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以來,興業縣結合本地情況,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形成了具有本縣教育特色的“學講導結”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在多門學科教學中得到成功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當前興業縣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尚缺乏“學講導結”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因此,文章以興業縣“學講導結”教學模式為切入點,研究其在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中的實踐應用,以期提高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興業縣;“學講導結”;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興業縣‘學講導結教學模式在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的應用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ZJY737)的研究成果。
個人簡介:黃麗明(1972—),女,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興業縣教師進修學校。
2017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興業縣開始借鑒江西金太陽教育集團的經驗,結合本地教育實際,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形成了具有縣域教育特色的“學講導結”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學講導結”教學模式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強調將自學與群學、展講與評講、引導與點撥、歸納與總結相結合。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對學生學習生物有很大幫助,但由于農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教學條件有限,實施起來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第一,由于缺乏適宜的實驗設備和場地,學生開展實驗存在困難。第二,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模式單一,缺乏互動性和探究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得不到充分激發。第三,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待更新,教學效果有待提高。因此,研究如何借助具有縣域特色的興業縣“學講導結”教學模式提高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成為當務之急。
一、“學講導結”教學模式
“學講導結”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智慧課堂教學方法,它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分為“學”“講”和“結”三個階段,旨在實現學生和教師智慧的同構共生。“學”階段主要以目標導向、問題引導和練習鞏固等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講”階段,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后進行交流展示,通過匯報學習結果、提出問題以及互相幫助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結”階段強調整理總結和練習提升,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梳理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并形成可視化的文字材料,完成達標檢測題并相互檢查、及時糾錯,以檢驗所學并鞏固成果,實現知識的內化和方法的提煉。“導”階段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環節,教師要在學習、講解和總結過程中進行引導和點撥,關注學生學習的疑難點、重點和易錯點,并及時給予指導,引導學生思考和追問他們未注意到的知識點和訓練點[1]。
二、在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中應用“學講導結”教學模式的作用
在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中應用“學講導結”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農村環境下,學生通常面臨資源匱乏和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在“學講導結”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設計有趣且與農村生活相關的實驗項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例如,在開展關于植物生長的實驗時,教師可以選擇本地特有的農作物作為研究對象,讓學生親身參與與實際農業生產相關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在“學講導結”教學模式下,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享觀察結果,并通過討論和辯論,共同探索和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困難。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分工合作、溝通交流、解決問題,可以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講導結”教學模式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他們運用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2]。
三、興業縣“學講導結”教學模式在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中的應用
(一)以生為本,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角,所以,在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上,教師應該圍繞學生這一主體來應用“學講導結”教學模式,采取積極措施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例如,在指導學生開展實驗“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玻片標本”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教師通過引入植物細胞結構的相關知識,與學生分享一些有趣的觀察結果或科學發現,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實驗。其次,教師提供清晰明確的實驗步驟示范和技巧指導,提供適當的實驗器材和材料,讓學生了解如何正確操作實驗器材,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順利開展實驗。最后,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以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植物細胞的結構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系,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他們對生物學知識的深入思考[3]。
(二)小組合作,促使學生深入探究
學習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學生在與同伴共同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發現自身學習的不足,還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進而取長補短。在初中生物實驗課上,教師可運用“學講導結”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合作學習,促使學生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索。
比如,在引導學生開展實驗“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玻片標本”時,教師便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促使學生合作開展實驗,具體步驟如下。
一是分組合作。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鼓勵他們分工合作完成實驗任務,如一個學生負責準備實驗材料,另一個學生負責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夠相互協助、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實驗效率。
二是共享資源和知識。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學生交流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觀察和發現,將個人對實驗的理解和認識分享給小組成員,從而豐富彼此的知識儲備,開闊視野。
三是答疑解惑和相互評價。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小組成員相互協助,解答彼此的疑惑,借助小組成員的經驗和知識,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驗原理和操作步驟;引導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評價和反饋,發現自身不足并及進改進。
(三)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農村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知識與技能,還要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比如,在教學“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這一課內容時,教師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目標,引導學生參與到本次實驗的知識整理與總結環節中。
一是知識整理與概念建構。教師先向學生介紹有關種子萌發的基礎知識,鼓勵他們將種子結構、種子萌發過程、影響種子萌發的因素等內容進行分類整理,以概念圖或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和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層級關系。
二是多角度復習與討論。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多角度的復習與討論。教師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個特定角度,如溫度、濕度、光照等,通過查閱資料和彼此交流,深入了解該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并與其他小組分享本組的研究成果,從而加深學生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理解,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啟發。
三是實驗設計與探究。在實驗設計環節,教師鼓勵學生思考種子萌發的條件和要素,進一步探究其中的關系,提出自己的假設,并設計和完成實驗。這樣,學生能夠直觀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驗證他們提出的假設,加深自己的認知。
四是綜合總結與應用拓展。實驗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果,解釋和分析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歸納影響種子萌發的主要環境因素,完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還設計了一些應用拓展題,如“如何根據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改善農作物的產量?”“除溫度、濕度和光照外,還有其他什么因素可能影響種子的萌發?”等,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
(四)及時點撥,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離不開教師的點撥。因此,教師在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上,要充分發揮“學講導結”教學模式的價值和作用,及時點撥學生的學習,升華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指導學生開展實驗“觀察蚯蚓的爬行”時,教師及時點撥學生,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講導結”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得以有效運用。
首先,在實驗開始之前,教師設計了一些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如“你們對蚯蚓的爬行有什么猜想?”“你們認為什么因素會影響蚯蚓的爬行速度?”等。這樣的課前引導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后續的實驗觀察做好準備。
其次,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的實驗過程,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并提示實驗觀察重點。例如,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蚯蚓軀體的變化、運動軌跡、運動速度等。同時,教師還就某些實驗現象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再次,教師密切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發現學生出錯時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例如,若學生未能正確觀察蚯蚓運動的特點,教師可以示范并引導學生重新觀察。教師還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疑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加深認知。
最后,實驗結束后,教師通過提問、討論和展示等方式,組織學生分析和總結本小組觀察到的現象和收集到的數據,帶領學生總結影響蚯蚓爬行速度的因素。
結語
綜上所述,在興業縣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中運用“學講導結”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時,教師要以生為本,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組織小組合作,促使學生深入探究;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時點撥,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促使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質量獲得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岳鵬.學講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8):22.
[2]王倩.“學講計劃”下導學案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沛縣第五中學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1.
[3]魏秀.學講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初中生世界,2016(2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