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前教育階段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期。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習慣教育須采取直觀方式,聯系幼兒生活。基于此,幼兒園可結合本土文化資源實施習慣教育,加深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我園挖掘利用燈這一本土文化資源,設計“家鄉之燈”主題活動,探索出一條將本土文化滲透到幼兒習慣教育中的教學路徑,總結挖掘資源、走訪調查、預設主題、動態實施、觀察反思等舉措,旨在促進幼兒、教師、幼兒園實現共同發展,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本土文化;習慣教育;主題活動;學前教育;燈
作者簡介:葉琪(1988—),女,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淞南幼兒園。
學前教育階段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期。學前幼兒的思維發展主要呈現具體形象性,通過說教的方式讓幼兒知道什么是好習慣,什么是壞習慣,教學效果是有限的。要想引導幼兒養成正確習慣,教師要采取直觀的教學方式,注重聯系幼兒的生活。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恰恰能滿足此要求。本土文化扎根地域、世代傳承,既有歷史傳統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現實生活的變化和發展[1]。本土文化趣味、新奇的表現形式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欲,其蘊藏的豐富教育資源,還對幼兒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教育作用。將本土文化融入幼兒的習慣培養中,不僅能為幼兒優良品德的養成奠定基礎,還能助力本土文化中宣揚的優良品德及優秀思想得以傳承和發展,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一、在幼兒教育中滲透本土文化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育幼兒的民族情感
本土文化承載著一個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之中[2]。幼兒在接觸本土文化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和體驗到自己生活地域中的音樂、舞蹈、民俗、歷史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多樣的藝術形式,從而萌發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尊重,形成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熱愛家鄉的情感,進而產生積極傳承本土文化的意愿。
(二)有利于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
本土文化中的民間游戲、童謠等藝術形式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因此它們能廣泛傳播,并且世世代代傳承下來。本土文化的這一特點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玩中有樂、樂中有學、玩中有得、玩中有創,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這與當下的課程游戲化理念相契合[3][4]。
(三)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
本土文化內容豐富,包含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本土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引導幼兒接觸本土文化,觀察和了解生活所在地的民風民俗、風土人情,不僅能拓展幼兒的社會認知,還能促使幼兒吸收其中的德育思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有利于深化幼兒的審美感受
本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地區的歷史、藝術、社會環境和人文風貌,它反映了勞動人民對人與自然的認識,傳遞著創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具有較強的審美性。通過接觸本土文化,幼兒能夠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從而深化對地域美的認知。如江南小調、昆曲和白墻黑瓦的水鄉建筑等都展現了獨特的地方審美情趣,幼兒通過欣賞和了解,可以逐漸理解這些本土文化符號的意義,從中感受到美的表達和呈現,體驗其所帶來的愉悅感受,培養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二、本土文化培養幼兒習慣的實施路徑
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淞南幼兒園(下文簡稱“我園”)地處千燈古鎮。千燈鎮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物華天寶,人文薈萃,是明末清初著名愛國主義思想家顧炎武的家鄉、昆曲創始人顧堅的故里,有中國首個燈博物館—千燈館,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素有“金千燈”之美稱。自辦園以來,我園借助地域優勢,持續開發和利用本土資源,將目光聚焦于本土文化下的幼兒習慣教育,探索本土文化浸潤下的幼兒習慣培養實施路徑,以期實現幼兒、教師、幼兒園的共同發展。下面,筆者以我園開展的“家鄉之燈”主題活動為例,闡述本土文化在幼兒習慣教育中的有效運用。
(一)“觀”千燈—捕捉幼兒興趣,確定活動主題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這表明主題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真正滿足幼兒的需求,使幼兒獲得切實發展。
2023年2月,千燈古鎮舉行了亮燈儀式,自此,每天夜晚,古鎮都會亮燈。很多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夜游千燈古鎮,觀賞各種花燈、霓虹燈、彩燈、路燈、燈籠等,觀看美輪美奐的燈光秀。來到幼兒園后,幼兒興奮地與同伴討論起自己對燈的所見所聞。比如:“我在古鎮上看到了很多彩色的燈,特別漂亮。”“我看到房子下面掛了紅色的燈籠,亮起來的時候很漂亮。”“古鎮里的燈有很多顏色,有紅色、綠色、橙色,還有黃色。”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幼兒對燈的興趣不斷提高。
《3—6歲兒童發展與學習指南》提出,要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我園教師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將千燈三寶之一的燈作為接下來的活動主題,設計了主題實踐活動。
(二)“游”千燈—實地參觀燈館,引發探索欲望
1.親子實踐
家長是幼兒園實施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助力。開展主題活動之前,筆者事先與家長取得聯系,提前做好準備。千燈館亦名千燈草堂,是中國首家燈博物館,館中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的1133盞古燈。這些燈具“歷十二朝,凝聚人類智慧;經五千年,熠射天地光明”,為我園開展“家鄉之燈”主題活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文化資源。筆者發動家長帶領幼兒參觀千燈館,讓幼兒欣賞到更多不同年代的燈具。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類文明。從古至今,人們發明了各種照明工具,從火把到豆脂,再到蠟燭、油燈;從青銅燈到瓷燈,再到陶瓷油燈、粉彩油燈;從煤油燈到電燈,再到現代各種美觀的燈。燈具的歷史變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幼兒被一盞盞燈所吸引,驚嘆于古人的智慧。
2.師幼體驗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受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圍,我園在幼兒園一樓打造了“家鄉之燈”文化長廊,布置了淞幼微燈館,陳列了瓷燈、煤油燈、臺燈、陶燈……在一日生活的過渡時間,筆者帶領幼兒散步游覽“家鄉之燈”文化長廊,共同欣賞淞幼微燈館里的燈具。期間,幼兒們分享自己的想法,討論燈帶來光明、照亮他人的作用。
3.教師游學
教師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開展豐富的本土文化教育活動。為此,我園組織教師實地參觀千燈館,讓教師欣賞不同年代的燈具,通過解說員的講解了解不同燈具的材質、造型特點等,與燈進行零距離對話。比如,燈的材質有石頭、青銅、鑄鐵、陶土、瓷、玻璃等;按安置方式分,燈可以分為臺燈、壁燈、吊燈、提燈等;燈還有動物、人物、壺型、盆型等各種各樣的造型。在游學參觀過程中,教師對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種興趣也會延續輻射到幼兒身上,從而使師幼的探索欲望同頻共振。此外,我園還組織教師觀看“千燈草堂介紹”“千燈觀千燈”等短片,閱讀“金千燈”文集,感受“燈”這一文化符號的精神象征。
(三)“梳”千燈—梳理資源屬性,預設主題活動
“千燈”二字承載了人們對萬家燈火、美好生活的期冀,燈光明、溫暖的特性也寓意著人與人之間友善、互助、關愛、合作的良好品質。在梳理燈所具有的文化屬性后,我園教師開始了活動審議。
教師基于幼兒本位展開思考,對幼兒會喜歡哪些內容、幼兒需要哪些知識、社會需要幼兒具有哪些品質等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最終提煉了“識燈”“賞燈”“畫燈”“做燈”“玩燈”五個核心點,并對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和價值取向進行了羅列(見
表1)。
在篩選資源的過程中,我園教師以幼兒為本位,對燈的文化意義進行了提煉,以集體活動和區域活動為主要形式,將燈這一本土文化滲透到幼兒的習慣教育中(見圖1)。
(四)“踐”千燈—開展主題實踐,寓習慣于文化
本著為幼兒發展而服務的教育理念,我園教師將“家鄉之燈”主題活動分為體驗活動、集體活動、區域活動三類:體驗活動—積累感性經驗,具體活動有參觀千燈館、制作燈、完成《燈的那些事》調查活動等;集體活動—梳理整合新的經驗,具體活動有探索燈的由來等;區域活動—遷移并運用經驗,具體活動有美工區活動“燈館之我見”“我設計的燈”,建構區活動“搭建千燈館”等。幼兒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能逐步養成觀察比較等學習習慣以及合作互助等交往習慣。
以“許愿燈”這一集體美術創作活動為例。環節一,以千燈夜景視頻為導入,引出許愿燈,讓幼兒知道許愿燈的作用是祝福,從而為整個活動奠定溫馨友善的情感基調。環節二,著重引導幼兒欣賞許愿燈的傳統圖案,讓幼兒簡單了解圖案所代表的寓意。環節三,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許愿燈作品來猜測制作燈的材料以及方法步驟,鍛煉幼兒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環節四,鼓勵幼兒開展藝術創作,引導幼兒在遇到困難時學會用禮貌的方式求助,鼓勵幼兒相互幫助,培養幼兒將垃圾放到指定位置的衛生習慣。環節五,以“你想把許愿燈送給誰?你畫了哪些圖案?想送出什么樣的祝福?”等問題,引導幼兒積極表達對他人的美好祝愿,深化交往意識。
(五)“思”千燈—持續觀察反思,關注習慣呈現
活動中,我園教師注重對幼兒進行過程性的觀察和評價,重點觀察幼兒在活動體驗、作品制作過程中的表現,判斷生生、師生互動是否深入、有效,幼兒在活動中是否積極參與,是否有正向的交往行為,是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交往習慣等。教師隨時觀察幼兒的表現,傾聽幼兒的心聲,及時予以鼓勵,旨在讓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獲得文化熏陶,培養對家鄉本土文化的熱愛。
結語
在“家鄉之燈”主題活動中,我園教師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提煉燈這一本土文化資源的文化屬性及價值取向,生成一系列豐富多元的主題文化活動,并根據幼兒實際學情和經驗發展的動態靈活調整活動內容。通過這一活動,幼兒了解了燈對于人們的特殊意義,知道了燈的歷史變遷,理解了從古至今人們寄托在燈上的美好祝愿,加深了對家鄉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還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學習習慣和衛生習慣,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賀宏福.動畫專業教學對本土文化資源的利用策略[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7):155-157.
[2]朱昌渝.民間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實現路徑初探[J].中華文化論壇,2018(9):154-158.
[3]李麗.重拾民間游戲,享受快樂童年[J].考試周刊,2014(13):188.
[4]王莉靜.幼兒民間游戲對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4(7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