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青芹
在當今21世紀的教育環境中,核心素養已成為全球教育改革普遍追求的核心目標。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環境意識、地理空間思維、綜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筆者在探討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如何通過多樣化作業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大單元設計以及教學評議等策略,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培育。
一、善用地理工具,提升實踐能力
實踐力不僅指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更包括在實際操作中深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熟練掌握并運用地理工具,有助于提升地理實踐力。例如,通過GIS軟件的應用,讓學生參與到地理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地理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通過利用氣象儀器進行氣象觀測,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天氣的變化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氣象學的基本原理。通過讀圖分析,可以培養學生地理分析和空間思維能力。
二、多樣化作業設計,激發實踐興趣
作業是加強課堂知識理解和提高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地調研的作業,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自去感受和觀察地理環境。可以設計小組合作類的作業,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和研究,共同解決地理問題。可以設計一些創新性的作業,如制作地理模型、制作地球儀、編寫地理故事、地理日志、地理手抄報、手繪地圖、地理思維導圖等,讓學生在參與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除了多樣化的作業設計,教師還可以積極開展地理科普活動、地理小演講、地理教具制作比賽,地理天文活動,地理小課題等實踐活動。
三、跨學科主題式學習,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為了更有效地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教師首先要做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標制定,正確選取學習內容、學習主題、學習形式、學習場所、學習評價等,確保活動質量。例如,結合歷史學科,讓學生研究某個地區的歷史地理變遷;結合生物學科,讓學生探究某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在學習氣候變化主題時,地理教師可以聯合生物和化學等其他科目的教師,一同規劃一套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活動。
四、大單元教學設計,整合實踐資源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五大主題“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國”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課程主干知識,從點狀平鋪、碎片化知識走向主體化、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凸顯學科的思維方法,體現了課程內容從學科知識本位轉向核心素養本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方法,將相關的地理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單元。例如,可以圍繞“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這一主題,整合地形、環境、氣候、水文等多個方面的地理知識,設計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河流地貌時,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河流流域,觀察河流地貌的形態特征,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過程。另外,大單元設計還注重跨學科整合,將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相互滲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比如,在學習城市地理時,教師可以將城市規劃、人口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通過研究城市的空間布局、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等問題,全面提升對城市地理的認知。
五、教學評議循環,持續優化實踐力
教學評議循環是教育領域不斷追求卓越的核心機制。通過定期的教學評估和反饋,教師可以了解自身在教學中的優缺點,進而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效果。通過定期的教學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不斷發展的需求。教學評議循環是一種有效的手段,能夠持續優化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例如,在氣候變化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模擬實驗,如制作小型的溫室效應模型。學生通過親手操作,觀察溫度、濕度等變量的變化,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氣候變化的機制和影響。實驗后的評議環節,學生可以分享實驗過程中的體驗和發現,教師則給予指導和反饋,從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并提升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