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倩
[摘 要]立德是樹人的前提,信息科技課堂也應同其他學科一樣是德育的主陣地。文章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指導方向,深入剖析當前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德育存在的困境,并結合具體實例,為一線初中信息科技教師提供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德育的可行方法和策略,并提出應遵循的三個原則,實現德育無時不有、課堂充滿活力的目標,發揮信息科技課堂的德育價值。
[關鍵詞]初中課程;信息科技;德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5-0079-03
豢養之始,德育為先。早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就已經明確了“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讓“人”回歸教學中心,貫徹立德樹人理念,并將其作為檢驗教育工作是否行之有效的根本標準[1]。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全方位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時期,教師應把握好這一時期,通過學科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信息科技學科在學生眾多能力的培養上具備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德育環節中發揮著獨特優勢,因此,信息科技課堂也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
一、初中信息科技課中德育存在的困境
(一)注重知識講授,忽視德育
目前,各校未硬性規定在信息科技學科教學中要進行德育[2]。因此,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局限地著眼于學生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技能運用能力的提高方面[3],從而忽略了對學生情感升華、態度表達以及價值觀引導等立德樹人的需要,部分信息科技教師甚至錯誤地認為德育與信息科技課程完全不相干。這是因為初中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關于操作方面的,例如制作一份文檔、計算一組數據、編寫一段代碼或完成一個動畫等,所以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圍繞知識點展開對教學內容技術性的詳細介紹,缺少將與德育相關的主題融入課程內容進行講授的意識。忽視課堂的德育,就是忽視學科的育人價值,忽視教學的立德方式。缺乏德育的課堂一般索然無味,也是素養培育工作的損失,只有將德育融入課堂中,教師以“德”感人,以“德”立人,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內生動力,才能夠讓信息科技課堂更加生動、更加有魅力。
(二)具備德育意識,實施效果不佳
教師只有具備較強的德育意識,才能在鉆研教材的同時,發掘其中可以進行德育滲透的知識內容,從而在教學中發揮德育的作用。在立德樹人理念廣泛傳播的形勢下,許多教師會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但部分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比較陳舊,忽視了學生自身主體性的發揮。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將德育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作為教學的補充,或者脫離教學內容空分析、唱高調,這樣的德育形式不夠多元化,還會顯得過于平淡或者牽強,甚至會使學生厭煩。可見,為了德育而德育,生搬硬套地把德育素材強加進課堂,效果未必好。
二、在信息科技課中進行德育的目標導向
(一)德育無時不有
基于“立德樹人”培養目標,信息科技課程除了要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側重學科素養中思想價值的傳授。我們常說,對學生的德育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漸進的過程,因此,信息科技教師也應當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結合每節課的知識點,讓德育盡可能地滲透在每一節課當中,使學生“課課受德育,時時受德育”,形成德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氛圍,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判斷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課堂注入活力
信息科技教師應巧妙地將德育滲透到課堂中,在課堂中賦予教學內容豐富的德育內涵,解決當前部分教學內容枯燥等問題,增強德育教學的感染力,體現教學過程的人文關懷,給課堂注入新活力,使之更加飽滿。除此之外,教師應秉承立德樹人的理念革新教學觀念,彰顯教學藝術,創新組織形式,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以確保德育工作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
三、初中信息科技課中德育的實施策略
(一)挖掘教育資源,選取德育素材
教師如果未能選取合適的德育素材,便很難在課堂中進行德育活動。其實德育素材比比皆是,例如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件,臨近的節日、紀念日以及當下的熱點話題,教師可以從中發掘出不錯的德育資源作為素材用于課堂的德育。
1.挖掘“身邊事”的德育意義
德育的素材大多來自日常生活,教師選取貼近生活的教育資源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德育效果更好。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尋找有德育意義的“身邊事”,例如校園里的行為、課堂上的表現、同學間的相處等生活中的教育資源,發掘其潛在的德育意義,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文明意識、規則意識等。
2.抓住節日、紀念日的德育價值
每年都有各類節日和紀念日,分散在每個學期的不同時段,教師應抓住時機,將節日和紀念日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感恩父母、環保節約等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優秀的道德品質和精神直接作為主心骨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
3.關注時事熱點的德育內容
教師可以關注當下的社會焦點問題和熱點事件,選取其中可以進行德育的內容融入課堂。例如,“新疆棉”事件曾在網絡上沸沸揚揚,引發了一波愛國熱潮;科學家袁隆平先生的逝世引發舉國哀悼,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優秀品質值得學生學習。這些熱門內容都應該在課堂中被應用起來進行德育。
(二)研究內容特點,進行主題教學
學科德育的教學應使德育的價值內容隱藏在知識內容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善于將德育的思想性與知識的科學性有機結合,寓德育于知識教學之中。“單向度”的教學方式既不符合學生學習的內在規律,又不符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邏輯。因此,教師需要研究課堂教學具體的內容特點,有針對性地對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創設情境或設定主題,選取合適的德育素材通過課程導入、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或以故事線、主題線、作品素材等形式滲透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反復地將德育內容進行實踐。這樣的主題教學不僅實現了德育推動學科知識講授的目標,還與學科知識進行了內在的轉化,與外在的灌輸形成了本質的區別。在這樣的主題教學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相關的專業知識,還受到了德育的熏陶,這樣的教學模式具有雙重意義,是立德樹人的一種實施途徑。
例如,在“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母親節、婦女節來臨之際,以一段”的感人的視頻或一組有故事的照片作為課堂導入,營造溫馨的氛圍,喚起學生的感恩之情,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中應用所學內容,制作主題電子賀卡,表達自己的感情。在教學“數據的收集與編輯”時,教師可以在課上進行關于“時間都去哪兒了?”的統計,并利用WPS分析統計結果,講授知識點的同時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利用和分配時間。在教學“圖片的處理與編輯”時,有教師利用“新疆棉”這一熱點問題作為課堂的導入以及作品制作的主題,呼吁學生利用所學操作技能設計制作宣傳海報,自然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動畫設計與制作”時,有教師播放視頻展示神舟十三號發射的震撼場面,讓學生感受我國航天事業的偉大,再引入教學內容——制作火箭發射動畫,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生成國家認同感。
課堂有了情境的導入,加上任務的引領,便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這樣既能引導學生學習學科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又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三)操作切入德育,作品融入靈魂
教師把德育內容滲透到信息科技課堂操作練習中,既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切實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在“主題網站設計與制作”的教學中,筆者結合當下熱點,以“袁隆平先生的一生”為主題,講授網站制作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制作關于“追憶袁隆平”的主題網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應用所學知識點,還需要查閱相關資料豐富自己的網頁作品,同時學習和感受袁隆平先生的優秀道德品質。
教師在教學應用文檔的設計與制作以及展示文稿設計與制作的知識內容時,還可以結合相應的節日、紀念日,讓學生圍繞愛國主題完成一份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參觀文化館、科技館、革命舊址和博物館等方式查找材料,在采集信息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祖國,最后綜合所學的軟件操作技能,通過作品的制作和展示將愛國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四)抓住恰當時機,巧妙滲透德育
立德樹人應滲透到教育的全過程中。信息科技課堂中某個教學的環節、某段師生的對話、某個知識點的講授、某次操作技能的訓練等,可能會出現一些適合德育的契機,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好這些寶貴的德育契機,讓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德育巧妙結合。
例如,在“圖片加工與制作”的教學中,教師講授“圖像的獲取”時,可以給學生布置通過搜索引擎獲取北斗衛星圖像的任務,并請學生分享搜索得到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性能及其在全球范圍內發揮的重要作用。通過有意的設計,直接將德育進行滲透,讓學生感受祖國科技發展水平之高,激發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國情懷。
另外,信息科技教學中常常要使用互聯網,教師有責任把握學生使用網絡完成課堂任務的時機,將普及網絡道德與法律的知識作為德育滲透。此時德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認知方面,給學生講授版權意識、網絡交友、網絡法律法規等相關知識點,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識別網絡信息和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加強學生的網絡安全觀念和法律意識。
四、德育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
(一)教學為主,德育為輔
知識內容的講授和德育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兩個方面,如果教師處理不好兩者的關系,便會本末倒置,把信息科技課上成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知識就像“畫龍”,德育就像“點睛”,課堂仍然應以學科內容教學為主要任務。教師在實施德育時需要注意結合實際進行整體考慮,把握分寸,不漏不添,要保證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讓德育配合教學工作,既教書又育人,這樣才能“畫龍點睛”,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內容適合,方法適當
在眾多德育素材中,有適合信息科技學科或者某一課題內容進行教育的,也有不適合的。課堂使用的德育資源一定要以本課的知識為載體,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提示。德育要想被學生接受,就需要真實、具體、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同時教師要有根據、客觀地進行評價,這樣才能提升德育效果。
教師除了需要合理地選擇德育內容,還需要積極探索和改革德育的方式與方法,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其中“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應當被教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把握“度”的德育方法,例如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應重視情境創設和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基于學科課程融入德育,旁敲側擊,點到為止;同時,教學內容與德育內容需要聯系緊密,巧妙結合,過渡貼切自然,忌“油水分層”。
(三)既要言傳,又要身教
俗話說,言傳身教。教師在德育過程中,要想獲取良好的效果,不僅要依靠語言來影響和教育學生,還要依靠行動、人格魅力以及影響力對學生進行耐心引導和積極啟發。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一定要舉止文明,切忌將不良言行帶進課堂。教師思考問題要客觀、全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對部分學生模糊的認識要澄清、錯誤的觀點要及時糾正。
赫爾巴特說過,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德育,僅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4]。可見,德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生命線和主心骨[5],初中信息科技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有效地進行德育,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嘉毅,張晉.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與現實要求[J].中國電化教育,2020(8):1-6,40.
[2]? 黃海.淺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5):173.
[3]? 劉向永,董玉琦.信息技術課程價值實現的困境與機制[J].電化教育研究,2012(1):85-89.
[4]? 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 馮建軍.測量時代的德育評價:難為與能為[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8.
(責任編輯??? 黃??? 曉)