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在信息技術2.0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與生物學科知識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符合教學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它能夠將抽象的生物知識具體化,給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生動的學習情境,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吸收知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融合的意義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體生長、發育到衰老等一系列生命活動的綜合性學科。生命活動本身就充滿了復雜性和抽象性,有些生命過程或生物體結構我們無法直接用肉眼觀察,如果不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這些生命過程、生物特征進行展示,學生就只能生搬硬套地死記硬背知識點,這不僅會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學習效果也會一塌糊涂。再加上人工智能、醫療衛生、仿生科技等跟現代生物具有緊密聯系的高科技創新產業的出現,生物學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作為老師,也就是學生的引路人,如果沒有與時俱進的眼光和敏銳的改革意識,還是穿新鞋走舊路地采用“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勢必會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墨守成規,甚至與社會脫節。總之,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課堂深度融合,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科學動向和與生物學相關的熱點知識,拓寬學生的眼界,豐富師生互動交流方式,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相融合的優勢
(一)具象化知識點。眾所周知,大部分生物學知識較為抽象,如《開花和結果》這一節內容,特別是受精的過程,在實際的生活中看不見也摸不著,學生很難理解相應的知識點。利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就可以有效地克服傳統教學抽象性、機械性、單一性的短板。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微視頻,將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微觀過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二)生動化課堂講授。科學技術社會變化日新月異,這也就要求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多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教學,將生物學知識生動、系統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借助模擬實驗、手機投屏等直觀的觀察和班級優化大師更具交互感的體驗,學生可以快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
(三)系統化知識結構。通過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思維導圖進行初中生物知識的整理,能在短時間理清知識點,極大地提高課堂的知識容量,各知識點都能展現得淋漓盡致,比單純的語言文字說明更加形象生動、印象深刻。教師板書省時省力,講解充分精練,學生掌握知識快而牢固,大大提高學習的有效度,真是一舉多得。
三、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的融合應用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進行認識花的結構的講授時,我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學生分組進行對紫荊花進行解剖。在此過程中,利用希沃白板的手機投屏功能,對學生的解剖過程投影到白板上。這樣一來,不但激發了更多的學生躍躍欲試進行示范,而且讓全班學生投入課堂的學習,全程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來。
(二)利用動畫演示生理過程,幫助學生建構生物學重要概念。例如,“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要求學生熟知光合作用的反應條件與場所,能夠熟練掌握整個光合作用的過程。但光合作用這個過程很抽象,這個實驗過程耗時又比較長,實驗效果也不是特別的明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制作動畫視頻,將實驗探究的過程、實驗現象再現給學生,學生進一步總結歸納得出實驗結論,建構光合作用的概念。
(三)模擬再現經典實驗,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例如,探究《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這個實驗,針對核心問題——學生誤以為“吸氣后使胸廓擴大”,我通過引導學生觀看模擬實驗,利用傳感器實時測定氣壓數據、構建曲線模型的方式將看不到的肺壓變化形象展示出來,變定性為定量。再比如《人的性別遺傳》通過信息技術改進了模擬實驗,在概率的計算問題上,利用excel表格使用相關函數編制實驗記錄表格,統計的數據快速表達與交流實驗結果,直觀呈現。利用多媒體展示模擬實驗,能快速還原實驗操作的原型,讓學生產生親臨實驗室進行實驗探究的感覺,進一步加深對實驗規律、實驗原理、實驗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