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晶 周莉敏
【摘? 要】 實踐教學改革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不斷優化、創新的重點之一。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與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相吻合,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嘗試從教學參與主體構建、教育目標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估等方面介紹OBE理念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社會工作;實踐教學
一、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路徑
近年來,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與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其服務領域與范圍也不斷拓寬,急需相關專業人才積極投身其中。因此,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為了響應社會工作實踐領域的需求,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采取了與歐美國家不同的發展路徑,即以“教育先行”的方式迅速為社會工作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盡管近些年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蓬勃發展和不少成果,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首先,當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未能充分考慮國情,培養目標模糊不清,教學設置生搬硬套國外課程體系,與本土社會工作發展脫節。其次,由于高校教師大多缺乏社會工作實踐經驗,教學工作偏向理論而輕應用,實踐教學流于表面或碎片化,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這些問題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知識層面滯后于行業發展,而在技能層面也與實務工作要求存在脫節。
二、OBE理念引入社會工作專業教學
OBE成果導向教學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以下簡稱“OBE理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威廉姆·斯派蒂于1981年提出,他認為學生是否能夠獲得未來所需的知識與能力比如何學習更為重要。根據OBE理念,開展教學工作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 以成果為導向,教師聚焦學生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并對教學成果有精準預期,以此反向建構教學目標、內容與實踐;2. 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通過系列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并根據學生的個別化學習需求靈活地指導與支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3. 注重教學評估,教師及時對教學目標、內容、方式、過程與成果進行檢視,以評估促進改進,實現教學與評價的良性循環。
該理念在國外經過多年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已將OBE理念引入教學改革中。社會工作是一個關于行動、事件、介入過程與方法的專業,其生命力在于其實踐性。培養學生具備調查研究、問題分析、政策運用、資源整合、服務介入等能力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應用義務。應用性必須貫穿實踐教學的整個過程,因此OBE理念與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要求相契合,該理念的引入對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三、OBE理念在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構建“校社合作”教學共同體
校社合作是培養社會工作人才的必由之路。構建校社教學共同體是推動實踐教學的人員與組織基礎,也是打破高校與社會教育資源壁壘的重要手段。
首先,校內專業教師聯合校外導師、社工機構與行業協會等校外組織與人員,構建四位一體的教育共同體,在課程實訓、專業實習、課外實踐等方面形成深度合作與聯動。校內專業教師可與校外知名專家、資深社會工作督導等校外導師一起組建“雙導師制”,通過協同教學在課堂中將理論知識講授與實踐經驗應用相結合,促進學生增強理論知識、認識行業前沿、拓展視域與思路,提升操作能力。
其次,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可與本地社工機構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參觀學習、服務體驗與實習崗位,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服務領域,掌握實務技巧和方法,部分表現優異學生還可直接獲得就業崗位。同時,專業教師還可組織學生依托社工機構的項目,通過校外公益課程與“三下鄉”暑期活動等方式開展專業實踐。例如,“大手拉小手”助推兒童參與社區公益課程是由東莞城市學院專業教師團隊開展的校外創新課程。借助兒童友好城市調研項目,教師帶領學生調查兒童參與需求和協助兒童議事會的開展。又如,“莞脈·童承”三下鄉活動依托“黨群公益匯”項目,充分融合了社會工作與本地傳統文化,針對兒童群體策劃、組織與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此外,行業協會是規范、推進與支持社會工作發展的專業社會團體,也是教育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學生提供參與相關項目評估與專業競賽的機會。例如,專業教師組織學生參與2023年“陸由杯”廣東省高校大學生社會工作實務技能大賽,指導學生取得了優異成績。
(二)設置“產教融合”教育目標
為了保持與一線實務發展的同步,專業教師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和教學大綱之前,應進行行業協會、社工機構和用人單位的走訪調研。從素養、知識和技能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全面把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技能素養與行業發展的匹配度。通過走訪調研和資料整理,發現家庭社會工作、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禁毒社會工作、黨建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等實務領域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隨著社會工作專業的專業化發展,行業對社會工作人才的要求也在變化,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社會工作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在項目運行與管理、使用現代工具、創新創業等方面的能力。根據以上要求,最終推導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目標,如表1所示。在實踐教學課程中,課程教學目標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分和具體化。以“社會工作技能實訓”課程為例,課程目標細化為:學生能夠將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等知識轉化到實訓情境中運用,獲得面談技巧、需求評估、服務策劃、活動帶領、文書撰寫等技能。
(三)打造“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在專業價值內化、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層面的差異,構建了基本認知訓練、基本技能訓練、專業綜合實訓和畢業綜合訓練四個層次的實訓課程,形成了“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
第一階段聚焦感知層面,主要進行基本認知訓練,通過“社會工作實務導引”和“社會工作認知實習”等課程,讓學生參觀社工機構、體驗社工服務等方式,使他們對社會工作實務有更具體、形象的認知,增強對社會工作的理解與認同。
第二階段側重技能層面,主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通過“心理咨詢與案例實訓”和“田野調查實訓”等課程,借助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觀摩學習和實驗室訓練等方式,使學生掌握實務操作所需的帶領技巧、面談技巧、活動策劃、文書撰寫、需求調查等基礎技能,為下一階段實務場域的專業實習做準備。
第三階段進入試驗層面,主要進行專業綜合實訓,通過“社會工作實務實習”和“畢業實習”等課程,學生開始進入感興趣的實務場域,在專業教師與校外導師的協同督導下,嘗試運用之前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檢視個人的優勢與不足,為個人成長與職業規劃提供方向。
第四階段關注應用層面,主要進行畢業綜合訓練,通過“社會工作實務實習”和“畢業實習”等課程,讓學生選擇與未來就業相關的實務場域,完成相關實習任務,包括認識服務領域特點、熟悉工作流程、協助實習單位工作、獨立開展服務等,逐步適應“社會工作者”角色。
(四)推進“以學生為主體”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促進不同層次學生都擁有參與和發展機會的學習方式。它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通過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應用多元的教學方法、積極與學生對話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根據自身情況參與學習。這與OBE理念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與學雙向參與”等理念是相契合的。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充分運用項目學習、小組討論、體驗學習等方式推動學生主動參與。
例如,在課程考核方式方面,應多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并通過拍攝視頻、組織競賽、開展服務等方式來檢驗實踐教學成果。在需求調查技能實訓中,專業教師根據學生個人意愿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選取感興趣的服務群體,并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與服務群體特征,自行選用觀察法、焦點小組、個別訪談、定期隨訪、案例分析或調查問卷等方式來掌握服務群體的基本情況,評估其需求,并撰寫需求調查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
不論采用何種教學方式,實踐課程的重點在于師生協同合作,推動學生參與。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指導他們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鼓勵他們與他人溝通與合作,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個人成長。
(五)開展“教師+學生+社工機構”三方教學評估
教學評估由教師、學生與社工機構三方共同參與,從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兩方面進行綜合評估。首先,對教學過程評估的主體包括教師與學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聽課情況、參與思考、發表觀點以及任務完成等學習行為,并通過檢查課堂目標的完成情況、課程進度、課堂氛圍、師生互動、教學難點等教學指標,評估教學過程的成效與不足。結合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反饋,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發現并修正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其次,對教學結果評估的主體也包括學生與社工機構。評估指標以畢業要求以及每個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導向。從學生方面,綜合考慮平時作業、考察報告、學生自評以及學生參與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的成績等情況,分析“教”與“學”的結合情況。同時,專業教師對那些聘請本校社會工作畢業生的社工機構進行不定期隨訪,了解社工機構對畢業生的聘任要求、人數占比以及往屆畢業生在機構的工作情況,檢驗“產”與“教”的緊密程度。三方教學評估的開展有利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及時提煉教學成效與發現教學問題,檢視“教-學-產”三者之間的互動,推動實踐教學的改良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史柏年. 新世紀: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面對的選擇[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30-35.
[2] 張曙. 我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整體性合作模式探討[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01):99-105.
[3] 劉杰,鄒英. 社會工作專業“全程融合式”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與建構[J]. 社會工作,2021(02):60-68+108.
[4] 郭小寶. 基于OBE理念的應用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 就業與保障,2021(0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