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勝 徐珺
已故著名經濟學家谷書堂教授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論稿》(以下簡稱《論稿》),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深度思考社會主義制度、體制、機制改革,為我們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理論基礎和經驗總結。
一、《論稿》闡述的“共同決定說”,加深了學界對價值規律的認識,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提供了理論支撐
《論稿》第一篇集中闡述了對于價值規律與商品經濟的認識,系統地梳理了我國通過改革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演變過程。此部分內容表明,谷書堂教授自新中國建立初期就堅持發揮價值規律作用的正確思想認識,并在幾次大討論中始終站在前沿,引導了國內對此問題的認識過程。其中包括關于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價值決定關系以及“共同決定說”的討論,也包括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考。
具體來看,關于正確認識價值規律問題,是從他對兩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認識開始討論的。起因是馬克思關于決定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兩種表述,一是認為價值是由生產單個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單個產商的商品價值量即勞動時間是在供求平衡時所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二是認為“價值不是由某個生產者個人生產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即由當時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市場上這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總量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①。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概念,在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領域曾引發幾次熱烈討論。經過多年的沉淀,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洗禮,可以看出谷書堂教授堅持的“共同決定說”觀點可能是正確的。在《對價值決定和價值規律的再探討》一文中,他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出發,指出并非所有勞動均能創造價值,價值只是勞動的特定歷史形式,是通過交換才能表現出來的社會勞動。創造價值的勞動量必須是社會所必要的,首先便是在總體上滿足社會需要,其次是供需平衡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
“共同決定說”強調了供求因素在價值決定中的重要作用,重新審視了價值規律的理論內涵與外在表現形式,擴大了價值決定的理論內核與外延,為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提供了基本理論指引。正是通過谷書堂教授發起的國內很多學者參與的幾次大型理論討論②,我國對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價值規律的認識逐漸深化并取得積極進展,直接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確定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這些理論討論與認識,對我國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在當前如火如荼全面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仍然具有特別的針對性與理論指導意義。
二、《論稿》倡導的按要素貢獻分配方式,成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于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國現行收入分配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從傳統的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單一按勞分配演變而來的。在這個演變過程中,谷書堂教授倡導的按要素貢獻分配思想逐步為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所吸納,按要素貢獻的分配方式最終成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書第二部分收錄了他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若干文章,其中就包括其分配理論及其形成邏輯,尤其是“按要素貢獻分配”思想的核心理論內涵。其文獻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現行分配理論及分配制度,能夠進一步認識到推進共同富裕階段性征程的重大現實意義與歷史必然性。
此部分文集論文表明,谷書堂教授是最早提出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理論的。他結合中國當時的經濟條件逐一對比分析發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馬克思設想的單一按勞分配制度并不具備現實基礎,實際上面臨嚴重的現實挑戰。基于此,谷教授大膽地從改革開放后中國現實經濟出發,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致非勞動收入廣泛存在,決定了只能采用按經濟要素的貢獻分配收入的分配方式,即依據各種生產要素在實際經濟生產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給予各生產要素所有者一定報酬。
與此同時,谷教授從物質利益原則出發,認為物質利益原則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應當體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關系中。他關于按要素貢獻分配的認識,正是基于物質利益原則而逐漸形成的。從關于按勞分配原則存在“物質刺激”內涵與“按物化勞動形式分配”有可能性的討論中,谷教授認為傳統分配理論中缺少物質利益激勵的內容,從而提出按勞分配實際上應該是按勞動貢獻分配的新觀點。這解釋了體制內分配制度的實質,同時為與體制外銜接提供了依據。為回應經濟體制變革提出的新問題,谷教授沿著“按勞動貢獻分配”這一邏輯出發,最先推導出按生產要素貢獻進行分配的理念,即“各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可以相對地表現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實際貢獻”,從而大大擴展了按貢獻分配原則的理論內涵,將社會主義的工資、利息、地租、管理費、技術轉讓費等具體的分配形式,都納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一基本經濟制度范疇之中。
總的來說,谷書堂教授闡明的按各生產要素貢獻分配原則,突破了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中流行的單一按勞分配原則,同時堅持了從所有制決定分配關系這一分析框架來闡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原則,并且特別強調了各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實際發揮的作用。按貢獻分配原則經過不斷的完善發展,早已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共識,成為我國分配制度的理論框架和基本組成部分。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這充分證明谷書堂教授按貢獻分配的理論原則,已經成為中國各界普遍接受的社會共識,是經受住了歷史和時間洗禮的真理性認識。由此可知,按貢獻分配原則也應當是我們今天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推行公平分配,所必須堅持遵循的基本價值準則與有效實現路徑。
共同富裕的基本含義是全體人民共同分享發展成果,這就必然要求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現階段各種要素的高效配置,并保證發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因此,今天我們仍要積極落實按要素貢獻分配原則,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速推進共同富裕進程。
(陳宗勝,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國財富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徐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①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722頁。
② 陳宗勝:《一位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貢獻畢生精力的學術泰斗(上、中、下)》,《中國城市報》2016年5月2日、9日、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