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土文化背景下的幼兒園音畫相融項目,旨在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幼兒藝術教育中,通過音樂與繪畫的結合,加深幼兒對鄉土文化的理解與熱愛,提升幼兒的藝術素養?!昂汀蔽幕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三和幼兒園建設以“和”文化為核心理念的園本課程,整合民間藝術資源,探索設計體現包容性和整合性的實施媒介,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實現全員育人,創造一個充滿創意和樂趣的“和美部落”環境,讓幼兒在藝術的探索中快樂成長。
【關鍵詞】幼兒教育;音畫相融;藝術素養;傳統文化;“和”文化
作者簡介:鄭金花(1980—),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三和幼兒園。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三和幼兒園秉承“和而不同,和美潤心”的辦園理念,近年來,結合市級課程游戲化項目“基于‘和悅文化背景下鄉土本真游戲的探究”,聚焦鄉土本真,以自然主義視角規劃“自然、野趣、探究”為一體的“和美部落”。
一、項目建設的背景與思考
我園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緊鄰千畝桃梨春風園、蘇洪鮮食示范園以及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水韻三南村等,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由此,幼兒園提取地方生態、文化等主要資源,并將其有效融入“和美游戲部落”,以豐富幼兒對家鄉的認知,促進幼兒生活、探究等能力的多維度發展。
此外,我園大多數幼兒的家長來自全國各地,幼兒園充分挖掘各地美食、生活習慣、語言方式等資源,匯聚成為具有特色的多元文化,并將其融入幼兒園課程之中,從而形成“和而不同,悅納共生”的“和悅”文化。近幾年,我園著力打造“‘8+N和美游戲部落”,以探索、挖掘家鄉文化與各地文化的契合點。
二、理念深入,教研求真提素養
我園對《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進行了由點到面的實踐探索,全園教師秉承“兒童立場”的理念,深入進行教學研究。
(一)立足專業,夯實理論根基
首先,幼兒園增加幼兒教育的專業書籍,推薦專業書目并組織“進階”式溫習研討。通過互學共享、問題對話等形式,教師能夠進一步認識兒童與課程,深入學習相關教育理念,并學以致用。此外,幼兒園組織并完善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以全園共讀、年級組精讀、個人選書研讀等多種讀書方式,掀起讀書熱潮。教師共同閱讀《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放手游戲 發現兒童》《開放性材料》《音畫之間》等專業書籍,有效鞏固了專業知識。此外,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發展需求選書研讀,拓寬視野。
在草坪讀書會上,教師互相分享,聚焦游戲行為、游戲材料等維度進行解讀,探討游戲對于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意義、作用等。教師圍坐一團,記錄所讀、所思、所悟,展示了教師的慧心巧思,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二)鏈接目標,關注內化吸收
在進行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應思考如何將理念和課程項目的目標融入兒童的課程內容;思考如何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課程內容選擇以及課程組織,思考如何將課程理念和目標轉化為課程實踐。基于此,我園開展“聚焦自然資源,建構戶外音畫區”“從走進到走浸的音畫課程初探”等教研活動,鼓勵教師科學觀察、精準分析、有效支持,并組織教師鏈接項目目標,在研討中發現問題、解決疑問,獲得專業化成長。
(三)教研驅動,明晰共性問題
我園依托教研現場,組織有效交流,讓教師合作研討共性問題。如我園的孩子來自五湖四海,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等因素,應如何開發課程資源,尋找具有共性教學內容?如此,在共學、共研、共享中,教師能夠不斷完善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水平。此外,結合《評估指南》的要點,教師能夠對教學布局進行反思與調整。在日常教研中,教師收集教學案例,進行全園經驗分享,互相學習,實現“基于兒童,研究兒童,為兒童發展”。
三、攻堅克難,游戲場域再拓展
(一)拓—著眼發展,游戲場域再拓展
我園按照因地制宜、功能整合的原則,重新對戶外環境、材料進行全面調整,最終形成一套既符合幼兒園實際又滿足幼兒興趣需要的環境改造方案。
1.調整戶外布局,整合功能,化零為整
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與戶外布局的調整,利用泥土、樹木、地形等自然資源,結合主題功能進行區域劃分。教師分成3個項目小組,從“兒童立場”出發,對資源種類、所在位置、功能作用進行再次梳理。在原有組合器械區、山坡挑戰區、趣味沙水區的基礎上,師幼開展“8+N”場地拓展行動。最后,以“和悅”文化為核心,新增了4個游戲區(“和”樂小院、“音”你閃耀、“和”怡鄉趣、悅玩“樂”美),打造了12個“和美游戲部落”。
2.優化閑置場地,破舊立新,改造升級
我園以“樂創、自主、探索”為主線,從幼兒的視角出發,創設生態、雅致的環境。幼兒園先后改造兩塊水泥地面,鋪設人造草坪,并重新組合運動場,串聯幼兒園、中、后三個運動場地。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以鄉土文化為主題的游戲活動,如模擬傳統節日的慶?;顒?、扮演地方歷史人物等,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和學習鄉土文化,多形式多渠道接受藝術的熏陶。具體而言,幼兒園增添了適宜的自然元素、裝飾性元素、民俗類背景音樂,并將晨間活動分為8大區域:聲東擊西(足球區)、過五關斬六將(球類區)、千里走單騎(騎行區)、華容道(鉆爬區)、聲東擊西草船借箭(投擲區)、初出茅廬(民間游戲區)等。如此,能夠有效激發幼兒興趣,豐富幼兒的文化體驗、藝術體驗。
(二)潤—縱深發展,立足文化細潤澤
我園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圍繞“民間藝術”“傳統美食”兩大主線,在各班級外走廊、樓道拐角等區域,增設樂探光影、古法攝影、妙剪生花、“和娃”美食鋪等特色“游戲部落”,讓幼兒樂享民俗,傳承經典。但是,在推進過程中,會存在材料缺少層次性、更新不及時等問題?;诖?,幼兒園從主題環境、區域環境、戶外環境三個方面出發,豐富材料內涵、優化區域功能,充分發揮“兒童符號”的作用。
1.主題環境彰顯童趣
遵循“看得見,拿得到,放得回”的材料取放原則,各班依據班級具體實際,從兒童本位出發,針對整體布局、細化區域、材料準備等方面不斷優化室內環境,注重主題環境的互動性、動態性、可操作性,實現班班有亮點、處處有新意。在此過程中,幼兒討論游戲規則、設計標志,并將各種材料分類擺放……如有的班級根據幼兒興趣確立了“藍曬”主題,讓兒童在“藍曬”的主題環境中豐富文化與藝術體驗。如此,充分發揮童趣的作用,讓每一處環境都有幼兒探索的印記。
2.區域環境彰顯個性
教學過程中,教師梳理出了一些問題,“如何在區域環境中呈現孩子自主學習、探究音樂的過程?”“如何在班級區域環境中彰顯鄉土特色?”基于此,我園開展“獲得學習力量”教研活動,而后組織家長、孩子一起收集卡紙、棉花、貝殼等材料,并利用這些材料布置形式豐富、主題鮮明的幼兒活動區域。教師在教室內布置與音樂和繪畫相關的裝飾,如掛上名畫復制品、設置音樂角等,彰顯本班特色的同時,打造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學習環境,激發幼兒的藝術興趣。此外,園內的“皮影樂”“圍裙劇場”“猜畫聽歌”“音樂畫板”等區域環境充分融教育、藝術為一體,彰顯鄉土特色,和諧生動,促使幼兒自主學習、探究。
3.戶外環境彰顯融美
我園聚焦于“自然美育”,在戶外音畫體驗區中設置“節奏能手”活動,讓幼兒利用竹節自制風鈴、制作樹枝手串鈴等;在涂鴉區中增加大號松樹筆、花草印記等材料,讓幼兒用放大鏡觀察大樹的樹皮,在玉蘭樹下進行花瓣創意,在草坪上體驗扎染藝術……如此,幼兒能夠在自然環境下發現美、感受美,釋放兒童天性。
四、探尋資源,重構幼兒生活圈
(一)強化頂層設計,搭建資源庫
我園組建了資源建設組織機構,形成了搭建資源庫的具體實踐團隊。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集體研討,確定搭建資源庫的框架,進而挖掘和整理鄉土文化資源,如民間文學、音樂、游戲、故事、歌舞等,并將其融入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
在教學活動中,師幼共同討論決定具體的活動材料,教師、幼兒、家長一起收集各種來自生活的、操作性強的簡單材料。例如,收集并提供白布、瓶子、木片、紙板、樹枝等材料,讓幼兒進行繪畫、扎染、涂鴉、裝飾等活動。如此,通過參加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講述鄉土故事,幼兒能夠更好地感受文化的樂趣,進一步了解文化傳承。
此外,針對“資源使用意識弱”的問題,我園利用百度網盤、騰訊微云等創建“鄉土資源包”,如“家鄉音視頻介紹”“民間工藝制作視頻”“鄉音大薈萃”等,便于資源共享使用。此外,我園力求增加多元化課程內容,如圖片、故事、歌曲、動畫、游戲等,涵蓋語言、數學、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如此,幫助教師掌握音畫相融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技巧,同時做好資源庫的更新與維護[1]。
(二)扎實盤點資源,分層推進
師幼繪制動態式地圖,共同探索了園內16個資源點,整理出6個園外體驗基地,旨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讓幼兒在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中學習和成長。
針對園內資源,師幼以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為主。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幼兒親近自然、探尋秘密的理想環境。
針對園外資源,教師從人文、自然的角度出發,充分挖掘社區的一些公共設施資源與周邊的人文景色,整合幼兒園周邊的可利用資源,篩選出符合幼兒年齡和學習特點的課程資源,并構建資源地圖。師幼共同整理了6個體驗基地:水韻三南村、沈繡藝術中心、三和汽車廣場、蘇洪水果基地、嘉禾玩具廠、疊石橋家紡博物館?;诖?,每個班級每學期可自選一到兩個資源開展相關活動。
五、深耕鄉土,共踐課程初綻放
(一)立體架構,拓展課程空間
我園在“梳理—調整—實踐—反思”的過程中拓展課程。針對教學預設與生成不平衡的問題,我園設計了“主題內容取舍表”,對已有的活動進行拆分、調整、重組及刪減,進一步把握幼兒的成長發展軌跡。我園依托“生活體驗”“游戲暢玩”“環境浸潤”三條路徑,圍繞“鄉景”“鄉藝”“鄉味”“鄉嬉”,構建“鄉韻·醇”課程,讓課程回歸幼兒生活,回歸自然。
(二)聚焦班本,推動課程走深走實
在“以資源撬動課程”的思路下,我園遵循自然教育理念,以鄉土資源、自然資源為課程開發的切入口,甄選幼兒喜聞樂見、符合低幼年齡特點,且富有教育價值的自然資源,如以竹木為代表的植物資源,以蟲鳥為代表的動物資源,以泥沙為代表的地質資源。基于此,我園形成系統、完善的“和·趣課程”體系,并根據資源的不同特點和幼兒的經驗,進一步開發生成游戲課程、藝術課程、種植課程、探究課程等,進而引導幼兒利用資源進行深入的、有創造性的學習探索,如“我眼中的海門山歌”“碼頭故事—海門·青龍港”“邂逅扎染”“一探‘酒境”等課程。
此外,我園注重多元探究,在音畫相融項目下生成的“嘿喲嘿喲造大棚”“有趣的竹竿舞”等微項目也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結語
音畫相融是一種有效的跨領域教育方法,基于兒童視角引入民間藝術資源、構建和文化課程,創造一個充滿創意和樂趣的學習環境,促使幼兒經驗生長。讓音畫一體成為幼兒藝術成長的重要推手,讓幼兒在鄉土文化潤澤下拾趣自然,在“和美部落”健康成長,暢享童年[2]。
【參考文獻】
[1]陳金菊,滕忠萍,劉英.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與活動指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2]趙傳棟.跨學科學習:神奇的學科跨越[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