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
【摘? 要】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認為,在教學中,強化理論和教育教學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初學者本身具有對語音系統缺乏系統性認識、對語音學習的目標和內容不明確等特點,并且其學習進程會受第一語言的負遷移影響。為此,文章通過理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調初學者先模仿并反復操練;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可采用以積極強化為主、用程序教學并將間隔性強化和及時強化相結合等方式提升英語初學者語音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 斯金納強化理論;英語初學者;英語語音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是以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的“操作條件反射”概念。該概念認為,為達目的人或動物均可能會出現與周圍環境交互的行為。當主體認為這種交互行為能幫助其趨近于達成或能達成目的時,該行為可能會在今后重復不斷地出現;反之,當主體認為這種行為對其產生的有利影響不大時,那么該行為就會在今后減弱甚至消失。
對英語初學者而言,接觸并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相對困難,只有打好語音基礎,初學者的理解能力或者自信心才會增加。因此,在了解英語初學者的語音特點的基礎之上,利用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幫助其進行語音學習,能為學習者們夯實語言基礎。
一、斯金納強化理論
(一)強化理論的定義
強化理論源自斯金納對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的解讀。在巴甫洛夫的理論中,“強化”指的是伴隨著條件刺激物之后無條件刺激的出現;而斯金納則將“強化”定義為伴隨某種行為后出現的事件,能夠增加該行為再次出現的概率。斯金納認為對“強化”的控制即是對某主體行為的控制。綜合理解,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解釋并試圖改變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在這一理論中,“強化”簡單而言就是對主體的某種學習行為進行肯定(給予獎勵或報酬)或否定(施加懲罰),通過這種肯定與否定的方式對主體的學習行為進行調節,從而使得主體的學習成果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強化”的分類
斯金納將強化理論中的“強化”根據不同的標準分為三種類型:
1. 按照強化物的性質
斯金納根據強化物的性質,將強化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積極強化”指的是在主體(動物或人)表現出某種行為后進行的人為干預,這種干預可以增加該行為再次發生的概率,這種干預也被稱為“積極強化物”。舉例而言,當英語語音初學者在教師的引導下,成功地準確拼讀某一語音時,教師給予學生表揚,這種行為就會受到積極強化,而表揚則是積極強化物。
“消極強化”則是指由于在個體表現出某種反應(行為)后進行的干預,從而排除了某種不良后果,增強了正確行為發生的概率,這種干預也被稱為“消極強化物”。例如,某個初學者在教師已經進行引導的情況下拼讀某一語音仍然不正確,教師可能會對學生施加懲罰,如要求學生重復拼讀數十遍,以此來增加學生正確拼讀行為發生的概率,其中“重復拼讀數十遍”就是主體行為的消極強化物。
2. 按照人類行為受強化影響的程度
斯金納根據主體行為受強化影響的程度將強化分為兩個等級,即“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
一級強化指的是能夠滿足主體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強化,如食物、水、安全和溫暖等;二級強化則是指初時并不具有強化作用,但需要與一級強化物反復聯合才能獲得自身強化性質的事物,如贊賞、關注度和物質獎勵等。
3. 按照行為和強化間隔時間
斯金納根據行為發生與強化物出現間隔的時間將強化分為“連續式強化”(也稱即時強化)和“間隔式強化”(也稱延緩強化)。
“連續式強化”是指每一次主體表現出正確反應都會得到強化反饋,或者在每個學習階段都會給予主體積極強化。舉例而言,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拼讀語音時,教師可以立即給予口頭或物質性的表揚,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從而鼓勵學生,減少其犯錯的概率。
“間隔式強化”是指主體行為的產生與強化物的出現之間會有時間間隔,而且這個時間間隔的長短會隨著時間而變化。舉例而言,教師在課堂上會不時進行單詞測試,但不是每次測試都會立即給予反饋或獎勵。相反,教師可能會選擇在一段時間后,如一周或兩周,才對學生的單詞掌握情況進行總結和評估,并根據表現給予獎勵或反饋。
(三)斯金納強化理論和教育教學的關系
1. 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行為
所謂塑造,即讓學生達成其學習目標,為此,教師需要不斷給予小步性反饋。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塑造出新的且正確的學習行為,斯金納在其強化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出了一整套能夠幫助學生塑造其行為并延續其正確行為的新方法:教師針對學生行為(符合所要塑造方向的行為)不斷地給予強化,直到新的且正確的行為出現并持續優化加強。
2. 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行為
斯金納將其強化理論也應用于學生錯誤行為的修正工作中。一般而言,對錯誤行為的修正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煩瑣的步驟,只需要教師或行為糾正者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行為采取忽略方式,不給予任何強化干預,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個體自身就會意識到現有的行為不會得到教師或他人的認可,隨后這種錯誤行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正。
3. 程序教學
1953年,斯金納提出了“程序教學”,盡管聽起來似乎難以理解,但實際上蘊含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程序教學”中,他將知識的習得和傳授細分為一系列過程:在知識量趨近于相等的情況下,與上一個學習過程相比,每個下一個學習過程的難度和復雜程度更高。因此,學生的學習量適中,學習過程由易到難,學習內容相互關聯,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至于過于困難,也使得他們正確反應的比率較高。
二、英語語音初學者的特點
(一)對語音系統缺乏系統性認識
在剛開始學習一門語言時,許多初學者對英語語音缺乏系統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很容易忽略許多語音的細節問題,導致發音不正確,使得語音基礎從一開始就處于不完善的狀態。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單詞重音的錯誤讀法,重音與韻律美息息相關,錯誤的重音會使單詞聽起來十分奇怪,并且可能會誤導學生對單詞詞性的理解。比如,單詞“import”在動詞形式下的發音是/?謖Imp?蘅?蘼t/;而在名詞形式下的發音是/Im?謖p?蘅?蘼t/。此外,學生可能會忽略爆破音的省音現象,過度用力發音,導致每個單詞的發音聽起來生硬。這些問題都源于學生在開始學習時對語音系統的認識不足。
(二)第一語言的負遷移
初學者在開始學習英語時,由于對英語的了解不夠深入,往往會將一些母語中的發音習慣帶入英語學習中,這樣做有助于他們快速學習和記憶英語知識。例如,漢語拼音與英語字母的小寫形式幾乎相似,因此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學習字母的書寫和記憶。然而,更多情況下,母語可能會對二語習得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學生可能會將一些不適用于英語學習的規則應用到英語學習中。其中,為應對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生可能會在自己不太熟悉的英語單詞下標注上中文諧音等,這種習慣甚至會一直延續到高等教育階段。
(三)語音學習的目標和內容不明確
許多初學者在剛開始接觸英語語音時,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內容,不知道自己應該學什么、怎么學,以及學到什么程度才能夠滿足自己現階段的需求水平。在實際的語言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仍然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方式,過于強調語法等語言規則性知識,并未注重語言本身的語音教學,未能發揮學生在語音學生上的主觀能動性,造成學生被迫接受“啞巴英語”式教學。因此,這個階段的學生對語音的忽略會造成在今后的語言使用當中缺點慢慢暴露,使得語言發音方面的學習效率甚微。
(四)學生存在一定不良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程度深遠,學生在語言學習初始階段的不良習慣可能伴隨他們到大學階段,甚至一生。例如,諸多學生在剛開始學習語音時,因為記不住教師在課堂上教讀的正確讀音,對音標也一知半解,于是他們會在該單詞下面用漢語標上同音漢字來幫助他們記住讀音,這樣的方式會使他們的錯誤固化,導致在今后的學習中很難將錯誤改正。因此,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學生,只要他們仍在進行語言的習得,教師都應將訓練良好發音習慣來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避免因發音不正確、不規范而減緩語言學習的進程。
三、強化理論對語音教學的幾點啟發
(一)模仿與反復操練
胡春洞認為,“聽是語音教學的根本方法。語音教學的基本步驟是聽清音后開口發準。學生在語音學習中模仿地聽,在聽音過程中還要辨音性聽,通過聽辨和模仿純正的語音語調,提高學生的辨音能力。”在學生對正確讀音足夠熟悉之后,就需要進行反復地強化。否則按照斯金納的理論,如果對某一行為不進行強化,即使學生已經形成了正確的發音,這種行為也會因為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消退。模仿和操練是英語語音學習的關鍵,只有通過不斷的反復訓練和糾正學生的發音,才能對學生語音習得的各個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強化。
(二)以積極強化為主
受教育資源、生源地、方言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學生的英語語音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語音學習問題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等特性。特別是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影響,大多來自農村和偏遠地區或者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難免會因害羞、膽怯而不敢張口發音,不主動配合教師。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對學生點滴的進步都要進行及時反饋,采用多種形式來鼓勵他們(如肯定的眼神、表揚的話語、小的物質獎勵等),緩解其語音學習上的焦慮,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和熱情,從而有效地強化其良好的語音行為。
(三)采用程序教學
賀杰認為,“語言學習是一個漫長卻不能一蹴而就的過程,語音教學應該分階段進行,體現它的過程性和動態性,要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語音教學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級目標。”因此,教師應采用語音程序教學,將語音學習內容分工明確,學習由易到難,學習內容環環相扣,使得學生在每個語音學習階段都能有效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語音行為,對自身語音水平的變化也有所了解,從而使得良好的發音習慣得到強化,最終可以自主的正確發音。在語音學習中,學習者可以先進行英語元音的練習,繼而練習輔音等。
(四)將間隔性強化和及時強化相結合
初學者的個體特點不同,強化的要求也不同。對英語語音的初學者而言,在學習的前半階段,需要采用及時強化。比如,在一開始模仿某一語音的讀音時,當學生正確發音后,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使學生能夠明白自己所做的行為是正確的。又如,在教師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時,應給予他們及時的懲罰,使這種不好的行為得到改正,從而強化好的學習習慣。而在學習的后半段,學生就不再需要教師時時刻刻在耳邊強調某一行為,而是應該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自主進行間隔性強化,使得學生增加好行為發生的概率。
四、結語
英語語音在英語專業學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打好語音基礎是學好英語的首要條件。文章針對英語初學者的特點或缺點,利用斯金納理論對語音教學提出了反復模仿與操練、積極強化為主、采用程序教學,以及將間隔性強化和及時強化相結合等幾點啟發,旨在幫助英語初學者夯實語音基礎。然而,任何理論都不是完美的,斯金納理論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過度強調機械操練,忽視了人的認知能力,以及強化的度難以掌握等。因此,在利用斯金納理論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也需要合理掌握和運用該理論,避免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梁媛媛. 淺議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 考試周刊,2012(05):96-97.
[2] 郭巖. 論漢語發音習慣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03):76-77.
[3] 桂燦昆. 漢英兩個語音系統的主要特點比較[J]. 現代外語,1978(01):44-50.
[4] 胡春洞. 英語教學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賀杰. 英語語音教學的多元思考[J]. 青年文學家,2009(1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