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陵江
摘 要:信息化時代,食品行業產生的數據十分龐大,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引入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傳統食品監管模式存在的不足。大數據在食品監管中具有數據分析、責任交接、創新機制等方面的優勢,其在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信息數據庫、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體系、食品安全追溯系統以及智能監管系統中的有效運用,能使食品安全監管更加高效化、規范化,進而推動我國食品行業的健康平穩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食品安全監管;風險預警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Integrating Big Data Technology
NING Lingjia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data generated by the food industry is very larg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food supervision model. Big data has the advantages of data analysis, responsibility transfer,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in food supervision, and its effective applica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food safety risk information database, food safety risk early warning system,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and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system can mak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more efficient and standardized, and then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Keywords: big data;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risk early warning
食品行業作為一個和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一直備受社會大眾的關注。食品安全監管一直是我國政府部門工作中的重點,為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制度文件,并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建設和監管能力的提升。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暴露出了諸如監管手段單一、監管盲區多、監管無法長效化,以及責任劃分不明晰等問題,使食品安全監管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的變化,無法滿足實際需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深入發展以及大數據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大數據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監管系統的設計應用、各類數據的收集梳理、風險分析預警、責任的移交劃分以及推進監管的高效化等方面,使得食品安全監管由事后追責變成事前防范,食品安全責任由推諉扯皮到責任到人,保證了食品生產經營者操作的規范性以及監管體系的進一步優化,為我國食品行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大數據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和價值
1.1 數據收集和分析梳理
食品安全監管涉及的主體多、范圍廣,產生的數據也十分龐大,只有將多方面的數據進行歸納收集,并深入挖掘,才能真正發揮出大數據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例如,貫穿整個食品經營主體生命周期的登記注冊基本數據,經營主體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經營行為數據,行政監管部門在監管過程中產生的許可審批數據、監管檢查數據、食品抽樣檢測數據、執法辦案和行政處罰數據,各類舉報熱線、平臺反饋的投訴舉報數據,以及一些網站和官方媒體的新聞數據等,如果各職能部門的部分職責界限不清,數據不能互通共享,則會增加數據的收集和管理難度。通過大數據技術,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數據質量評估體系,再借助信息采集設施和數據輸入系統,將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各個環節緊密聯系到一起,建立完備的預警信息數據庫,加強對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讓數據不再成為孤島,讓數據信息為監管部門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源和技術支撐,有利于促進有關部門更加高效、精準地執法,提升監管部門工作效率[1]。
1.2 智能化責任交接機制
從食品生產到流通再到終端消費,每個環節都存在很大的風險,食品安全的監管與這些環節密切相關,整個過程不僅是監管實施時的主體形式,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個環節到下一個環節、一個人到下一個人之間責任的轉移和傳遞,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一個重點就是在各個環節中對責任主體進行嚴格嚴管,并明確其責任。①借助大數據技術,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可以建立全過程統一的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開發系統性應用平臺,獲取并利用全產業鏈內的食品安全數據,對各個環節的責任主體加以明確,當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可以快速確定責任人,從而實現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約束,保障食品安全監管的各環節緊密銜接。②通過對食品各個環節進行透明化管理,以及智能技術的應用,如多地正在試行的“互聯網+明廚亮灶”,能夠實現對食品安全風險點的有效監控和識別,對出現的問題原因和責任主體進行全方位分析,從而提升智能化識別水平,有效地提高責任識別的效率,并減少在食品安全責任識別上的人力、財力的投入。這是未來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新時期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主要方向[2]。
1.3 創新監管機制
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受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主要依靠現場檢查和產品質量抽檢,監管的范圍較小、效率較低。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采集和信息綜合分析,構建智能化全面監管機制,能夠彌補傳統監管方式存在的不足。
(1)數據采集方面。①通過智能識別等可視化技術和多方數據連接共享,擴大數據的來源。②在對龐大的食品安全信息數據進行采集時,應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進一步排查,完善風險數據庫,提高監管工作質量。
(2)數據分析方面。計算機不僅可以根據工作人員的需求快速對數據進行各種關聯分析,還可以通過地圖、圖表等多種多樣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出數據的大小、數據間的關系及發展趨勢,讓工作人員能夠更方便直接地了解相關問題并及時做出決策,提升工作效率,促進監管工作的高效性和實效性。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利用大數據建立智能化監管機制是食品安全監管發展的重要路徑。
2 大數據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
2.1 構建食品安全風險信息數據庫
信息化時代,食品的生產、流通、消費以及監管各個環節都更加智能化,包含大量的生產經營主體數據、食品安全監督檢測數據。為了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食品行業發展現狀,更高效地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增加數據庫中的樣本容量,加深數據源的維度,將各類數據進行收集并整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該情況,可以借助大數據對食品安全監管系統進行完善,搭建全國性的食品安全監管系統,收集各行業、各部門的食品安全數據,搭建專業的食品安全信息數據庫。食品安全風險信息數據庫的構建可以將各環節采集到的多源異構數據進行更好地整合,以便使用;能夠及時獲取食品行業各個環節中產生的數據,有利于在食品安全風險形成之前發現風險隱患點并進行預警;可以在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時,為調查部門提供可靠的責任追溯數據,保障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不斷更新補充的數據可以為未來的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提供有效的支撐。
食品安全風險信息數據庫主要需要收集兩個方面的信息數據。①基礎性的靜態數據庫。基礎性靜態數據庫根據外部性和內部性因素又分為兩類。外部性靜態數據庫主要是食品行業涉及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法律法規數據涵蓋了我國政府各級、各部門發布的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地方性法規、管理辦法等;內部性靜態數據庫主要是企業內部自身的主體登記信息、業態和規模、生產經營許可,以及食品相關的種類數量等。②食品安全風險的動態數據庫,包括企業自身的經營條件、管理模式、企業年報,以及監管部門的食品抽檢信息、日常檢查信息、食品各類案件信息、投訴舉報信息、社會輿論信息和各部門間的數據信息交換等。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信息數據庫可以及時匯總、分析和查詢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為風險預警和風險評估提供信息支撐。
因此,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信息數據庫,整合食品各行業、各部門間的信息數據,是信息化時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發展方向。但數據庫的建設是一個逐步補充、逐步完善的過程,還需要不斷地完善相關信息收集分析和風險預警體系,研發新功能,補充更多的數據[3]。
2.2 完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體系
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體系是以食品安全風險信息數據庫為基礎,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將數據庫內的各類數據進行調配和處理,對某個環節的食品安全風險進行評估,及時發現風險并進行預警。在實際處理過程中,由于風險管理目標不同以及食品安全風險數據的龐大,單一的方法無法對所有食品安全風險進行分析,故由多種數據分析模型組成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體系的完善與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1)食品抽樣檢測分析模型。食品抽樣檢測分析模型是以實驗室檢測、食品各級抽檢等數據為數據源,結合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體系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并得出相應的結論。食品抽樣檢測分析模型借助相關的平臺可以避免出現對同一主體重復抽檢的問題,其重點在于對各級食品抽樣檢測中的數據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獲得檢測狀況、食品種類、項目類別、是否合格以及危害嚴重程度等數據。當出現抽檢不合格或者危害程度比較嚴重時,平臺會向對應生產經營主體發送預警信號,并將信息發送至對應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監管部門在收到預警信息后及時進行核查處理并將處理情況上傳。監管人員還可以根據地區、食品生產經營類別等不同標準對食品風險等信息進行分類檢索及匯總分析,了解某地區或某食品種類不合格率及其具體的不合格項,有助于針對性地開展食品抽檢,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監管更加高效化。
(2)食品風險地圖分析模型。通過食品抽樣檢測中的數據庫及其分析模型,結合食品類別、生產銷售渠道、危害值等其他風險數據信息,可以對食品生產經營主體進行實時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或相應的分數,對某地區內所有的主體食品安全指數做出標注,形成一份風險地圖,系統直觀地反映某個地區的食品安全風險狀況,以便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轄區內各地區的食品安全風險狀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進而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計劃及區域性的監管工作。
(3)食品危險因子分析模型。食品安全風險預警系統可以將食品安全危險因子與具體的場景通過大數據進行關聯。前期可以通過以往收集到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發生的時間、地點、食品類別、發生事故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相關措施等因子,建立初步的分析模型,并在實踐中不斷地進步、完善,對模型進行算法優化。例如,在農作物生長環節對生長環境進行全方位監測,有助于相關人員開展農作物的生長、營養指標等的測定工作;在食品儲存環節對存放環境、時間等指標進行檢測有助于相關人員了解食品存放是否規范;在食品加工環節對場所衛生、硬件設備、人員操作規范等指標進行檢測有助于相關人員判斷成品是否符合食用標準。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模型會及時向相關人員發出預警信號,促使企業及時自查、監管部門及時核查,有效規避食品安全問題。
現有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體系的分析評估模型還比較有限,隨著數據的不斷補充,應對以往的模型進行改進并建立新的模型,將各項風險指標進行關聯,分析食品的安全風險情況,及時進行預警,確保食品安全[4]。
2.3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可以倒逼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強對各個生產環節的監管,有效地保障食品質量。借助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可以搭建食品追溯系統,將食品生產企業信息以及從生產加工到運輸儲存各個環節的信息錄入平臺,通過數據庫實現不同部門間信息的共享。如此,監管人員和消費者就可以通過相關的追溯二維碼或者電子標簽了解食品的原材料、加工廠家、生產運輸時間等食品安全追溯信息。
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的建立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建立追溯系統數據庫,進行基礎信息的采集。相關企業要配合監管部門進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完善,全面采集食品采購、生產、儲存、加工、包裝和運輸等各個環節的信息。②監管部門要對追溯系統進行完善,對食品行業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開展全面監管,并通過快速檢測技術對產品進行抽樣檢測,讓追溯系統數據更加精準化;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追溯系統的數據,讓消費者可以通過二維碼或者電子標簽等形式實時查詢相關信息;向企業推送整合后的信息,推動企業進一步優化生產管理,提升食品質量。③進一步加強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消費者通過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可以及時向企業提出意見,企業也可以通過用戶行為信息的分析及收到的反饋意見對產品進行優化升級,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滿意的產品和服務[5]。
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有助于增加消費者對食品行業安全的信心,讓食品生產銷售企業更加注重產品和服務質量,讓監管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從而推動我國食品行業平穩有序地發展。
2.4 建立智慧監管系統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有利于改變以往的現場監管方式,打破固有思維,減少對經驗的依賴,節約人力和時間,讓食品安全風險的預警更加精準、及時,同時能自動留存證據,擴大監管的覆蓋面,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①對人員的監管。食品生產加工場所對于人員進出的要求比較嚴格,智慧監管系統可以通過智能檢測識別設備了解工作人員當天的健康狀況是否符合條件,對于專人專管的區域可以通過衣物標識禁止其他人員進入,同時可以通過監控設備監督工作人員是否按照相關規定佩戴口罩、及時更衣、是否有違規行為等[6]。②對物的監管。針對物料的進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要提供相應平臺采購和使用該物料的記錄錄入,支持票據錄入留存、后臺匯總查詢,并由后臺對原料使用情況進行智能分析,優化采購和使用計劃,為企業節約成本,并對即將到期食品進行預警。③對環境的監管。在食品生產、儲存、加工相關區域設置智能攝像頭和傳感器,對于食品擺放位置、場所環境溫度濕度、可燃氣體、二氧化碳濃度和氧氣濃度等進行監測,分析相關指標是否符合食品生產加工儲存條件。此外,關鍵區域的監控還可以投屏至企業后臺管理及監管部門的終端,實現實時
監管。
3 結語
數據只有被運用才能發揮出原本的價值。食品行業作為一個數據量十分龐大的行業,將大數據技術融入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各個應用場景,有助于倒逼企業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減輕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工作量,促進監管工作更加高效化,提升公眾對于食品行業的公信力,確保食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鄭巖,黃燕,陸進宇,等.食品安全監管大數據質量評估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3(15):68-73.
[2]楊清茹.大數據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食品工業,2023(12):73-75.
[3]杜琳,溫圣軍,袁剛.大數據在食品安全監管風險預警中的應用[J].食品與機械,2022,38(11):82-85.
[4]韓智,王會霞,龔蕾,等.大數據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及挑戰[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2,13(3):956-962.
[5]王勇.大數據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食品,2022(18):65-67.
[6]張成梅,王雅潔,陶衡,等.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在食品安全信息監管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21(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