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10.002
[摘 要]新時期,私募股權基金為促進產業發展、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實現與國際資本市場對接發揮著重要作用。私募股權基金具有高風險性與高收益性特征,高收益性則需要通過稅收杠桿予以調節?,F階段,綜合國內關于私募股權基金的稅收政策研究可以發現,針對私募股權基金的稅收政策相對較少,究其原因與私募股權基金在我國推出較晚,實施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支持有著重要關系。本文從私募股權基金概述入手,分別就公司型、契約型、合伙型三種私募股權基金類型所涉及的稅收政策展開論述,并對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的財稅政策進行研究,最終有針對性地提出私募股權基金加強稅務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私募股權基金;財稅政策;稅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81文獻標志碼:A
私募股權基金在我國推廣時間并不是很久,但是其為豐富與活躍國內資本市場、解決一些具有發展前景但缺乏資金支持的企業提供了幫助[1]。同時,也為社會閑置資金找到了全新的投資途徑。私募股權基金具有公司型、契約型、合伙型三種不同組織形式。不同組織形式的私募股權基金涉及的財稅政策也有著較大的區別。由于私募股權基金的高風險性決定其擁有的高收益性,其稅收管理、稅收籌劃工作愈發受到業內廣泛關注?;鸸芾砣嗽谶\作私募股權基金過程中,須結合被投資對象特點、盈利水平、基金投資人身份、意愿來選擇不同的基金形式。私募股權基金從業人員及財務人員須大力開展對私募股權基金涉稅問題的研究,在確保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實現納稅成本、稅務風險最低,從而較大程度上確保投資人獲得預期投資收益[2]。
1 私募股權基金概述
1.1 私募股權基金定義
私募股權基金是指以非公開方式向合格投資者募集,對非上市企業進行投資并賺取高額投資回報的股權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伴隨著高收益性的同時,也具有較高的風險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投資項目不以獲得被投資對象股權為目的,其主要是通過對被投資對象進行科學有效的調研之后,以股權投資的模式擁有其相應的股份,并利用私募股權基金自身的市場、技術、渠道或是各類資源融合優勢賦能被投資對象,最終以被投資對象IPO上市或是其他投資者進入的方式選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退出而獲得投資收益。私募股權基金包括“募、投、管、退”等幾個環節,其中投資收益的取得一般在基金的退出階段實
現[3]。
1.2 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
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主要包括合伙型、契約型、公司型。
第一,合伙型私募股權基金。它是目前國內較為常見的組織形式,實際操作中由一個無限合伙人與不超過49個有限合伙人共同設立有限合伙股權基金。并在日后,以該有限合伙人名義開展對外投資,取得收益后則根據事先約定的合伙協議進行投資收益分配。
第二,公司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該類型基金的設立是根據《公司法》規定,將股權投資基金設立為有限責任公司或是股份有限公司,基金投資人即為公司的股東。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投資人作為公司股東參與投資行為,且僅以投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
第三,契約型私募股權基金。契約型私募股權基金與公司型、合伙型的最大區別在于其不具備法律主體資格,一般是通過信托基金的契約形式募集投資所需要的資金,財務方面獨立核算、對外實施投資,取得的收益根據事先所設立的基金管理合同,在基金的投資人、管理人、托管人間進行分配[4]。
2 私募股權基金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客觀地講,從現有的稅收政策來看,私募股權基金所涉及的稅種、征管方式相對簡單,如增值稅、附加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印花稅等。然而,通過更深層次的研究發現,其實現有的稅收政策基本上都是為一些實體經濟所量身打造,并未針對私募股權基金專門設計相應的稅收政策,無法充分體現私募股權基金的優勢特征,往往形成了稅負上的不公平性。具體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公司制私募股權基金非法人投資主體存在重復繳稅狀況、附帶收益性質認定缺乏明確規定、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經營風險損失在稅法中未有規定。上述各個方面就目前而言,屬私募股權基金相關的稅收政策盲區,已阻礙了私募股權基金的健康發展,因而有必要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相應的論述,并為下一步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奠定堅實基礎[5]。
2.1 公司制私募股權基金非法人投資主體存在重復繳稅的狀況
結合現有的企業所得稅法及個稅法的相關規定可知,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無須繳納企業所得稅,非法人主體本著“先分后稅”原則繳納個人所得稅。公司制私募股權基金則需要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基礎上,非法人投資主體則還需要征收個人所得稅。從中不難發現,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稅負顯然要低于公司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導致越來越多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采取合伙制形式設立。上述稅收政策現狀的存在,其實在某些層面上不利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展,原因在于私募股權基金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對于個人投資者的要求較高,《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規定,只有合格投資者方可投資私募股權基金,許多個人投資者雖然擁有一定的資產但是因其不是法規所規定的合格投資者,所以無法參與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當中。而國內法人投資者也存在類似的困惑,即其雖可以直接投資私募股權基金,但是由于法人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存在雙重征稅問題,導致其要么放棄項目投資、要么采取措施從企業內部“變現”尋找個人合格投資人“代持”間接投資,使得本應該合規的投資變了性質。因而,為了進一步完善國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展,未來的稅收政策須有所完善[6]。
2.2 附帶收益性質認定缺乏明確規定
基金管理人可利用其專業性為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尋找投資項目與投資方向,為私募股權基金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行業內部,為了加強對基金管理人的約束與激勵,投資人一般邀請基金管理人入伙參與項目投資,會在低于10%比例下完成投資。同時,基金管理人在實施基金管理過程中還會發生相應的調研、研討、人力、日常行政等方面的費用,私募股權基金會按事先的章程或是合伙協議支付一定的基金管理費用作為補償。同時,若項目獲得經濟效益,超出預期收益部分,根據“二八”原則規定,管理人還可以獲取一部分額外收益,即產生所謂的附帶收益。目前,國內稅收政策對于如何確定該類型收益性質缺乏明確規定,業界對于附帶收益歸入服務性收入還是納入投資收益存在不同的觀點,使得基金管理人與合伙人承擔的稅負產生差異[7]。
2.3 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經營風險損失在稅法中未有規定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一般會經歷“募、投、管、退”的過程,基金設立過程中,無論是合伙制還是公司制都有可能出現納稅年度當年費用大于收入的狀況,也可能出現相應的經營風險,產生一定的經濟損失。結合現有稅收政策可知,企業所得稅法對于居民企業的虧損抵減有著明確的稅收優惠,即可以遞延五個所得稅納稅年度進行。然而,合伙制股權基金并沒有規定虧損的抵減政策,體現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基金不能用以后年度的收入彌補相關虧損;二是私募股權基金投資人作為法人股東時,不能用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虧損抵減其盈利。上述問題的出現,導致私募股權投資人由于入伙身份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企業所得稅稅負,與稅收法規公平性指導思想出現了一定的背離。其與目前相關稅收政策的不完善性有著相應關系,建議國內的專家學者在今后的學術探討中對存在的稅負不公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并提供專業的解答建議[8]。
3 私募股權基金加強稅務管理的策略
私募股權基金在我國推廣的時間較晚,無論是投資理念、人們的認知程度,還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稅收政策的配套規定都相對較為遲緩。綜合現有的問題可以得出一個較為清晰的結論,即目前的稅收政策對于私募股權基金無論是在流轉稅方面、財產行為稅方面還是在企業所得稅方面都將其與法人企業或是個體經營戶看待,而沒有針對私募股權基金出臺一套與其運作相適合的稅收政策,無形中影響了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稅收政策應該起到稅收杠桿的作用,通過這個杠桿來實現私募股權基金更好的發展。建議國內的相關專業人士,結合國外先進做法出臺適合該行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法規,使該行業能夠得到健康成長。
3.1 討論開征資本利得稅,避免重復征稅
私募股權基金具有一定的高風險性,其所取得的投資收益看似很高,有可能背后需付出了巨大的艱辛與努力。私募股權基金獲取的收益本質上與企業獲得的經營利潤有著較大的區別,因而筆者認為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收益一定程度上屬于一種資本利得,即應該針對該項收益的本身設定相應的稅種并實施征管。因而,建議相關部門按規定征收資本利得稅,以公平投資人不同身份所產生的不同稅負結果,促進私募股權基金更好地發展。
3.2 稅法須進一步明確附帶收益性質
基金管理人取得的收入一般可包括兩個部分,即提供基金管理方面的服務收入以及參與投資或是獲得的超限額投資收益。為此,國內學術界對于管理人的收益、收入問題須給予明確的劃分,尤其是明確附帶收益性質的收入與管理費收入的有效區劃,免得管理人因政策性問題導致稅負增加。
3.3 關注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損失稅收政策規定
公平性原則是我國稅收法規的立法之本,尤其是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在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更應該重視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因為經營風險產生虧損的彌補問題??稍诔浞挚紤]合伙制私募基金經營風險的前提下,本著公平稅負原則出發,參照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虧損彌補的規定政策,結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實際運營情況,制定適合的虧損分擔及彌補政策。實際操作中若合伙制股權基金所產生的費用或是損失大于當年取得的收入,建議允許其結轉當年虧損,并在以后年度通過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予以彌補,也可以考慮允許其按基金協議規定將當年虧損分配給投資人,并準許后者抵減其盈利。同時,不建議設立固定的虧損彌補期限,或是適當延長期限。
3.4 加強私募股權基金稅收籌劃工作
私募股權基金的主要收益來自退出后產生的投資收益。投資收益與利潤、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有著直接關系。許多私募股權基金只是因為沒有做好稅收籌劃工作,導致其高額的收益需要繳納較大比例的所得稅,無形中減少投資收益。私募股權基金所繳納的稅款主要為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因而稅收籌劃工作須從上述兩個方面加強研究。由于私募股權基金的主要設立方式為公司制、合伙制,而公司制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后,還須代扣代繳向個人股東分配股利的個稅。因而,在所得稅的籌劃方面,建議股權投資基金設立方式以合伙制為主。未來,若國家相關稅收政策有所轉變,在實現公司制與合伙制稅負相等的前提下,建議一些有經濟實力的法人股東參與其中,從而嘗試構建公司制私募股權基金模式,以便更好地把握投資風險。
3.5 財務人員提升自身綜合業務能力
私募股權基金在投資行業對專業水平、投資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無形中對財務人員業務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升。未來財務人員在其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中,須以提升自身的財稅專業水平為著眼點,并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業財融合能力,對所投資的項目進行深入了解,提出相應的建設性意見。在具體業務開展中,財務人員須努力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專業知識儲備能力,須涉獵其他的專業知識,如金融學、投資學、數學、統計學等,并加強對被投資項目的投后管理工作,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各類風險的出現,還能夠幫助項目獲得更大的投資收益。同時,還要結合項目具體運營情況作出最為優化的稅收籌劃方案,為私募股權基金的健康發展、獲取最大投資收益貢獻
力量[9]。
4 結語
私募股權基金的設立與推進,為豐富我國投資渠道、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扶持發揮著積極作用。結合現有的稅收政策可以發現,一些政策性規定與私募股權基金的實際運營狀況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結合其存在的問題,可從學術角度出發,提出應對策略。例如,討論開征資本利得稅,避免重復征稅;稅法須進一步明確附帶收益性質;關注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損失稅收政策規定;加強私募股權基金稅收籌劃工作;財務人員提升自身綜合業務能力等,為實現私募股權基金公平納稅、促進私募股權基金的健康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劉禮文. 中國稅務學會第一副會長汪康:深化私募基金行業財稅課題研究[N]. 上海證券報,2023-12-12(06).
[2]徐姝. 基金管理公司私募股權投資費用財稅處理探析[J]. 中國集體經濟,2023(20):116-119.
[3]王小燕. 私募股權基金稅收政策探討[J]. 中國集體經濟,2023(3):101-104.
[4]歐陽琳惠.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的稅收籌劃[J]. 納稅,2023,17(34):25-27.
[5]阮可舒.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組織結構設計與稅收籌劃探討[J]. 大眾投資指南,2023(21):44-46.
[6]石強. 合伙型私募股權基金稅收問題研究及建議[J]. 中國外匯,2023(16):64-67.
[7]邱元東. 關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納稅籌劃的研究[J]. 全國流通經濟,2021(24):151-153.
[8]任林林.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稅收籌劃[J]. 納稅,2023,17(30):1-3.
[9]馬蔡琛,龍伊云. 私募股權基金稅收政策的實踐與展望[J]. 稅收經濟研究,2022,27(4):1-9.
[作者簡介]吳玉佳,女,陜西西安人,陜西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級會計師,本科,研究方向:財務分析與企業價值創造、私募投資基金財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