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樁“污染血丑聞”引發英國輿論關注。據報道,一項歷時6年的調查報告顯示,1970年代至90年代初,英國從美國進口的部分血液受到艾滋病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由于英國歷屆政府的失職,約3萬人通過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病毒或丙肝病毒,真相被隱瞞數十年。
靈丹妙藥變毒藥
這場“污染血丑聞”可追溯到1970年代至90年代初。
當時,血友病患者通過英國國民保健制度開始接觸到一種革命性新療法。他們患有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血液無法正常凝結。而一種從人類血漿中提取VIII因子的療法號稱可以為血友病患者提供凝固血液所需的蛋白質。這種相對方便的療法一度被視為靈丹妙藥,英國國內的需求量很快就超過了國內供應來源。于是,衛生官員開始從美國進口血液制品。
不過,這種VIII因子的來源是上千名捐獻者血液組成的血漿池,這意味著個別捐獻者的血液可能污染整個血漿池。不幸的是,這批血友病患者成了污染血的第一批受害者。
近日公布的一項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治療后,英國約有1250名血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包括380名兒童。另有2400-5000人染上了丙型肝炎病毒,這可能導致肝硬化或肝癌。而感染這種病毒的確切人數難以得到確認,部分原因是癥狀可能需要幾十年才會顯現。有報道稱,近期英國丙型肝炎病毒檢測的需求激增。另一批受害者是在經歷手術或分娩后需要輸血的人群。據估計,其中有80-100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約2.7萬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早在1970年代中期,便有人一再警告說,從美國進口的部分血液存在病毒感染的風險。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曾于1950年代發出警告,通過大量匯集血漿生產的血液制品存在引發肝炎的風險,并敦促各國謹慎選擇獻血者,不要進口血漿。但當時,英國在獻血方面難以自給自足,于是繼續依賴外國供應。主管“污染血事件”調查的布賴恩·蘭斯塔夫說,英國當局幾乎沒有采納這些建議。
“很多真相都被隱瞞”
數十年來,當地活動人士一直努力揭露官方的失誤,并爭取政府賠償。
1980年代末,受害者及其家屬以醫療過失為由要求賠償。雖然英國政府在1990年代初成立了一個慈善機構,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一次性資助,但不承認負有責任。受害者還被迫簽署一份免責承諾,不得起訴衛生部以獲得這筆錢。
2017年,在政治和輿論壓力下,“污染血事件”正式調查終于獲得時任首相特雷莎·梅的批準。過去幾年來,這項調查的搜證工作涉及5000多名證人以及10多萬份文件。
5月20日,蘭斯塔夫公布了約2500頁的調查報告,表明部分進口血液來自囚犯和吸毒者等高風險捐獻者,導致一些血液受到艾滋病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污染。
報告指出,當時用于治療許多人的進口血液制品不安全,不應獲得在英國使用的許可;大量患者暴露于不可接受的感染風險中。這一事件也導致約3萬人通過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病毒或丙肝病毒,目前已造成約3000人死亡,涉及規模“令人震驚”。英國媒體稱,上述數字每周還在增加。
報告還顯示,自1993年起,英國衛生系統工作人員“故意”銷毀了相關文件,相當于“普遍掩蓋事實”。“為了保全顏面和節省開支,很多真相都被隱瞞了。”報告譴責英國“歷屆政府、國民醫療服務體系和血液服務機構”的失敗。
報告還稱,如果政府當時采取措施消除輸血帶來的風險,比如告知患者治療風險和替代方案,許多人的死亡和患病是可以避免的。
“從根本上震撼國家”
英國媒體指出,這一“污染血丑聞”是英國國民保健制度聯合會76年歷史上最嚴重的醫療災難。
在調查結果公布后,英國首相蘇納克5月20日為本國歷屆政府的“失敗”道歉,稱這一天是英國的國家恥辱日,并承諾將不惜代價賠償受害者。他在報告公布后說,調查報告“從根本上震撼我們國家”,并譴責英國國民保健制度聯合會、公務員系統和政府官員的行為“讓這個國家失望”。5月21日,蘇納克政府發布了一份“污染血事件”受害者的賠償方案概要,成本可能超過100億英鎊。
馬丁·里德在1980年代早期因輸血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對于政府的最新表態,他表示,一些賠償細節“需要討論和進一步詳細研究”。但同時有批評稱,政府一直等到調查報告公布后才公布賠償方案,其誠意引發質疑。還有受害者表示,除了賠償外,他們更希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權者徹底吸取教訓,避免未來再次發生類似事件。
受“污染血事件”影響的還不止英國。在美國,提供污染血的公司已經支付了數百萬美元的庭外和解金。在法國和日本等國,政界人士和制藥公司被判玩忽職守。
(摘自《解放日報》陸依斐、徐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