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然而近代以來中國的農業地位日漸衰落,固守傳統的耕作經驗方式,缺乏科學知識、現代技術和機器的有力支撐,為其主要原因。著名農學家鄒秉文主持創辦中央農業實驗所、棉花、畜產檢驗處、上海商品檢驗局以及上海商業銀行、農業貸款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等一系列現代涉農機構,致力于推動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農業金融發展,對改善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地位,解決農業改進資金問題,推動區域乃至全國農業的改進和發展起了積極有效作用。
關鍵詞:鄒秉文;近代中國;涉農機構;農業改進
中圖分類號:K258;S-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2-0138-04
Zou Bingwe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 Institutions in Modern China
Liu Xiaoyun
(Archiv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a has been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However, since modern times, Chinas agricultural status has been declining, mainly due to its adherence to traditional empirical farming methods 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modern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 Famous agronomist Zou Bingwen took the charge of founding a seri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the Inspection Department of Cotton and Livestock, Shanghai Commodity Inspection Bureau,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Loan of Shanghai Commercial Bank, and Shanghai Commercial Savings Bank. He was dedic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and had played a positive and effec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unfavorable posi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solving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funds,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riculture.
Keywords:Zou Bingwen; modern China; agriculture-related institutions;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中國近代著名農學家鄒秉文自美留學歸國,長期在東南大學農科任教,推動中國農業的改進發展。1927年春,國民革命軍向長江一帶挺進,進占南京后,隨著江蘇省政府改組,國立東南大學改稱“第四中山大學”。是年4月,鄒秉文辭去東大農科主任職務,于當年11月,應馮玉祥邀請赴河南開封規劃豫、陜、甘3省農業建設事宜,但由于人力、財力和物力極度匱乏,馮玉祥又忙于軍事工作,結果中途而廢。后又應廣西省政府邀請,籌設廣西農學院及廣西農業局。但因廣西發生政變而未果。在此之后,他的人生和事業的發展便與中國涉農機構的籌設緊密連在一起,對中國現代涉農機構的創立發展,促進現代農業改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主持上海商品檢驗局促進農產品出口
1928年剛剛建立全國政權的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在上海籌建商品檢驗局。其初衷是解決中國棉業出口問題。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出口外國的商品主要是農副產品,其中大宗出口項目之一是棉花。但是,長期以來商販在棉花中摻水摻雜,質量低劣,嚴重影響了出口以及棉紡業發展,給中國國際貿易聲譽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外國洋商以此為由在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棉花檢驗機構,成為壟斷和控制中國棉花進出口的重要工具,不僅有損中國國家主權,而且極大地損害了中國商人的經濟利益,妨礙了中國植棉業的自主發展。
這年冬,時任國民政府工商部部長的孔祥熙,打破棉花、生絲等產品出口檢驗長期為外人把持的局面,決定籌設上海商品檢驗局,以達到由中國自主檢驗商品的目的。在此背景下,鄒秉文被任命為工商部簡任(官階名稱,民國文官的第二等,在特任以下,薦任以上),同時兼上海商品檢驗局籌備主任。次年初,鄒秉文由南京趕赴上海,接管了此前農礦部設立的全國棉花檢驗局,為下一步工作的展開鋪平道路。1928年2月22日,工商部正式任命其為上海商品檢驗局局長,開始正式開展相關各項工作。其主要工作是:第一,選拔專門人才,建立科學化的工作流程,并進行研究工作,以推進農產品的改進和創新;第二,與紗廠、棉商以及其他有關廠商溝通和合作;第三,提升檢驗的科學性和準確度,以及檢驗證書的國際信用度;第四,建立機制提高出口工作效能,使商品能夠如期或快速裝運出港;第五,降低收費,減輕中國民族廠、商經濟負擔[1]153。其工作重點如下。
(一)完善機構
棉花、畜產檢驗處。此前,日本曾在上海設立支那棉花水氣檢查所,上海的中外紡織商和棉花輸出商也設立過類似機構,但缺乏由中國政府主導的檢驗機構,此機構的成立則填補了這一空白。商品檢驗局因棉花檢驗問題而起,所以鄒秉文從一開始便從成立棉花檢驗機構入手,率先設立棉花檢驗處(后來改為棉花檢驗科,隸屬于農作物檢驗處),并于1929年4月1日正式成立。該機構專門負責對出口棉花的檢驗,從而打破了外商把持的局面[1]70。同年5月1日,又成立畜產檢驗處,開始對出口火腿、各種肉類及豬肉罐頭等農畜加工品進行檢驗。這兩個機構的成立,為全局整體工作的推進樹立了典范。
生絲檢驗處。此機構的成立頗費周折。生絲絲條細微,性質柔軟,必須要用精密儀器進行精細化檢驗,在此之前幾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上海之前曾有萬國生絲檢驗所,但設備過于陳舊,已不能適應形勢需要,同時也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而同期日本的生絲相關檢驗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29年10月1日,鄒秉文和繆鐘秀赴日實地考察,在吳覺農協助下,至橫濱生絲檢查所現場觀摩,詳盡查看了該處的各種檢驗設備、技術和程序,并對照做了上海商品檢驗局檢驗生絲所必需的設備預算3萬元。經過以上一番努力,終于呈請工商部審批成立。
不料,卻遭到工商部司長魯佩璋反對,甚至認為鄒未經事先請示,更以鄒秉文租賃博物院路新建大廈兩層房屋為辦公場所,是講排場、浪費國家財力為由,查辦鄒秉文。由于孔祥熙從中調解,鄒秉文雖然未被查辦,但也未有獲得工商部的資金支持。此后,經與上海商業銀行總經理陳光甫協商,由上海商業銀行以最低利息貸款3萬元給上海商品檢驗局,作為生絲檢驗設備費。1929年10月下旬,上海商品檢驗局接受上海萬國生絲檢查所,并從日本、美國、德國和瑞士等國購進相關設備,從11月開始了生絲檢驗,至此,生絲出口檢驗實現了自主進行[1]100-105。
(二)檢驗與研究并重
在謀劃上海商品檢驗局工作思路方面,鄒秉文不是就檢驗而檢驗,而是提升商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為此,他奉行的一條基本原則是檢驗與研究并重,并將研究工作放在首位。
圍繞這個思路和方針,鄒秉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選聘專門人才、廣置儀器書籍,在各檢驗處和化驗處設置研究股等。此外,還將各機構的研究成果納入工作績效考核中。這些措施和做法,促進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有的成果很快推廣到實際應用當中。如1930年12月上旬上海江灣地區奶牛房發生牛瘟,向浦東等地蔓延。鄒秉文即刻選派技術人員前往調查,并給病牛注射牛瘟血清。由于反應敏捷,措置得當,疫情于次年1月中旬被撲滅。盡管如此,當地損失也較為嚴重,虹口、威斯頓和上海牛乳公司等中外14家廠商先后有314頭乳牛死亡,黃和尚奶房的7頭乳牛全部死亡。當時的情況是,牛瘟需要以預防為主,預防的方法只能依靠牛瘟血清唯一途徑。中國血清完全依賴進口,國內并無血清制造的專門機構,以致價格昂貴。鄒秉文決定加快血清國產化的研究和生產速度,督促負責相關研究試驗的易文治、壽標加緊研制,另外在上海江灣路興建牛瘟血清制造所。經過艱苦努力,1930年4月1日,中國產出了第一批牛瘟血清[1]156-157。上海商品檢驗局是中國第一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檢驗進出口商品的專門機構。此機構設立,不僅意味著出口農產品檢驗的自主化,保證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同時也促進了相關研究工作的進行,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二、推動設立中央農業實驗所提升農業科學水平
鄒秉文歷來重視農業試驗工作,認為試驗是農業推廣的前提和基礎。他曾多次向政府建議設立中央農業試驗所,每個省各設一所農業改進所,將其與農業院校的研究、試驗和推廣工作聯系起來,以求將現代農業知識和理論與中國的農業實際相結合,以實現改進農業現狀之目的。
推進并參與籌備中央農業實驗所的工作,是鄒秉文在擔任上海商品檢驗局局長期間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由于開辦經費所需甚大,工商部知難而退。在這種不利條件下,鄒秉文仍多方奔走。當時,上海絲業公司和工商部共同商定發行價值為600萬元的短期絲業公債。為此,他建議絲商從中拿出200萬元資助政府,作為開辦中央農業實驗所的經費,以奠定資金基礎。經其努力爭取,絲業公司決定先投入50萬元,由工商部成立專門的基金保管委員會[1]158。這筆款項成為中央農業實驗所原始的開辦經費來源。可見,此機構不僅由鄒秉文倡議而設,也是由他一手促成,對政府下定決心開辦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31年4月,時任實業部部長的孔祥熙下令創辦中央農業改進所。為全盤謀劃工作,早先決定成立的中央農業試驗場、中央蠶絲試驗場、原蠶種制造所以及模范繅絲廠等,均歸并入一并設計。5月,籌備工作就此展開,實業部常務次長穆藕初為籌備主任,錢天鶴為副主任,鄒秉文、徐珽瑚、凌道揚、高秉坊、魯佩璋、蔡無忌、葛敬中、劉運籌、謝家聲、趙連芳、沈宗瀚,還有外籍農業專家洛夫、卜克、邁爾等為籌備委員[2]。10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指令將中央農業改進所改稱為中央農業實驗所。1932年1月,實業部任命譚熙鴻為中央農業實驗所所長,意味著該所正式成立運行,籌備委員會也于當年底奉命撤銷。1933年6月,譚熙鴻辭職,實業部部長陳公博兼任該所所長,并委派錢天鶴為副所長,來主持所內日常一切工作。1935年4月,謝家聲被任命為所長,錢天鶴仍為副所長[1]164-165。
隨著組織機構的正式建立,各種研究、試驗和推廣工作隨即展開,包括小麥、水稻、病蟲害、蠶桑、畜牧等項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改進實績。如由該所改進的不少稻麥優良品種得以在全國推廣應用,促進了區域乃至全國農業的改進,也對各省成立農業改進機構發揮了典型示范作用。此后,鄒秉文盡管沒有過多參與該所的實際管理工作,但其無疑是倡設該機構的始作俑者,更是各項建設工作的積極推進者,所以,其貢獻和功勞應予充分肯定。
三、主持上海商業銀行農業貸款部解決農業資金問題
1932年初,鄒秉文辭去上海商品檢驗局局長一職,接任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行襄理兼農業貸款部經理,開始投身于農業金融工作,這成為其一生事業的重要轉折點。
鄒秉文離開上海商品檢驗局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他改進農產品,促進國際貿易的遠大志無法施展。他曾建議將上海局的成功經驗向全國各地推廣,但由于實業部敷衍未予支持。當時,漢口、廣州、天津、青島等地均成立各自的商品檢驗局,但各局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作,為各自身利益各行其是,導致全國檢驗秩序混亂不堪,使其萌生去意。二是鄒秉文認為農業金融是改進發展農業、促進農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經濟基礎。這時恰是陳光甫有意投資農業金融,在總行籌設農業合作貸款部,二人一拍即合。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簡稱上海商業銀行),是一家私營商業銀行,轉向投資農業在當時確有先見之明。因為,中國自古即為農業大國,到1930年代農業和農村日趨衰落瀕臨破產邊緣,而其中最大的問題之一,便是農業資金匱乏,因而發展農業金融對農業改進和復興農村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鄒秉文認為,上海商業銀行創立農業貸款項目,鼓勵商業銀行資本投資農業,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國農業改進,還可為其贏得更大聲譽,其自身也會獲得新的利潤回報。
(一)積極延攬專門人才
擔任農貸部經理后,鄒秉文最感困難的是專門合作人才匱乏。為了使得該項事業取得預期實效,鄒秉文親自赴南京找到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合作事業專家徐澄,向他請教農業生產合作、信用合作和運銷合作等方面事宜,而且對方接受邀請,親赴上海協助其辦理農業合作貸款一事。
他又和陳光甫協商,由上海商業銀行出資,專門聘請外國專家來華講學指導,以造就中國本土的農業合作人才。具體的做法是:上海商業銀行出資6萬元,資助南京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分別從美、英兩國各聘請1名專家,分別是美國運銷合作專家史蒂文(Stevenson)主要講授美國著名農產品運銷合作社的經營方式。此外,資助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設立專門獎學金,選出攻讀農業合作。鄒秉文又促成上海商業銀行出資,從國外聘請專家來華講學合作課程。通過以上措施,培養造就了一批中國早期的農業合作人才,推進了中國合作事業發展[3]。
(二)具體事業
事業范圍逐漸拓寬,貸款對象并不限于合作社。1933年春,鄒秉文升任上海商業銀行總行副總經理,農業合作貸款部改為農業貸款部(簡稱農貸部),仍主要由其負責。
當時,農貸部的主要業務對象是各種經濟作物的運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運銷合作社貸款運行程序是:由總行先行發放青苗貸款,到農作物收獲時,運銷合作社將作物集中,經由銀行押匯,歸還上海商業銀行青苗貸款。其業務范圍主要集中于棉花、煙葉、蔗糖、茶葉等運銷合作社,與以上農產品相對應將貸款重點分別放在陜西、山東、廣東和安徽等地。信用合作社貸款運行程序是:先由合作社將入股社員股金存入上海商業銀行,社員如有臨時短期急需,可通過信用合作社向上海商業銀行貸款,由信用合作社負責償還上海總行。其業務在全國開展較廣,涉及江蘇、山東、安徽、湖北、廣東、浙江、河南、湖南等地,主要形式是設立農貸股。
到1934年,全國各地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運銷合作社和信用社達1 200余個。這為全國農業金融的發展開拓出了廣闊天地。1935年,在鄒秉文努力協調下,上海商業銀行與金城銀行、浙江興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聯合組成中華農業合作貸款銀團,分別按照生產貸款、運銷貸款和利用貸款等項目實施,為農業改進和農業合作事業注入大量資金。據統計,從1935至1937年,該銀團共向合作社貸款500余萬元,部分緩解了農業改進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
從1933年11月底,鄒秉文開始兼任全國經濟委員會棉業統制委員會常務委員,并代行主任委員職務,客觀上難以兼顧農貸部工作。特別是,到1937年“七七事變”后農業貸款受戰時因素影響增大,風險不可預期,成本增加,上海商業銀行開始遞減放貸業務。而且,由于受戰爭影響交通中斷,所放款項很難按期收回,乃至經營難以為繼,最終致使農貸部業務停辦[1]165。
鄒秉文率先創辦農貸部,是商業銀行向農村開辦農業貸款的先驅人物,促進了城市商業資本向農業資本轉移,為農業經濟的發展開出了一條新路。這對于農業和農民生活改進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農貸得到了各地農業改進機構積極響應,促進了全國各地農作物的品種改良以及優質品種的推廣應用;其次,向農村注入了資金,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復興,活躍了鄉村經濟,有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第三,小額抵押貸款解決了農民的燃眉之急,保障了農民的基本生活生產所需,使其免受高利貸的盤剝和壓榨,保護了農村生產力。
此外,鄒秉文參與創設與運行的還有其他涉農機構和組織,如棉業統制委員會、貿易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中美農業調查團等,這些既有國內的專門機構和組織,也有國際機構或組織,或者是中外合作交流項目。他不僅對這些機構和組織的醞釀、籌備和建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而且以其實際行動促進這些機構和組織的運作和工作開展。
四、結束語
鄒秉文的相關思想和活動顯示了他關注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并以實際行動加以解決的經世濟民和愛國情懷。近代中國農業衰落,更多的是相對于西方的現代農業的高速發展而言。中國長期固守傳統的經驗農業,耕作技術和機械長期保持不變,而近代中國由于被西方世界打開了大門,中國的農業日益進入到了世界經濟體系中,卻遭到了西方農業經濟強力壓制,而越來越趨于破產乃至于崩潰。鄒秉文對于三大涉農機構的創辦,均顯示他對于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切實關注,并加以切實解決。
參考文獻:
[1]鄒秉文.鄒秉文紀念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
[2]文史資料選輯:第10卷第31輯[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286.
[3]沈宗瀚.沈宗瀚晚年文錄[M].臺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92.
作者簡介:劉曉云(1973—),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單位為山東大學檔案館,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文化史。
(責任編輯:趙良)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近代農業團體資料整理研究與數據庫建設”(編號:18ZDA20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