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嬌
在“雙減”的背景下,我校努力探尋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的新途徑,以項目化化學習為抓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育人方式,拓寬學習的渠道,整合相關的知識,結合校本研修特色課程,統籌設計綜合實踐課程與英語深度融合的跨學科主題項目化學習。如在暑假期間,我們策劃了一個“翹首迎校慶,悅讀潤童年”的中國傳統故事繪本匯的項目化學習的實踐與探究活動,讓學生爭當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使者,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在靈活性和操作性的動態課程中無痕育人。
一、情境導引,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
2023年,莞城阮涌小學迎來120周年華誕。暑假作業將圍繞“母校華誕故事我來講”的大項目化學習引領小項目化學習的方式來設計,本項目始終圍繞“翹首迎校慶,悅讀潤童年”這一主題來巧設活動。所有活動隨著時間軸的推移,層層推進思維層次,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去思考,融合多學科語境,串聯起一系列進階式語境,整合課內外資源,拓寬研究的視角,深化項目內涵。
項目還可拓寬學習語境的廣度和深度,如可創設為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圣誕節、春節等多元情境,開展主題繪本項目化學習探究活動。學生就需思考并探尋中西傳統節日的區別,中西文化的差異等因素。學生就需到更廣闊的生活中和空間去探尋不同的文化,在項目中與傳統對話,與智慧碰撞,與厚重的人文素養相遇,合力構建中西融合的課程結構,通過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使教育變得溫馨而美麗。
二、問題導向,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驅動性問題將知識織成“網”,成為高階學習包裹低階學習的思維支點,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想表達”“能表達”和“會表達”,用思維導學的課程結構之變撬動常規課堂凝固的講授常態。本項目的驅動性問題為:How to show your favourite traditional stories well? Why?驅動性問題與遞進式追問子問題構成“立足素養,以問育人”的問題鏈,將低階認知“包裹”入高階認知,通過驅動性問題引發學生對核心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將項目知識結構化。當學生確立核心概念What are traditional stories?后,教師可追問學生How to create a story? 分享關于創作的認知和靈感,接著再轉變為How can we show it reasonably and describe it in a creative way?有梯度性的問題鏈能驅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厘清項目問題的解決思路,這個“精耕細作”的過程讓學生在真實世界與學科世界來回穿梭,構建思想,建立從系統模型到問題解決的推理集合,創造新的思想和意義。
三、任務導學,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與解決,都需要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轉化為有意義的學習實踐,凝練為素養,完成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任務即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本項目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課程模塊按照“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逐步展開,螺旋上升。第一階段:“書香作伴讀故事”:籌劃在暑假期間推行繪本項目化學習實踐活動,師生共讀經典故事,要求每天至少用10分鐘閱讀傳統故事的中英文版,以自愿為原則在釘釘進行閱讀打卡。第二階段:“童趣妙筆畫故事”:學生全員參與設計并繪制最喜歡的經典繪本故事人物剪影或連環畫。第三階段:“繪聲繪色講故事”:內化所學,自備道具和服裝并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經典故事,可請父母當故事見證人和評委,錄制視頻,時長約6分鐘的V-log。第四階段:“實踐探訪演故事”:個人或小組合作深入品味經典繪本故事人物的形象,創造性地展演故事并評價。
學生圍繞來自真實情境的繪本主題,自主、合作設計并完成“讀、繪、講、演”不同階段的任務,爭當“最佳傳統文化傳承人”的實踐和探究。學生在完成不同的任務時輸出語言、內化語言、碰撞思維、表達自我、體驗成功,更是一個改善思維,生成智慧,獲得素養的過程。
四、評價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為了保證項目化學習的質量和素養目標的達成,教師精心設計了“學習成果反思工具表”,全程評估,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評價促使素養轉化為持續學習實踐的動力,讓學生不斷迸發思維火花,產生精彩觀念,發展溝通和團隊合作技能。學生小組協作收集經典故事信息,甄別篩選故事,分析人物性格,分享對文化傳承的想法,發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制作繪本,養成主題探究中華文明的習慣,固化成愛國的品格等皆實施過程性評價。“傳統文化傳承人”這一深度探究評比活動,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展現了校本化特色課程的最美新樣態。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