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威
儀式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入學儀式、開學典禮、升旗儀式、入團儀式、成人儀式、畢業(yè)典禮、校慶典禮、頒獎儀式等是學校常規(guī)性儀式教育活動。學校的儀式教育是指體現(xiàn)教育目的,經過精心設計而固定下來的具有較強儀式感的教育活動形式,它強調儀式的象征符號,注重儀式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
一、儀式的魅力在于儀式感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左傳》)千百年來,我們一直注重儀式感。儀式讓我們擺脫了日常生活的平庸瑣碎,讓我們崇高莊嚴。儀式除了有一定的程式外,更重要的是有心的介入,能傳遞一種價值觀念和情感。儀式之于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基于儀式所產生的儀式感。
1.意義感。任何儀式都具有一種象征性,不僅是指具體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整體的象征,是將具體的情境上升到一種抽象的高度概括性的方式,因此產生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形而上的意義。
2.莊重感。儀式感蘊含一種力量,能讓每一個人能心平氣和并獲得慎重的莊嚴感以及安慰。儀式的莊重一方面是儀式的標志性意義和儀式的程式,另一方面是一種生活中對于價值觀的敬畏所造成的莊重,是對于他人和社會的尊重。
3.認真感。儀式加強人們的認真感,越慎重的儀式也象征著某些越重要人生歷程的開啟。對比人們日常隨意進行的行為,需要儀式感的行為往往過程更細致、復雜、冗長。
4.在場感和參與感。任何儀式都在營造一種在場感和參與感,是參與者與儀式所蘊含的具體情境的雙向交流和對話,參與者必然要接受規(guī)定情境的某種暗示和行為規(guī)則并參與其中;同時,在參與者的心靈激活下,這種臨場感和參與性就使儀式本身產生了一種鮮活的當下性,是在具體的時空環(huán)境下展開的。
二、如何運用儀式感達到教育的效果
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則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變化的活動。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必須依靠設置一定的情景,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教育活動中儀式感的營造和利用能有效地增強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一)規(guī)范節(jié)日儀式,增強文化感
節(jié)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志。農村初中學生對于節(jié)日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僅停留在吃喝玩樂這些膚淺的層面上,對于節(jié)日的深厚文化內涵缺乏應有的教育。因此在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如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學校應充分挖掘其教育內涵,利用儀式來進行規(guī)范,營造莊重熱烈的節(jié)日氛圍,讓學生產生心靈的震撼,加深對節(jié)日文化內涵的認知和認同,從而達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二)營造教育氛圍,增強責任感
儀式的氛圍是學生人生的重要體驗。部分農村初中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以及初中學生心理、生理的不成熟等特點導致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學習、對生活的責任感十分欠缺。因此,在初中三年的教育過程中應利用一些對學生來說是生命中重要時刻的時間節(jié)點上,利用儀式來讓學生增強責任感。在學校的有些儀式對于管理部門的人來說,也許只是常規(guī),可是,對于學生來說,卻是生動的教育活動,學校要善于渲染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事物和行為的意義,增強認真感和責任感。比如七年級新生入學第一天,舉行師生齊走初中生門的儀式,讓六年級的小學生從今天開始有了由小學生到初中生的自豪感、有了從此開始初中三年拼搏的緊張感,有了我已不再是以前懵懂少年的責任感。開學典禮上,早上八點多的太陽已經很猛烈,因我校沒有大的室內場地,我要求全體師生一起集中在大操場上,在陽光下進行開學典禮,從校長到老師到學生,無懼太陽曬得汗流浹背,全體師生快、靜、齊地開完會。這樣的開學典禮,這樣的一種儀式 ,宣告“我們回來了”,從今天開始新學期的征程:儀表要整潔、飲食要有度、作息要規(guī)律、學習要努力,要收心靜氣,開始面對新學期的挑戰(zhàn)!這樣的開學典禮儀式,強化了師生內心的認真感和責任感。這些儀式讓學校家庭一心,師生家長一體,齊心協(xié)力為中考成功努力奮斗!也增強了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正如這樣,農村初中學校能夠持續(xù)不斷地營造濃厚的教育儀式,學生就能夠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熱情,從而源源不斷地煥發(fā)學習的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三)創(chuàng)設教學儀式,增強成功感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充分利用課堂,創(chuàng)設教學儀式感,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充滿自信情境是符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學習環(huán)境。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充滿自信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農村初中學生大多自信心不足,甚至有自卑心理。當學生取得了進步和成績時,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并且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景儀式,強化師生認同,讓學生充分體會成功感。比如:當學生精彩發(fā)言之后,全班同學有節(jié)奏的掌聲鼓勵,讓優(yōu)秀學生上臺當小老師,面向全體學生講解題目,讓優(yōu)秀作文的作者登臺朗讀,學生取得成績之后的頒獎儀式等,都會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會讓學生產生認同感、愉悅感,進而固化、強化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閃光點,每一次進步,每一份成績。讓學生們在這些課堂教育儀式中收獲滿滿的成功感,從而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
葉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是穩(wěn)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習慣的養(yǎng)成,一是確立規(guī)范,二是注重訓練。習慣實則就是言行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儀式化”。因此,讓農村初中學生的生活學習賦予莊嚴高貴的象征性“形式”——儀式感,學生的心靈會更加純凈、情趣會更加高雅、道德會更加高尚——這,不正是我們教育的意義所在嗎?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