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暖
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建立“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指導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素養的養成的特殊時間段,而體育運動作為新時代的一種社交手段,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倡導學生、家長參與體育運動,借助學校課堂和課后作業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功在學校,利在學生。
一、體育鍛煉習慣相關概念
體育鍛煉是主要以增進健康和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運動強度、運動頻率和運動持續時間的身體活動行為。習慣是指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因此,體育運動習慣可以理解為人們在不斷的體育運動或健身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的一種運動習慣,是一種“主體需要”的經常性、規律性的身體鍛煉行為。保持良好的體育鍛煉對促進身體健康是有益的一種行為,但需要鍛煉者有一定的自律和長時間的堅持才能慢慢養成。
二、體育鍛煉習慣養成影響因素
1.個人因素。據統計,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越高,參與運動時候的情感滿足感覺就越好,參與運動的自覺性和頻率也越高,因此也就更容易養成體育習慣。相對而言,運動技能水平低的學生自愿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也是較少的,因為他們獲得滿足感比較低。但運動能力的技能水平也是可以通過后天的不斷練習提高的,因此個人的參與運動意愿和主觀意識往往會影響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
2.家庭因素。家庭是每一個人成長的最重要的環境,父母則是小孩的第一任教師。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會受父母和家庭成員的影響。因此,父母的體育運動習慣和價值觀往往也會影響著學生。他們會從父母那里學習到體育運動技能,在跟隨父母參與鍛煉的過程也就會慢慢養成體育鍛煉習慣,但如果家庭父母不愛運動也不重視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培養,那么學生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行為就會大打折扣。
3.學校因素。學校肩負著塑造學生完美身心素養的職責,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是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的主要陣營。喬玉成認為教學體制是直接影響學生鍛煉體驗的關鍵因素,體育學科在大學教學學科中是常常被忽視的學科,導致學生在自己的學習鍛煉時間分配中,沒有給自己的鍛煉留時間。姜曉珍通過對六所高校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現狀進行調查,收集數據分析后發現:體育場地器材、教師的綜合素養、教材選取以及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等因素是影響整個學校體育鍛煉習慣整體水平的重要因素。
4.社會因素。有調查發現,學生群體如果同一個小區的同伴或朋友擁有體育鍛煉習慣,那么他大概率會參與同伴的的體育鍛煉活動,也就是社會圈子將會影響他的體育鍛煉習慣,因為同伴之間活動離不開共同開展相關的活動,體育活動也是他們離開學校后在社會上交往和活動一個內容。而且在他們鍛煉的過程,可能慢慢地發展在一個小區的小伙伴擴展到小區附近的小伙伴,活動的圈子也越來越大。因此,社會因素也是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
三、體育運動習慣養成的途徑
1.優化校內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營造良好校園體育運動氛圍。通過優化體育教學組織形式,開設體育大課間、體育社團和體育興趣選修活動課程等途徑,以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參與體育鍛煉的身心需求,可通過開展校際班級聯賽,班級聯賽等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運動氛圍。
2.加強課后體育作業,加強學生課后鍛煉時間。家庭體育作業是促進學生課后體育鍛煉的一種途徑。家庭體育作業課可采用體能鍛煉方式,也可以布置親子體育鍛煉項目,但最重要的是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可通過家訪,開展家長運動會等途徑,爭取家長加入學校體育課后作業的監督。
3.培養學生體育興趣,讓學生自覺參與。興趣是學習的第一老師,因此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覺性,就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因此,學校和家長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校內和家庭多開展類似跳繩、踢毽子、健美操等有趣有簡單的體育活動,促進學生在運動中真正感受到快樂。同時也可以通過開展積分打卡、利用體育運動APP打卡等形式促進學生體育運動習慣的養成。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