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懷訓 洪璇
一、引言
混合式教學一般是指綜合運用多種學習和教育理論、技術工具及不同的實施方法來開展教學的一種模式,其本質并不是線上和線下的區別,而是打破傳統課堂的限制讓知識、技能獲取的形式和途徑多元化。當前混合式教學多指將數字化線上教學和課堂線下教學進行互補結合,構建出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期望能高效幫助學生通過自我學習完善知識體系、提升綜合能力。對于混合式教學,其線上數字工具主要包括第三方專業平臺類——如職教云、力拓科技、速課、超星等;學校自有平臺類——細分有自建型和校企共建型,如輕工教育在線、BB平臺等,但是對于使用者區別不大;新媒體方式型——如抖音直播、微信群群聊、騰訊會議、釘釘等,主要特點是依托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來進行在線教學。在這些新媒體平臺上開展線上教學,首先師生不需額外下載安裝非常用的其他應用,其次就是師生平時業余時間多數都投入在這些應用之中,不需要進行使用上的切換,總體來說應用方便。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前兩類平臺往往是試圖模仿線下教學方式,而忽略了人們在移動端上的使用習慣與線下教學方式有著較大差異,當我們還抱著傳統的思想去要求師生在線上如同線下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容易導致“水土不服”。當我們在流行的新媒體平臺上開展教學活動時,會不自覺采用新媒體的使用習慣來進行交流,從而更加容易獲得使用者的認同感。
二、基于新媒體內矩陣的教學模式簡介
1.新媒體內矩陣簡介。新媒體矩陣是指媒體形式多元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有不同的分類。矩陣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大部分。傳統媒體包括廣播、報紙、雜志、電影、電視臺等,而新媒體則主要是互聯網新興平臺,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YouTube等。新媒體矩陣還分為內矩陣和外矩陣。在多個平臺運營同主體的賬號,就構成外矩陣,多個媒體平臺賬號導流,最終將粉絲沉淀集合進行深層運營服務。而內矩陣是同一主體在同一新媒體平臺下的不同媒體工具形成的矩陣,例如在微信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組成的媒體應用矩陣。
2.基于新媒體內矩陣的教學模式。我們在采用新媒體形式的混合式教學活動時,如果將視閾集中在某一個教師的某一門課程時,由于同一平臺內部各種媒體工具互通障礙較小甚至會主動導流,因此我們一般是習慣采用新媒體平臺內的一種或幾種方式來進行混合式教學,如采用騰訊會議、微信群聊上課,數字素養較高的教師還會采用公眾號、小程序甚至小游戲等來輔助教學。對于這樣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我們可定義為——基于新媒體內矩陣的混合式教學活動。當采用新媒體內矩陣形式時,教學活動時空將從課內延伸至課外,教學活動過程將從連續變為連續化混合碎片化。教學活動將不僅局限于線下課堂,還包含線上教學、公眾號資料碎片化學習、小程序智能化輔導或練習、群聊或私聊的交流等。
三、基于新媒體內矩陣教學模式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構建學生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適配新媒體內矩陣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生評價其基本原則必須是針對學生學習活動質量全方位的過程式評價。在新媒體內矩陣形式下的混合式教學系統化應用,必然包括構建適配該類混合式教學的綜合評價體系構建。利用新媒體內矩陣開展混合式教學時,學生的學習活動將趨于離散及全時空碎片化,因此綜合評價難于全面實施。
2.構建學生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式框架。(1)課前為學情分析和導學階段。本階段主要通過前期測評和統計分析,幫助教師設計更好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學情分析主要是在課程開課前完成即可,而導學則在每節課之前都應該實施。教師在班級課程學習群內發布小程序采集學生學習原始數據——學習動機水平、知識技能基礎、學習模式偏好等;同時,結合導學資料測評數據以及學生對公眾號或視頻號內的導學內容學習情況,綜合分析預測其學習狀態。狀態預測數據可以輔助教師更精準識別學生認知水平、學習動機水平,預測教學活動正式實施過程中的潛在問題,幫助教師提前設計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促進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有效性;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客觀審視自己現有學習基礎和狀態,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有效性。(2)課中為探究學習和迭代監測階段。本階段主要通過實時監測和數據反饋,促進教師更加精準地開展個性化的教學。通過騰訊會議、小程序等工具及時采集學生在新媒體數字化環境中學習時的行為、軌跡、情感、交互等數據,再結合線下課堂對應數據、隨堂測評等進行挖掘分析,輔助教師更精準診斷學生的學習進度、短板缺陷及進一步的教輔需求;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本數據反饋了解當前教學模式、方法策略是否適合,進而改進提高教學整體有效性;最后教師還可以根據反饋數據向學生推送更適合的個性化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更有效的路徑來學習。(3)課后為拓展學習和反饋提升階段。本階段通過小程序等工具布置課后練習及拓展項目對已學內容進行鞏固、拓展及遷移應用。通過目標完成度、提升預期和學習滿意度等對進行發展性評估,主要從學習產出、增值兩個方面對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發出學習質量預警,并可以進行歸因分析,從而幫助師生教與學的改進、提高學習效能。
3.學生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構建。(1)觀測數據多元化。傳統學生學習考核評價以期中考核、期末考試及平日作業評價為主,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也不容易保護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評價活動關注的觀測數據首先應該多元化,例如任務完成情況、學習活動參與度、能力表現等。(2)觀測覆蓋全過程。我們可以針對前文所述的課堂三個環節合理設置觀測點,課前環節中可觀測參與度、課前任務完成情況、課前基礎測試水平等數據;課堂當中,教師可對實時活動(討論、提問、搶答、回答、隨堂測試等)的參與度、完成情況等進行觀測;課后通過新媒體工具發布章節練習、拓展任務、反饋測試等,師生可對課后發布作業的參與度、完成情況等進行觀測評價。(3)分析側重增值性。過程性評價通常都是側重于考察學生的增值,注意學生的差異化。在每次學習活動結束之后,都可以針對本次學習目標的達成程度、能力提升程度以及滿意度等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可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在整個課程結束之時,也應該根據整體能力提升、素養提升、知識儲備增加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要注意不同學生的差異,著重縱向評價個體的增值,橫向比較的權值適當降低。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