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仕
2022版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豐富和完善,其中“量感”作為2022版課程標準中新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其實質是“度量單位的累積”,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從而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對“量感”的含義和培養意義有清晰的認識,并將其與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聯系,選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數學“量感”得到有序高效的培養。
一、“量感”的含義
許多學者指出“量感”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主動、自覺地認識與應用“量”的一種態度與意識,是一種直覺、敏感,也是對“量”的直觀反映,是不借助任何測量手段就能推測某個物體的多少,或者從一個具體的數量中推論出一個數量大小。也有學者認為“量感”是一種對于數量多少、物體(事物)大小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在生活實踐活動的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量感”是對物體各種量的一種感性認識。在“度量單位”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對學生“量感”的教育。
二、培養小學生量感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實現數學課程教育目標
“量感”與人類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培養度量的“數學眼光”,有利于對現實生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量感”概念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數學技能。小學階段沒有開設“測量”內容,而是把“常見的量”納入到“數與代數”內容。這就需要數學老師帶領學生感悟長度、面積、質量等,并學會使用數及單位來描述生活中出現的現象、物體的屬性等,從而學會并運用量的知識及測量方法,最終形成量感。
(二)有助于學生感悟數學基本思想
實際上,度量屬于數學的思想范疇,指的是通過數量的精準以及空間的形態從而對現實世界進行定量、定性地刻畫。通常情況下,人們可以從抽象和工具上來劃分度量,前者是以計量單位為基礎來測量事物,后者則是以度量單位來測量事物。在“量感”的培育過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問題解決的策略,還能夠進一步加深他們對于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理解。
三、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
(一)設計認知沖突,激發量感需求
現實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特點,選擇一些新穎、有趣、真實的材料,將“量感”的知識同現實的生活相結合,創設能夠引起學生對“量感”的需求的情境。以多種方式向學生呈現“量感”的素材,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沖突,豐富情感體驗,并通過對“量”的感悟,從而為“量感”的養成打下了情感根基。例如在學習“認識厘米”這一長度單位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拃”去測量課桌桌面的長度,學生發現的桌面的長度有的是5拃,有的是4拃多一點,甚至還有的同學發現只有3拃多。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到底課桌有幾拃?
(二)開展體驗活動,建立量感表象
量感指的是人們借助數和計量單位,對生活中的事物的大小、多少、長短、輕重、快慢等,抽象出“量”的感覺。量感作為個體建立在自己經歷的基礎上的感性理解,而具身認知理論又提出,要想形成一個量感,就必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到實踐活動。個人作為一個感知的載體,通過探索和實踐,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在思索、感悟和中獲取對于“量”的全面體驗,進而充實“量感”的內涵,培養出個人的量感。
(三)利用直觀教學,強化量感體驗
2022版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既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又能使課堂呈現出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態。因此在數學課堂上,若能恰當地應用新技術,則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對量感的感受。比如在學習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時,為了幫助學生形成量感,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地利用教材內容,構建學習支架,通過課件或者動畫動態演示三者之間的關系:以10厘米長的線段為“生長點”變化成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再變成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形,學生在觀看視頻動畫的過程中,從一維上形成對于長度單位的“量感”,在二維上形成對于“面積單位”的量感,在三維上形成對于體積單位的“量感”。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