系,鞏固和拓展學習內容,有利于家長更好地參與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同時,這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家庭環境對學生實施教育,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