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在荀子的思想體系中具有多層含義:“群”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群是人的社會性生命的力量集合,群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分析“群是什么”、“群”何以可能、人何以能“群”、為何“分”使“群”可能等問題,闡釋了“群”思想的價值內涵和理想狀態。荀子“群”思想之于今天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秩序;建立和維持社會秩序時,注重人道德建設的同時看重人外在約束力,重法是剛性的治理國家的手段;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法治不可或缺。
關鍵詞:“群”;“分”;“禮”;“法”
中圖分類號:B2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2-0150-04
An Analysis of Xunzi s Thought of “Qun”
Li Pengl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Qun” has multiple meanings in Xunzis ideological system: it is the fundamental symbol that distinguishes human beings from animals; it is the collection of the power of human social life; and i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social harmon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value connotation and ideal state of the idea of “Qun” by analyzing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Qun”, how to make “Qun” possible, how can a person be “Qun”, and why “division” makes “Qun” possible. Today, Xunzis idea of “Qun”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 order. When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external constraints of human beings while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morality. Emphasizing the rule of law is a rigid means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rule of law is indispensable.
Keywords: “Qun”; “division”; “Li”; “law”
荀子生活在戰國晚期,面對群雄爭霸,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成為了時代的需求,如何治理社會,怎樣建立合理的社會秩序,如何處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思想家們議論紛紛,荀子提出構建“群居和一”的政治理想,“群”思想是荀子為社會群體尋求共同的體制規范的重要基礎。
一、“群”的理論源流
“群”是什么?“群”最初代指獸群,《漢語大字典》中釋義為“動物的集合體”?!掇o源》中定義為“禽獸聚合”,提及群字,通常都是指成群的禽獸[1]?!盾髯印芬粫卸啻翁峒啊叭骸弊郑┤纭陡粐菲小耙欢扇骸保?]147,“群”指動物聚成的群體;“人之生,不能無群”[2]142的“群”指人聚合的群體,文中以“群臣”出現的代表量詞;《王制》篇中“群而無分則爭”[2]127,“群”具有動詞詞性,指結合成群體?!叭骸弊衷凇盾髯印窌泻x眾多,本文重點討論人之群,以“群體”形式存在的生活狀態。
關于“群”的論述,先秦諸子提出了各自的見解。墨子重視“群”的秩序,從他的“兼相愛”“交相利”“非攻”等主張中可見一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3]“墨子期望社會秩序的和諧能夠通過集體的互利合作來達成。法家倡導構建一個清晰的社會等級體系,確保在法律框架內實現群體的和諧和秩序。道家的觀點是‘小國寡民,對于‘群和‘分的概念并不過分重視。”[4]儒家思想中的“群”觀念具有更深的道德內涵,但無論是墨子的群體互利,還是法家的明確秩序,抑或是道家的隱逸無為,都是在探尋一種社會秩序的可能性。而荀子的“群”論與諸子相比獨具特色。
“群”在荀子的思想體系中具有多層含義。其一,“群”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人具有群體性或是社會性[5]53?!叭酥?,不能無群”[2]142人活著,不能沒有群,“群”標志著人的社會屬性,定義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本質,荀子從人與物的關系和個體素質的局限性兩方面來論證人不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第一,以牛馬為例,“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保?]127其指出人類之所以能夠戰勝比個體更為強大的外在力量的原因是人的本質是群體而非單一的個體。人沒有牛的力氣大,沒有馬跑得快,但是能夠役使牛馬,原因在于人可以凝聚為集體,構成社會性集體在人物之爭中處于主動地位。第二,以個人的手工技藝和管理能力的有限性為例,論證人必須生存于群體之中與他人組成“群”,而不能離群索居?!澳懿荒芗婕?,人不能兼官”;“離居不相待則窮”人不能同時掌握多種技藝,一人也不能身兼數職[2]138。因而荀子感嘆“故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2]138。從中揭露人群居的重要性以及人的群體屬性,人類社會的形成和進步是通過勞動的分工和合作來實現的,只有通過群體間的合作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才能在自然面前獲得自由。
其二,人的社會性,群是人的社會性生命的力量集合。荀子認為人的社會性是與生俱來的,“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保?]59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具有區別事物的能力,是具有社會性的生命個體,人生來就具有這種辨別饑飽冷暖、是非好惡的能力,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圣王還是暴君,其本質都是一樣的。正是這種能力,使人類能夠結成群體,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
其三,群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是人類結成群體抵御自然、戰勝自然的必要條件。“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2]127人要生存就不能沒有群體,有了群體沒有名分和差異就會產生爭斗,爭斗就會使社會混亂,混亂就會離散,由此力量就會削弱,在人物關系中就不能戰勝外物,為自然所困。此外,荀子在設定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物質利益永遠處于相互對立而不可調和的狀態的邏輯前提下,故意回避了人與人之間彼此合作的一面,以及人們有共同目標、共同理想的一面。
至此“群”的概念和含義已經清晰,接下來可以討論“群”的存在原則是什么?換言之,“群”何以可能?
二、“群”的存在原則:“分”
“群”何以可能?荀子提出了“分”的思想,“分”是人類群體成立的基本條件,“分”包括“明分”和“義分”兩個基本原則。在荀子看來,“明分”是群體成立的必要條件,“明分”指明確的社會分工,群體的秩序化存在以“分”為基礎,以合理的分工為前提,“分”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區別而存在;“義分”指貫徹“道義”的原則,“道義”決定著禮義的內涵,禮義是分的原則和標準,“義”外化為“禮儀”,禮義則體現“義”的精神。
(一)“分”的含義
學者對于荀子的“分”的含義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貫穿于整個思想體系中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明分的方法論;二是方法論在倫理、政治領域的運用和體現。而荀子更加突出的是“分”的社會含義。關于“分”的諸多含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為自然之分;二為社會之分。就社會屬性而分,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個層面,分是指社會方面的職業分工?!稗r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保?]17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分工,都應各負其責,農民分田耕種,商人販賣貨物,士大夫處理職事,君主守衛土地,不可混亂。
第二個層面,分是指人的等級名分的區分。“‘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從‘役字中可見荀子雖強調農工商對于群體的重要性”[6],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仍然存在顯著的社會等級差異。
第三個層面,分是指對社會利益和物質財富的分配。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有欲望爭心,如果不加以制止就會產生爭奪禍亂,因而要對社會利益和物質財富進行分配,使人之欲與物質生活資料互相平衡而增長,人的欲望不會因為物質的缺乏而得不到滿足,物質也不會因為滿足人的欲望而匱乏[6]。
分雖然有三層含義,但是這三者之間是有所關聯的。職業分工是劃分等級名分的依據,社會利益劃分的依據是職業分工和等級名分,人的等級名分的劃分則是建立在職業分工和社會利益分配的基礎之上的??傊?,這三者相互關聯。
(二)“群”與“分”的關系:“明分”與“義分”
上文厘清了“分”的含義,可以知道人既是群體性的存在,又是社會性的存在?!熬腿说膬仍诒拘詠碚f,人是充滿欲望的人;就人的現實的社會關系來說,人是‘群,以‘類的形式生活。”[5]53就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而言,人的存在方式必然是以群體的形式,荀子講“人生不能無群”,那么人如何能“群”?荀子解說道:“人何以能群?曰:分。”[2]127人生來就具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紛爭,因而要想“群”能夠穩定,等級名分是不可或缺的,人確立了等級名分才能在群體中是其所是,然其所然。荀子所言的群從根本上講是層級分明的人的集合體,并非人與人機械性地相加。它不是自然的集合體,而是在其中每個人有各自的分工、分職,能夠彼此合作,但不可獨自存在。在荀子的治國理念中,如果說“群”是社會運行的基礎,那么“明分”之道則使群成為可能。
為何“分”使“群”可能?無“分”之“群”能否成立?荀子從價值之維作出解答:“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保?]127社會的治理需要明確人與人之間的分工、職責,等級名分是處理社會關系的準則,用以劃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確保群之為群的制度,是“群”存在的秩序化基礎。荀子總結道:“無分”,乃人類最大的災難;“有分”,才是天下人的利益所在,“明分使群”是對社會整體有利的存在,明確的社會分工使社會避免爭奪和暴亂,從某種意義上講,無“分”則無“群”。
人群需分,明分使群?!胺帧钡臉藴适鞘裁??“分”又是怎樣施行的?荀子解答道:“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2]127這就是說,“義”是分的標準,分的原則是禮義,禮義用來確立“群”中人的等級名分和權力職責義務,“義分”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群體”的和諧?!傲x”在此中有兩種含義:一是德性之義;二是禮義之義。就德性之義而言,“義分”是修正安民之道,是維護群體和諧有序的德性要求。就禮義之義而言,在荀子的政治觀念里,“義”可以被解釋為“禮義之統”。徐復觀先生也持有這樣的觀點,即在“義分則和”中,“義”代表的是禮儀。荀子將禮義放在一起,重點闡述了義在社會層面的顯發和落實,這也是與孟子所講的“義”的不同之處,荀子把“義”的道德標準從個人層面上升到社會制度層面的高度,“義”外化為“禮”,再次說明了,荀子所講的“義”通向了“禮”[7]。
三、“群”的社會規范:“禮”與“法”
實現“群居和一”的理想社會,需要在“禮”的規范的同時也要注重“法”的強制,禮法不可偏廢,荀子提出“援法入禮”與“隆禮重法”。荀子的“群”的“分”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有禮法作為制度上的保障,換言之,“群”需要“禮”和“法”來作為它的現實保障,“分”從本質上講是“禮分”,作為禮義化的人,人不可能是作為自然人而脫離群體獨立存在,在群體中生存的人若想被社會容納,就必須被“禮”所化,“人無禮不生”[2]15,禮義是“群”的組織原則與方法,要求人們知禮、守禮、行禮,“禮義之道”是使“群”成為可能的價值和規范[7]。
荀子是怎樣援禮入法的呢?荀子以“禮”為核心,將法治納入禮治之中,拔高法的高度,并從法律的維度對禮進行詮釋與解讀。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薄八麑ⅰY解釋為法律的各種條例的總綱要,并認為‘禮是‘法的基本價值。這樣,禮的強制性變得更為明顯,起著規定各類具體法律、法令的憲法的作用,這也是荀子認為禮與法具有相同的性質的原因?!保?]62如此,禮相當于國家的根本大法,違背禮就是違背法,“非禮,是無法也?!保?]22這就意味著,禮本身就是法,“非禮”與“無法”等同,禮與法等同并且同樣具有法律功能。荀子提出“學也者,禮法也”[2]22。把“禮法”作為單獨的概念使用,探討“禮法之大分”,禮法連用、合禮法為一體,“禮法”作為一個特殊范疇,這是荀子援禮入法的第二種方式。
荀子建造了禮法并重的全新的禮法關系樣式。視“禮”為“治之始”[2]126,即治國的根本制度;視“法”為“治之端”[2]189,即治國的基本方略。禮法并重可施行是基于“禮”“法”各有自己的“勢力范圍”,不能作用于同一對象。荀子說:“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2]141,根據人的社會地位和宗法等級來區分“禮”和“法”的應用:“禮”調解統治階級之間的內部矛盾,而“法”來解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禮”規定不同等級的貴族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而“法”對損害統治集團利益的底層民眾實施懲罰[5]124。從人的屬性對“禮”“法”進行區分:“禮”是管理有道德的人,“法”是制裁沒有道德的人,“禮”適用于圣人和君子,而“法”的適用于小人。荀子在建造“禮法并重”的全新結構時,融入了禮主法輔的傳統觀念。“其一,在社會政治維度上,貴族統治者占據主導地位,而平民處于從屬地位;在社會倫理維度上,圣人和君子據主導地位,而小人則處于從屬地位?!保?]125以此表明“禮”的重要性超過了“法”。其二,荀子始終堅持和宣揚禮治的理念,對“禮”的治理方式給予了高度的贊譽?!奥《Y重法而國有?!保?]199荀子由援法入禮到強調隆禮重法以至于最后達致某種程度上的“禮法一體”。
荀子不僅重視“禮”的價值,同時也強調“法”的重要性,并主張在治理國家時要“禮“法”并重,互為補充,“荀況既不主張儒家輕刑罰的觀點,也不反對法家的輕刑重罰的觀念,而是傾向于強調要‘輕刑輕罪,重刑重罰,確保刑罰的‘輕重與罪行的‘輕重是一致的,從而解決了儒、法兩家在這一問題上的片面性?!保?]荀子在對儒家倫理思想進行繼承、改進和發展的過程中,為其提供了全新的解讀。
四、“群”思想的啟示
荀子重視“群”的價值指向,這種價值指向對當下社會仍有重要的啟示。
其一,荀子提出的“明分”與“義分”是“群”存在的原則,同時也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秩序?;诖宋覀兛梢詫θ杭宏P系有這樣的認識,人處于群體之中,身邊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都會對人產生影響,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則成為一個恒久的課題?!懊鞣帧焙汀傲x分”不僅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還能有效地解決群體間的利益矛盾,從而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這是其中有利的一面,對于時代產生的等級分工這些不合理的問題,我們也應該予以摒棄。
其二,荀子建立和維持社會秩序時,注重人道德建設的同時看重人外在約束力,引入了“法”的概念,重法是剛性的治理國家的手段。荀子提出的“禮法并重”開啟了儒家到法家的過渡,極大地影響到韓非子,“隆禮重法”的治國理念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啟示。和諧的社會生活是我們所追求的,但是在追求和諧的同時不能喪失原則。一方面在道德建設上要遵循依法治國的原則,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另一方面必須堅持法治原則。
其三,法治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荀子主張將“法”視為“禮”的一部分,并且強調了“法治”的重要地位,法律用以維護社會穩定,當“禮”不能有效地執行其職責時,“法”可以進入到社會秩序的維護工作中?;谲髯訉Ψㄖ沃匾缘纳羁汤斫猓鶚嫿ǖ恼卧妇皩嶋H上是相當貼近現實的。
五、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論述,荀子的“群”思想是實現荀子“群居和一”的社會理想的重要基礎,為了實現群體之間的和諧共處,必須遵循“禮義”這一基本原則。荀子以儒為宗,創建“以禮為體、以法為用”的禮治模式,建構一個系統的禮學體系。荀子的“明分”說在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對于確保社會的穩定和有序,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叭藷o禮則不生”“國家無禮則不寧”[2]15荀子追求社會群體的和諧之道,將個體的處事原則與國家的治理原則用禮統一起來,荀子的“群居和一”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禮治模式的基礎,超越了孔孟向內心用力的局限,將禮學外化為禮儀制度和規范,使之成為整個社會的基本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叭壕雍鸵弧钡睦硐肷鐣m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但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對于構建現代和諧社會仍具有借鑒價值,體現了荀子作為政治哲學家的理性,展現了中國式政治哲學。
參考文獻:
[1]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499.
[2]荀況.荀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3]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102.
[4]李建華,金妍妍.論荀子之“群”[J].南京社會科學,2011(12):43-49.
[5]陸建華.荀子禮學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6]侯歡歡.試論荀子“群”思想[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0.
[7]丁成際.“群居和一”如何可能[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8]羅國杰.羅國杰自選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49.
作者簡介:李鵬璐(1997—),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責任編輯: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